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中國人一向?qū)Α皶邕_者”推舉得很高,什么是曠達呢?它的真涵義,一直不會了了。就字面上看:曠是器宇寬大,這是通曉事理,好像只要有學識、有器量的人就是曠達者啦,那就太浮泛。
最近我忽然想到:所謂曠達者,就是通曉事物人情在時間中的因果,把現(xiàn)在和將來合在一起看,或把現(xiàn)在和過去合在一起看。一般人見花開了就開心,見花謝了就皺眉,分成二景看。而曠達者是見到花開就想到花謝,合在一起看,就不生悲喜之心了。一般人見起高樓就來祝賀,見樓塌了就來慰吊,分成得失看。而曠達者是在廢墟瓦礫上就想到當年樓臺的華麗熱鬧,合成一幕看,就不生羨惡。所謂“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把因果禍福疊映在一起,統(tǒng)為一觀,這才是曠達。
從前有一位宰相,剛接下相印,一時賀客盈門,貴振天下,但他卻在館壁間題了兩句詩:“霜松雪竹鐘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在上臺的時分就想著下臺,在炙熱的關頭就想到雪淡。近年來也有一位“部長”,上任時不肯搬進豪華的“部長”公館,仍住在他原來的小屋,別人都勸他喬遷。他卻說:“搬進去的時候,前來主動幫忙的人簇擁著,固然神氣,等下任要搬出來的時候,那冷清孤零的滋味不好受!”他真想得通。就像桃李芳濃的季節(jié),多少游蜂,不必你召集都聚攏來了,等到花落的時候,也不必你遣散早就飛光!人的起落和花的開謝一樣,能把現(xiàn)在和將來合在一起看透,那就很曠達了。
從前魏國有一位東門吳,他的獨子死了,卻不憂傷,旁人看不過去,責詢他道:“你的愛子,天下不會有第二個,現(xiàn)在死了,卻不憂苦,太沒道理吧!”東門吳回答說:“我從前也沒有兒子,那時候并不憂苦呀,現(xiàn)在兒子死了,不過回復到從前沒兒子的時代一樣。為什么要憂苦呢?”他是把現(xiàn)在和過去合在一道看透。所以也很曠達。
把時間延長,將因果禍福合疊在一起來透視,就可以看見一般人見不到的景象。塞翁失馬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塞翁知道馬失掉不一定是禍,馬歸來不一定是福,孩子騎馬摔斷腿又不一定是禍,等到戰(zhàn)爭戕害了許多從軍的青少年,那摔斷腿的孩子反而活著,竟成了福氣。因此曠達的人,總有先見之明,不同于凡俗。許魯齋有首詩說:“花謝花開,時去時來,福方慰眼,禍已成胎!”花謝的零落,是下一季芳濃的前奏;福氣快眼的年代。大禍已經(jīng)珠胎暗結啦!盈虛消長,禍福相倚,所以“得”不足慕,“失”不必哀,而陳摶所說“落便宜是得便宜”的哲學,就是從這道理中證明出來的。
莊子病危將死的時候,弟子劉之哭得很厲害,莊子告訴他說:“我現(xiàn)在死,雖然是比你先走,但百年后再生的時分,你卻在我后頭啦!得失難說,何必只貪跟前這片刻的便宜呢?”看破了生死關,莊子真是千古中最曠達的人了。
摘自《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