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宣
摘要:19世紀初,歐洲文學藝術普遍形成了一種新的潮流,就是所謂的"浪漫主義"。其音樂自由奔放,形式上無拘無束,經常用抒情的手法,強烈地表現出個性和民族性。隨著西方音樂史上浪漫主義的形成,鋼琴音樂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概括來講,鋼琴藝術是由人(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琴(鍵盤樂器)、樂(音樂作品)三個方面構成的。這三者既有獨立的過程,又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相輔相成、交往融合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鍵盤樂器 ?音樂作品 ?作曲家 ?演奏家
一、鍵盤樂器的發(fā)展歷程
幾百年來,鍵盤樂器的形成屢次經過重大改變,但是這種革新換代的過程往往被人忽視。人們更多的注意到“人”和“樂”在風格上的發(fā)展,卻忘了“琴”的更迭和沿革。殊不知樂器的發(fā)展是直接影響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隨著時間的推進,鍵盤樂器也在更新換代,首先是鍵盤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管風琴”,此琴最早是用于宮廷的。
(一)管風琴的發(fā)展:1.“古代管風琴”,公元前250年在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已建有“水力管風琴”。它由音管、琴鍵、風袋和風箱組成。2.“中世紀管風琴”,以后的幾個世紀中,人們改革研制了一些小型管風琴,大約在13~15世紀間,除了教堂中的大型管風琴外,還有兩種小型的,即便捷式和固定式管風琴。3.“巴洛克管風琴”,變音音栓的加入,成為管風琴制作史上的重大突破,到了巴洛克時期(17世紀末~18世紀初)管風琴真正成為了宗教音樂的代表。4.“電力管風琴”,19世紀人類發(fā)明了電以后管風琴就結束了用人力拉動風箱的歷史,進入電力控制風箱的時代。5.“琉特琴”古埃及樂器,外形類似吉他,14世紀傳至西歐各國,15~17世紀作為宗教樂器在歐洲盛行。到公元前6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創(chuàng)制的“古鋼琴”現世,這種琴當時專供審度音律和研究樂理所用。
(二)古鋼琴有兩種,一種是“楔槌鍵琴”一種是“羽管鍵琴”。1.“楔槌鍵琴” 約15世紀初誕生歐洲,16世紀與琉特琴同時流行。它的整個力度范圍僅在pp到mp之間,因此適合在室內演奏。2.“羽管鍵琴”又名大鍵琴,據說產生于14世紀英國,力度范圍可以從p到f,音色比較輝煌。17到18世紀可以說是羽管鍵琴的全盛時代。直至1850年左右才最后確立現代“鋼琴”的形制。
(三)鋼琴的發(fā)展歷程:1.“近代鋼琴”用鹿皮包裹的木槌擊弦是鋼琴的標志和特點,聲音溫暖圓潤。2.“現代鋼琴” 在1850年時德國鋼琴制作師海因里希·斯坦威將鋼琴的音域擴大到七組半到八組,換了金屬支架,使聲音洪亮飽滿。3.“電子琴”是20世紀運用電子技術控制的鍵盤樂器,它可以模擬人聲、各種樂器及交響樂隊,還能模擬自然界的聲音和節(jié)奏。但它始終都無法代替鋼琴的地位。
二、致力于鋼琴發(fā)展的主要鍵盤作曲家及音樂作品
18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思潮逐漸涌入,到19世紀初最終形成并遍布于整個藝術領域之中。在這期間,有不少音樂家支持這種風格。19世紀前后一百多年(1790-1910)中,首先出現的是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舒伯特(19世紀德國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造者)。在他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地位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本上是沿用鋼琴來“替代”管弦樂隊的思想出發(fā)的。7首鋼琴奏鳴曲則是采用歌唱性、抒情性及戲劇性,揭示了19世紀人們的復雜內心世界,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真正奠基者。到浪漫派鼎盛時期(30~40年代) 費里克斯·門德爾松成為19世紀浪漫樂派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平靜且舒緩,為后人留下了5部交響曲,5部交響序曲,5部協奏曲,2部歌劇,2部清唱劇,與數十首室內樂作品和大量的鋼琴小品。他的創(chuàng)作體裁主要是鋼琴小品,其音樂具有室內性的風格特點,優(yōu)雅流暢,質樸純真,充滿浪漫,甘美的情趣。《無詞歌》為鋼琴特性小曲開辟了蹊徑,它不再像聲樂歌曲那樣被限制在一定音域范圍內了。到了19世紀下半葉鋼琴音樂有了新的起點。被譽為鋼琴詩人的波蘭作曲家弗雷德列克·肖邦,在和聲上他大量運用半音的手法,旋律上多采用民間音樂為基調,節(jié)奏中又大量使用自由節(jié)拍。敘事曲、搖籃曲、夜曲、諧謔曲等各種題材的作品都凝聚肖邦手筆與才華,他對音樂的細膩變化、踏板運用、弱音音色探索、觸鍵技術精湛等都是后人無法復制的。隨后,羅伯特·舒曼成為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化身,最能體現他才能的創(chuàng)作形式是藝術歌曲與短小的鋼琴曲。8個套曲使既獨立又彼此對比穿插的分段組成了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到19世紀中后期(40~80年代)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茲·李斯特發(fā)掘了鋼琴的外在表現力,展示出鋼琴演奏的交響性效果,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隊,形成了一種熱情、詩意、輝煌、奔放的演奏風格?!?2首超級技巧練習曲》在炫技上融入了更多的音樂表現內容,也貫穿了“標題音樂”的器樂原則,拓展了鋼琴表現力。最后承接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音樂家是約翰內斯·勃拉姆斯,他的音樂巧妙的融合了德國浪漫主義的風格手法與古典主義的曲式規(guī)則。30首鋼琴特性小品,體裁專注于隨想和間奏兩種,富有活力,形成鮮明的性格對比,結構仍比較嚴謹,從而讓作品更具代表性。
參考文獻:
[1][美]F.E.科爾比.鋼琴音樂簡史[M].劉小龍,孫靜,李霏霏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張敏.鋼琴藝術簡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5]姚亞平.西方音樂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