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璇
2014年11月7日上午9點30分,伴著北京的“APEC藍天”,首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隆重開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創(chuàng)辦的每兩年一次的學術性、公益性系列活動,音樂周包含學術展演、學術研討、學術典藏、英才扶持、走進殿堂等計劃,旨在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研究、保護、傳承、鑒賞、品評等提供鮮活的經(jīng)典案例。
為了慶祝首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的開幕,組委會特意邀請到了社會各界共襄盛舉,除了參與本次音樂周的各位非遺傳承人與各界學者,前來出席開幕式的校外嘉賓包括:前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部主任馬榮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紅等。參加開幕式的還有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元老、中國音樂界的前輩們:吳錫麟、郭淑珍、杜鳴心、周廣仁、田聯(lián)韜、陳自明、何振京、楊鴻年、蘇木、胡志厚、伊鴻書、鐘子林、袁靜芳等。他們的到來,充分體現(xiàn)了各界音樂人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視與支持。
本場開幕式分為開幕儀式與活動慶典兩個部分。開幕儀式由音樂周藝術總監(jiān)、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和云峰教授主持,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紅、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肖學俊分別上臺致辭,他們以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從不同的角度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現(xiàn)狀、保護和發(fā)展做了簡要的敘述,并對民族民間音樂周的開展與延續(xù)寄予了厚望。
致辭過后,現(xiàn)場進行了“學術典藏計劃”與“英才扶持計劃”的啟動儀式。這兩項計劃都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同步推出的學術性、公益性計劃,一個旨在為參與者(單位個人)實現(xiàn)學術成果入藏高端學術文庫愿望;另一個旨在為兄弟院校,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qū)藝術院校、師范院校傳統(tǒng)音樂骨干教師、優(yōu)秀科研人員進行扶持。這兩項計劃的成功推進都能在一定程度地推動我國音樂學術界的全面發(fā)展,促進學術資源的合理交流與有效配置,實現(xiàn)音樂學術界“四海一家”的設計理念。
開幕式的第二部分為活動慶典,由本次音樂周各場學術展演片段共同奏響,可謂是本次音樂周演出活動的濃縮精華。河北子位吹歌《打棗》用不同的樂器模仿了京劇《蘇三起解》的著名唱段,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令在場觀眾忍俊不禁;納西族傳統(tǒng)民歌《栽秧調》優(yōu)美清新,展現(xiàn)了納西勞動人民的杰出創(chuàng)造;蒙古族《長調》與《呼麥》以自由悠長的歌唱旋律與無與倫比的演唱技術,一如既往地在吸引全場目光的同時,深深撥動著大家的心弦;《盤索里》的三拍子律動與其中《阿里郎》旋律的痕跡將人一下拉入了朝鮮族音樂的語境,特點鮮明、原汁原味;相比之下,壯族《坡芽歌書》的合唱表演明顯經(jīng)過了一定的專業(yè)處理,但歌書的文字展現(xiàn)與用歌聲講述愛情故事的方式,都透露著壯鄉(xiāng)的浪漫與柔情;最后,活動慶典在納西族眾人熱烈的“熱美蹉”原始歌舞中到達高潮并完美收場。
從活動慶典的節(jié)目組成可以看出,本次音樂周的學術展演不但是來自河北、云南、吉林、蒙古等不同地域的聯(lián)合演出,也是來自漢族、納西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等不同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合演出。所有人都秉承著“保護、傳承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信念,從四面八方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地來到這里齊聚一堂,從某種意義上寓意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四海一家”。
開幕式雖然短暫,但它所承載、所蘊含、所體現(xiàn)的精神與意義卻不單薄,尤其是它時時刻刻都體現(xiàn)著的“傳承”的力量。首先,出席開幕式的人員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學者,其中多數(shù)都是師承關系,仿佛將所有的人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看到音樂界、學術界的發(fā)展軌跡。老前輩的出席,讓開幕式顯得更有意義與份量,因為他們的到來,讓大家更加清楚:我們是從哪里走來,將要向哪里走去。而本次音樂周的“英才扶持計劃”也是學術傳承的另一種體現(xiàn)。其次,前來參加展演的各個非遺代表團,基本也都是師徒合作、代代相傳,臺下教授學習、臺上聯(lián)袂演出。他們堅持一代代的口傳心授,才將我國幾千年的燦爛音樂文化保留到了今天,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踐行,一切保護與傳承將無從談起。
傳承,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得以生存發(fā)展的決定性條件?;趥鞒校蠹蚁嗑墼诮袢?為了傳承,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必將肩負使命,將“四海一家”的音樂盛會在傳承中不斷發(fā)展、走向四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