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小主
詩歌,落進(jìn)了我的童年
□六六小主
這是一個溫暖的伙伴。這個伙伴,記錄著童年的溫情與漫想,把你的故事高懸于無垠的天空,變成長長的、長長的書卷。
這個伙伴是誰?是比微笑還美麗的童詩——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抑揚頓挫的曲調(diào),極具穿透力的嗓音,張裕寧吟誦的《長恨歌》就這樣悠悠地走進(jìn)了在場每一個聽眾的心里。
出乎大家的意料,那個眼睛小小,說話一直帶著羞澀微笑的男生張裕寧,一開口便能吟誦出如此沁人心扉的詩歌。
在浙江金華市金華師范學(xué)校附屬小學(xué)里有一個童詩博物館,這里的墻上貼滿了童詩,這里的書架上裝滿了諸多兒童詩人的作品集。會吟誦百首詩歌,酷愛寫詩、寫作文的張裕寧,就來自這所充滿了詩情的學(xué)校。
童詩能讓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隱形的翅膀。有了翅膀,他們能進(jìn)入蟻穴,體驗螞蟻的辛勞;能飛上高空,和大雁說上幾句悄悄話;能潛入水中,和魚兒一起游來游去……世界變了,變得生動而且可愛、可親。
副校長呂珍英在一次語文單元測試中,讓學(xué)生看圖寫話:奔跑的小男孩手里牽著一只飛在半空的風(fēng)箏,地上還有幾根象征草坪的小草。一目了然的畫面,全班30名同學(xué)卻寫出了23個不同的題目:《把春天給放走了》《風(fēng)箏和白云說話》《我也想飛》《飛向藍(lán)天的夢》……呂老師讀著這些奇思妙想,除了享受還有驚訝,特別是當(dāng)?shù)弥渌麑W(xué)校的孩子都是以《放風(fēng)箏》為題時,她更堅信:播下詩的種子,孩子們將帶來整個春天。
更讓老師們驕傲的是,孩子們在詩歌的海洋里,還學(xué)會了出口成詩。一次,幾個調(diào)皮的男孩子在學(xué)校小花園的水池里捉了許多小蝌蚪,身邊的同學(xué)紛紛勸說:“你們抓了小蝌蚪,蝌蚪媽媽會傷心的?!薄膀蝌阶杂勺栽诘卦诔靥晾锿妫嚅_心呀!”看到同學(xué)走在草坪里,就有人提醒:“小草被你踩痛了,請你趕快離開!”一個孩子忍不住采了一朵鮮花,同學(xué)驚呼:“你毀了一個春天。”
孩童如玉,童詩似水般潤澤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懂得生活,珍愛身邊的草木蟲魚。一首首的童詩像一串串的腳印,或深或淺,或大或小,雖然稚嫩,卻一步步走在通往春天的道路上。
在童詩博物館里,張裕寧帶著一本厚厚的詩集和三大本日記本來了。
“下課了/人多了/擁擠了/一會兒/沒有了/到哪了/上課去了”。這是張裕寧詩集里的第一首詩《上課了》。這首詩的腳注挺有意思:此乃張裕寧的第一首小詩,創(chuàng)作于一年級入學(xué)的第二星期?!斑@是張裕寧寫的第一首詩,那時他只會寫一些簡單的字,其他不會的字他只能用拼音代替。剛上小學(xué),居然就會自己寫詩了?!睆堅帇寢尙F(xiàn)在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張裕寧和楊軼閎老師一起在吟誦。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從沒遇到過的安靜。一上課,班上的同學(xué)突然變得很安靜,整個學(xué)校都靜悄悄的。小詩就出現(xiàn)了。”張裕寧說,這首詩的靈感來自于幼兒園和小學(xué)的不同。
張裕寧的幼兒時代是徜徉在童詩里的。爸爸媽媽看到適合孩子閱讀的詩歌,就收集起來。爸爸負(fù)責(zé)排版,媽媽負(fù)責(zé)尋找插畫,制作小詩本。這個小詩本變成了張裕寧的寶貝,每天聽爸爸媽媽讀詩,成了他最快樂的事情。到了2周歲,張裕寧回老家過年,便能有模有樣地給親戚們讀詩了。
從小酷愛詩歌的張裕寧,還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年級的班主任楊軼閎老師。楊老師很愛吟誦詩歌,她也把自己的愛好融進(jìn)了語文教學(xué)里。楊老師每周都會騰出一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教學(xué)生們吟誦詩歌?!拔蚁矚g跟著楊老師吟誦詩歌。這是一種背誦詩歌的好方法。每天聽著聽著,就會背了。”
張裕寧的童年是幸福而快樂的。到了四年級,班主任換成了胡旭冉老師。“四年級一開學(xué),胡老師就讓我們每天都寫一些自己的小感悟、小感想。字?jǐn)?shù)、體裁不限!”張裕寧很喜歡胡老師對日記的要求,自由自在,像極無拘無束的詩歌。
三本厚厚的日記本就是從2011年,張裕寧讀四年級開始寫起來的,每天寫,一天也不落下。隨手翻開日記本,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張裕寧的詩歌作品。“考試成績已揭曉/英語科學(xué)都還好/九八九九各不錯/可惜就是無滿分”。調(diào)皮的張裕寧在一次期末考試之后,為了抒發(fā)自己對此次考試的遺憾,寫了這首《考試有感》,得到了胡老師大大的“優(yōu)+”。
有一回,張裕寧跟著媽媽回媽媽小時候玩的地方踏春。媽媽老家有一塊大田地,長滿了五顏六色的野花,還有很多鮮美的野味。“村子前面的大曬場/綠草茵茵,小花朵朵/媽媽曾在這里放風(fēng)箏/那風(fēng)箏呀高得摸到了云朵……”在《媽媽的童年》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張裕寧媽媽童年的足跡,沒有遙控玩具,沒有電視、電腦,有的是和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
“我一直認(rèn)為寫詩比寫作文難多了,寫作文可以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但寫詩卻要考慮詩的格式、韻味?!睆堅幷f,這首詩表達(dá)了他想和媽媽換童年的心愿。
小小的張裕寧也許還沒有完全感受到他的童年有多么幸福,聽著曼妙的詩歌,記錄著自己小腦袋里蹦出來的最美的語言,還計劃著把自己所寫的所有詩歌當(dāng)做墻紙貼滿自己的房間。
這種落進(jìn)了詩歌的童年,我們都好想跟你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