吳應(yīng)海
文從字順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是語文教學(xué)的重要目標之一。一篇作文,只有文從字順,流暢自如,表達才會清楚,讀起來才能朗朗上口。
所謂文從字順,就是指文章的用詞要妥帖,語句要通順。不難看出,它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詞語的使用,二是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在寫作中做到文從字順,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精心錘煉詞語,力求準確生動。
在寫作文時,不少同學(xué)常常為如何破題而抓耳撓腮,一旦確立了主旨,理清了思路,成竹于胸了,便覺得大功告成,因為剩下來的就是用文字把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拿起筆只管寫就是了。其實,行文過程看似輕松,但如果在遣詞造句過程中不注意錘煉詞語,那就有可能詞不達意,文不從字不順,嚴重影響表達效果。因此,寫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語言表達,在關(guān)鍵性詞語的選用上確保完美無缺。
1.用詞要準確。
許多成功的作品,在詞語的運用上都恰如其分,非常妥帖,準確把作者的意圖表達了出來。這樣的例子有許多。我們來看莫懷戚《散步》中的一個片段: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語段中的兩個“蹲”字用得非常貼切。“蹲”是一種動作,指兩腿盡量彎曲,有點像坐的樣子,但臀部并不著地。由于文中的母親身體很虛,兒子幼小,所以要背他們,就必須盡力下蹲,以方便他們上背。如果改成“趴”“彎腰”之類的動作,顯然不準確。再來看“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這兩個詞,把“我”和妻子的那種小心翼翼,極其準確地表達了出來,幾乎無法再用其他詞來替換。
那么,在行文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用詞準確、貼切呢?首先,要認真觀察所要記敘和描寫的事物,把握住它的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在表達時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精心挑選恰當?shù)脑~語。同一種神態(tài),同一個動作,同一種景象,可以用多個詞語進行表達。那么,用哪一個詞才是最恰當?shù)哪兀窟@就要進行篩選,必要時可以通過反復(fù)對比進行確定。只有所用的詞確實能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表達出來,讀者閱讀后能心領(lǐng)神會,沒有歧義,那才能算成功。最后,要多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其實同樣適用在遣詞造句上,如果積累的詞匯有限,明明想表達某個意思,可任憑你搜索枯腸,也無法如愿,只能干著急。相反,若平時注意積累詞語,那么在寫作時,不僅能信手拈來,更能非常輕松地把詞語用準,而無須反復(fù)推敲。因此,同學(xué)們在平時一定要廣閱讀,多積累,建立自己的“詞語庫”。詞匯多了,用起來自然得心應(yīng)手,文從字順。
2.用詞要生動。
文從字順除了要求詞語必須準確外,還應(yīng)鮮活生動,充滿韻味。原因很簡單,只有用詞生動,文意的表達才能更新鮮有味,自然流暢,引人入勝;讀者閱讀起來才會有如沐春風之感,整篇文章才能充滿生氣。我們來看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
你看,這一片段中的“撫摸”“醞釀”“呼朋引伴”“應(yīng)和”等詞語,是多么生動傳神呀!品讀這樣的句子,一片詩情畫意,豈止是文從字順,簡直就是微風輕拂,細水流淌,琴音悠悠!
在寫作過程中,要想做到用詞生動,打動人心,其實并不難。一是可結(jié)合修辭手法的運用,恰當?shù)厥褂孟嚓P(guān)動詞,用這些動詞帶活整個語段。比如上面的例段中,那些精彩的詞語就都是些動詞,把景物擬人化。在這些詞語的帶動下,文字前呼后應(yīng),非常流暢。二是精選一些名詞、形容詞,配合修辭手法寫人狀物,把事物寫活,讓文字流動起來。三是可恰當運用一些疊詞寫人、繪景、抒情,增加文字的韻律美。
二、認真撰寫句段,確保上下順暢。
要想讓一篇文章達到文從字順的基本要求,用好詞語只是一個“基礎(chǔ)性工程”,關(guān)鍵還得靠句段,只有句意通順明了,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自然流暢,那才算達到了目的。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句子要簡潔。簡潔的句子能讓文意一目了然,冗長的句子則會讓人費解,影響表達效果。所以同學(xué)們的在行文過程中,一定要刪繁就簡。我們來看賈平凹《風雨》中的最后一段:
最北邊的那間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響著。門被關(guān)住了,窗被關(guān)住了,油燈還是點不著。土炕的席上,老頭在使勁捶著腰腿,孩子們卻全趴在門縫,驚喜地疊著紙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這段文字非常簡練,幾乎不多出一個閑字,卻不失生動,看上去簡單明了,非常流暢。
2.句式要靈活。多變的句式,能增加文章的節(jié)奏感,讓句子與句子之間形成互補之勢,像歡快的樂曲一樣自然流淌。反之,如果不注意句子的搭配,文章難免生硬呆滯。以下是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這一片段長短句相間,節(jié)奏明快,非常自由活潑。一般情況下,長句節(jié)奏舒緩,短句靈活自然,感嘆句長于抒情,問句加強語氣,排比充滿氣勢,反復(fù)形成節(jié)奏,對偶鏗鏘有力,大家在寫作時可靈活搭配使用。
3.前后要呼應(yīng)。就是指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要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或總分,或順承,或因果,或假設(shè),或條件,或遞進,要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請看老舍《濟南的冬天》中的一個片段: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桑缴系陌稍桨l(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這一段中的幾句話,第一句總寫,然后以“看”引領(lǐng)下文,按空間順序依次寫景,層層推進,特別順暢。
4.過渡要自然。無論是句與句,還是段與段,如果前后內(nèi)容出現(xiàn)大幅跳躍時,都要進行過渡,否則文章就會有斷裂之感。
每逢放假的時候,我們就更不愿離開她。我還記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看她收拾這樣那樣?xùn)|西的情景。蔡老師!我不知道您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你是多么的依戀……
這是魏巍《我的老師》中的片段,前面寫的是老師對“我”接近文學(xué)和愛好文學(xué)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本段寫的是放假對老師的思念,如果不加上“每逢放假的時候,我們就更不愿離開她”這樣的過渡句,那就會顯得很唐突,上下文就會脫節(jié)。
5.標點要準確。你可別小看了標點符號,如果使用不恰當,整個句子就會非常零亂,甚至使句子的意思發(fā)生改變。我們來看一個作文片段吧:
步入初中。第一次月考不知不覺就快來臨了,在月考的前幾天,我是熬夜背書、看書。媽媽每天晚上都會給我端上一碗雞湯——對我說累了吧,來,吃點東西,在這幾天里,我發(fā)覺媽媽臉上的皺紋增多了許多,幾乎老了十幾歲。我心里充滿了一份濃濃的感激。
大家讀讀看,多么別扭。很顯然,只有把標點符號用正確了,文章才可能文從字順。
三、及時回頭檢查,竭力消滅錯誤。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一篇作文寫出來后,同學(xué)們應(yīng)趁熱打鐵,及時進行復(fù)看,有錯誤就修改,有不足就彌補,特別是要注意消滅錯別字,爭取把失誤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還要強調(diào)一點,書寫一定要工整,千萬不能潦草。一篇作文,如果錯別字連篇,或者潦草得讓人無法閱讀,又談何文從字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