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竹
一個周五的下午,上五年級的兒子所在的班級里非常熱鬧。教室一下變成了一個小“商城”,到處張貼著廣告,叫賣聲不絕于耳。原來,班上正在舉辦“生意日”。
什么是生意日呢?兒子的班主任S女士在班上實行了一種獎勵制度,每個孩子都可以憑自己的良好表現(xiàn)掙“F元”。這是一種用淺綠色紙打印出來的“錢”。比如說如果孩子周一到周五按時到校上學,就可以掙5個F元;回答一個特別難的問題可以掙1個F元;考試成績在一定分數(shù)以上或是做了什么特別的好事等等,都可以掙到F元。所以,幾乎每個孩子經過了兩個月的積累都有了一些F元積蓄。這時,S女士就會舉辦一次“生意日”,讓學生們在教室里“擺攤”,用F元來買賣東西。每兩個孩子結成生意合作伙伴,由他們自己商量好要賣的東西,并得到老師的同意。生意日前一周,他們在老師那里申請“經營許可證”,再花3個F元買來“營業(yè)執(zhí)照”。
生意日前兩天的晚上,兒子突然讓我們幫他買些奶油膏,而且要的量特別多。原來他和伙伴要在這次生意日上賣一種“機會”,一種好玩的機會——花2個F元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紙托,并在紙托上擠滿奶油膏,向兒子或他的伙伴的臉上扔!我們一聽都直搖頭,這不是虐待自己嗎?如果不小心被打傷了怎么辦?我們問兒子能不能換個主意,比如賣糖什么的,他很干脆地拒絕了??磥硐胍淖兯摹敖洜I業(yè)務”是不可能了,我們只得囑咐他做好保護措施。兒子準備戴上游泳時用的護目鏡保護眼睛,他還計劃帶一大塊塑料布,這樣就不會弄臟教室的地毯,收拾起來也很簡單,一卷就行了。
生意日那天下午,我去接兒子,離得老遠就能聞到他身上濃濃的奶油味兒。走近了看,雖然他已經洗過了頭發(fā)和臉,換了干凈衣服,但頭發(fā)上還是油亮亮的,眼睛也紅紅的。我開玩笑說:“‘奶油蛋糕,今天過得怎么樣?”他手舞足蹈地告訴我:“大家爭先恐后地買我們的紙托,往我們身上扔奶油,有的同學前前后后扔了不下10次!女孩們一點也不比男孩們遜色,爭著扔。因為場面實在太火爆,連校長聽說后都跑來觀看。班主任S女士認為這是她所見過的最有創(chuàng)意和最好玩的‘生意!”這天,兒子和合作伙伴一共掙了182個F元!估計這將是一個很難被超越的紀錄。
望著兒子油亮的頭發(fā)和興奮的臉,還有那意猶未盡的表情,我不禁回想起在他成長的這些年里,做過不少也許在大人看來沒什么意義、更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將來他長大了,回憶起學校的生活,大概不會想起哪一次考試或是某個公式,而是這些好玩的事情。這些孩童們熱衷的行為,似乎確實沒有什么實質的意義,有時可能還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yè)“,因為它們與學習無關,僅僅是好玩而已。然而,類似行為如同學習一樣,是孩子們成長經歷中的一部分,更是他們從生活中尋找快樂的一種方式。
這次扔奶油的經歷,估計會被兒子載入他的“童年史冊”。我呢,也在心里暗下決心,以后不要設障,要盡可能地支持兒子發(fā)現(xiàn)和經歷這些好玩的事情,幫他編織童年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