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妙珍 趙明杏▲ 牛劍祥 楊寶貴 白秀珍
1.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普外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2.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3.內蒙古醫(yī)科大學人民醫(yī)院兒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膽結石的發(fā)病率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對膽囊結石的治療也日漸多樣化,但目前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治療,比如傳統(tǒng)開腹手術、微創(chuàng)膽囊切除手術等[1-2]。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 就像大部分外科手術一樣,膽囊結石術后患者在住院期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院內感染,如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膽道感染等。 感染不僅造成了患者身體上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還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并發(fā)癥,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3]。了解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 病原菌類型以及危險因素等, 可以幫助臨床制訂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減少感染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預后效果[4]。因此,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發(fā)生膽囊結石術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對感染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期為降低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提供理論指導與臨床依據,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手術治療的1200 例膽結石患者,并將發(fā)生院內感染的3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齡23~76 歲,平均(39.21±11.21)歲;開腹膽囊切除手術12例,腹腔鏡切除術9 例,小切口切除術11 例。
病原菌培養(yǎng):收集患者手術切口處分泌物,并抽取膽汁作為檢測樣本,置于無菌的血瓊脂平皿及麥康凱平皿中進行培養(yǎng),其中純培養(yǎng)或者表現優(yōu)勢生長的認為是陽性菌株。 培養(yǎng)完成后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對病原菌進行分離鑒定。
資料收集:按照國家統(tǒng)一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我院專門制訂了外科手術術后院內感染情況調查表,調查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手術時間、手術類型、膽囊積液、引流管放置、術中損傷性操作、術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是否并發(fā)基礎病等,發(fā)現感染病例后由專門的感染科醫(yī)生對其進行臨床診斷,確診或疑似病例將在12 h 內填寫該調查表,本次研究選取的32 例感染患者均經過診斷確認。
采用SPSS 18.0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00 例進行膽囊結石術的患者中一共有32 例發(fā)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2.67%。 32 例感染患者最多的是呼吸道感染,占感染總數的28.13%,另外分別有21.88%患者發(fā)生膽道感染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還有少量腹腔、切口以及血流感染。 見表1。
表1 膽囊結石術后感染部位分布情況(n=32)
32 例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患者中共培養(yǎng)細胞株42 株,其中主要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54.76%,主要包括大腸埃希菌 (19.05%) 和肺炎克雷伯菌(16.67%);革蘭陽性菌占42.86%,以金黃色葡萄球菌(19.05%)和糞腸球菌(16.67%)為主。 見表2。
表2 膽囊結石術后院內發(fā)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構成比(%)
對1200 例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病例樣本進行單因素分析后發(fā)現,年齡、膽囊積液、引流管放置、術中損傷性操作、術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合并基礎病均與膽囊結石術后發(fā)生院內感染有關(P <0.05 或P <0.01)。 見表3。
依據上述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將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作為因變量,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多因素分析, 其中年齡≥55 歲、術中有損傷性操作、術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7 d 以及合并基礎病均是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1)。 見表4。
表3 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表4 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多因素分析
膽囊結石是一種由于膽囊內出現結石而引發(fā)的一種膽道類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各類膽道疾病尤其是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手術治療是徹底根治膽囊結石的最有效方法[5-6]。但由于膽道手術解剖復雜、膽道變異多,加之其他外源性因素的影響,膽囊結石患者在手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比例相對也較高。感染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康復時間,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 加重了患者的經濟生活壓力,延長了住院時間,嚴重地影響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以及預后效果[7]。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1200 例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以及手術資料, 其中有32 例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院內感染,其感染率為2.67%,以呼吸道、膽道以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為主。 有研究發(fā)現,呼吸道以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是外科手術術后感染的主要部位[8],這與本研究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本研究進一步對引起膽囊結石術后感染的病原菌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革蘭陰性菌是引起膽囊結石術后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以占到54.76%, 主要以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引起醫(yī)院感染的革蘭陽性菌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為主,這與目前文獻中[9]關于外科手術院內感染的病原菌種類是相似的,表明這些病原菌由于其較強的活躍度以及耐藥性已經成為了大部分醫(yī)院的主要致病菌,若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感染疾病的暴發(fā)流行[10]。 因此,做好術后病原菌的培養(yǎng)、檢測,合理地選用抗生素,對降低感染率,提高感染的治療效果是十分關鍵的[11]。
其次, 為降低膽囊結石術后患者感染發(fā)生率,本研究對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對策。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fā)現,年齡、膽囊積液、引流管放置、術中損傷性操作、術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合并基礎病與膽囊結石術后發(fā)生院內感染有密切的關系,進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發(fā)現,年齡≥55歲、術中有損傷性操作、術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7 d以及合并基礎病是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老年人以及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由于其自身的免疫力較低, 對術后病原菌的侵入的耐受能力較差,因此在進行手術等外科創(chuàng)傷后容易發(fā)生各部位的感染,根據已有的研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發(fā)生膽囊結石術后感染的概率較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為細菌生長和繁殖提供便利條件,糖尿病患者白細胞的趨化性和吞噬性等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導致各種感染[12-13]。 而術中的損傷性操作為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而產生不必要的傷口,容易導致感染。 其次術中的創(chuàng)傷往往會導致劇烈的疼痛,也會導致感染的增加;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不足,由于部分患者術后康復較慢,對創(chuàng)傷耐受力差等,抗菌藥物停用后由于康復效果不佳也會再次引起感染[14]。
根據膽囊結石患者術后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種類以及危險因素等,結合臨床經驗,本研究提出了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對策,如下所示:①加強術后巡視。保持引流通暢術后應密切觀察留置引流管患者的引流是否通暢,對引流液的顏色、性狀以及引流量進行記錄,防止膽囊積液的發(fā)生[15-16]。 ②做好消毒滅菌以及隔離工作。手術中應由專門的人員對使用的醫(yī)療器械進行消毒處理,應規(guī)范消毒制度,嚴格無菌操作,病房也應進行定期消毒,規(guī)范手衛(wèi)生準則,提高護理人員手衛(wèi)生的依從性[17];護理人員要充分意識到消毒滅菌以及隔離縣官制度的重要性,醫(yī)院也應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消毒滅菌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建立合理完善的監(jiān)督制度。 ③合理使用抗生素。 對患者感染病原菌進行種類鑒別以及藥敏試驗后,確定抗菌藥物的使用,護理人員應嚴格監(jiān)督患者按時按量正確地服用藥物,并觀察使用藥物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在有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情況下注意藥物使用療程及時停藥,并監(jiān)測感染菌群變化及藥敏特點,及時調整[18-20]。④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以及家屬接觸的過程中,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囑咐患者應在臥床休息的同時,注意適當下床進行活動;囑咐家屬在護理時動作要輕柔,切勿碰及傷口[21];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宣教,囑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22]。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術后院內感染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院內感染不僅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還增加了患者精神壓力以及經濟負擔, 影響了治療效果。因此,醫(yī)院應加強術后感染的防范意識,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
[1] 席鵬武,黃初東,楊榮華,等.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囊息肉合并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4,43(3):293-294.
[2] De Bari O,Wang TY,Liu M,et al. Cholesterol cholelithiasis in pregnant women:pathogene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 Ann Hepatol,2014,13(6):728-745.
[3] 王云,葉兆蓮,林名花,等.海南地區(qū)膽結石患者感染菌群及術后護理效果的評價[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24):3581-3684.
[4] 劉科.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結石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42(10):2847-2848.
[5] 李建海,孫可望,孫國強,等.兩種膽囊結石術后膽道感染的對比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325-2326.
[6] Maurer KJ,Carey MC,Fox JG. Roles of infection,inflammation,and the immune system in cholesterol gallstone formation [J]. Gastroenterology,2009,136(2):425-440.
[7] Takahashi Y,Yamamichi N,Takeshi S,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gallstones: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Japan [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49(5):882-889.
[8] Mogahed M,Kamal A,El-Atrebi Bahaa,et al. Prevalence of gallstone disease in egyptia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AAMJ,2014,12(1):257-265.
[9] 謝張黃,葉啟樂.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2(30):70-75.
[10] Nishijima T,Shimbo T,Komatsu H,et al. Cumulative exposure to ritonavir-boosted atazanavir is associated with cholelithiasis in patients with HIV-1 infection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3,69(5):1385-1389.
[11] 馬輝,楊連招,莫新少,等.膽石癥合并膽道感染患者膽汁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J].廣西醫(yī)學,2013,35(9):1145-1148.
[12] 鄔飛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57-58.
[13] 連文波,王彥超,張小昭,等.石河子地區(qū)1517 例膽囊結石發(fā)病和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28):18-21.
[14] 王敏,仝麟龍,張俊杰,等.膽結石患者術后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6):3922-3923.
[15] 劉郁,于亮,段紹斌.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0(10):40-42.
[16] ??》?,王金娜.2012 年我院醫(y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及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10):62-64.
[17] Zhou D,Guan WB,Wang JD,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between chronic cholecystitis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 tion in gallbladder mucosa [J]. PLos One,2013,8(7):e70265-e70265.
[18] Leise MD,Kim WR,Kremers WK,et al. A revise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optimizes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awai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Gastroenterology,2011,140(7):1952-1960.
[19] 楊永,楊連招,莫新少,等.膽結石感染菌群與術后T 型管護理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4):297-298.
[20] 李恒力,王艷靜,許丙輝,等.老年急性膽囊穿孔38 例臨床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7):17-19.
[21] 馬玉霞,郭天康,韓琳,等.膽囊結石行腹腔鏡手術患者住院期間護理工作負荷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53-56.
[22] 陳曉敏,吳惠文,鮑惠蓮.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后并發(fā)膽道感染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