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學術界影響重大的西方文藝理論,自古希臘時期發(fā)展到當下,有許多變化。其中很明顯的一點是,它由開始相對純粹的文藝理論研究與批評,越來越轉向打破和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界限、融合進文學藝術以外的學術成果,比如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心理學、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等。
針對這個變化,我推薦了幾部文藝學專業(yè)中最有分量的經(jīng)典書籍,其中不僅包括相對單純的文藝理論著作,如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艾布拉姆斯的《鏡與燈》;也包括融匯了其他學科成果的文藝學著作,如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巴赫金的《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chuàng)作和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或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尼采的《悲劇的誕生》。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德)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
推薦理由: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基本上可以視作是馬克思整個精神探索的起點,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自己精神的祈向作出了明確規(guī)劃,即試圖通過經(jīng)濟方面的研究來探尋人類解放的必由之路。因此后來他的幾個重要文獻,比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資本論》、《1857-1858 年經(jīng)濟學手稿》以及最后的《人類學筆記》,都從不同角度回到這一命題:人類如何通過斗爭來完成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徹底變革,并通過這種變革而獲得一個種類的最終自由和解放。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不僅是哲學、經(jīng)濟學的經(jīng)典文本,同樣也是文藝學的經(jīng)典文本。也就是說讀者可以通過它,發(fā)現(xiàn)馬克思文藝思想的真正立足點、核心價值要義所在。曾經(jīng)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看重的1844年手稿,現(xiàn)在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界的基礎性文獻。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約寫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fā)表。直到1927年,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蘇聯(lián)馬列主義研究院梁贊諾夫院長主持將其中的部分譯文以《〈神圣家族〉的預備著作》為題發(fā)表于《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3 卷,當時沒有引起廣泛注意。手稿全文首次公開發(fā)表是在1932年。
《詩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陳中梅(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
推薦理由:
《詩學》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著,原名為《論詩》,有佚失,現(xiàn)存二十六章。這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雖然亞里士多德時代和現(xiàn)時代所謂的“藝術”在內涵和外延上存在差異,然而沒有疑問,亞里士多德對古希臘文藝現(xiàn)象的把握和關注,開啟了現(xiàn)代文藝理論的先河。
《詩學》對當時古希臘生活中最重要的藝術形式,即悲劇、史詩、抒情詩和喜劇的基本文體特征、由來作了極具洞察力的梳理,這種梳理在今天仍最具權威意義。在流傳到今天的《詩學》中,喜劇部分已失傳。
《詩學》在歐洲整個文藝復興時代意義重大,也是近代以來歐洲的悲劇文體、戲劇運動的靈感源泉和主要標準。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chuàng)作和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簡稱《拉伯雷研究》),(俄)巴赫金,李兆林 夏忠憲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推薦理由:
巴赫金是20世紀整個文學理論界的傳奇人物,他在1929年政治運動時曾遭到監(jiān)禁和流放,其后一直命途多舛,銷聲匿跡于文壇,有30余年?!独籽芯俊氛撬?940年代受迫害時期的學位論文。
本書是巴赫金最缺乏信心然而也是他最重要的文學批評專著。巴赫金認為,在世界所有偉大作家之中,拉伯雷在俄國的影響和研究最為匱乏;為此他致力于發(fā)掘拉伯雷的文學史意義。
在本書中,巴赫金的第一個理論貢獻是將哲學、文化和文體,也就是幾個各自獨立的元素融為一體,使人完整地理解到一種文學活動不可能沒有哲學思想和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體現(xiàn)在文學中,又不可能是獨立抽象的,必然要借助一種微妙的表達形式表現(xiàn)出來。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講,形式即是哲學思想本身。雖然之前有許多人也用這種思路思考問題,但巴赫金的表述最貼近文藝活動本身。
巴赫金的第二個貢獻是讓人們理解了民間文化在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他敏銳地注意到,在近代文學的創(chuàng)建者當中,拉伯雷與民間源頭的聯(lián)系比其他人更緊密。因此,巴赫金極為深刻地分析了民間文化的詼諧問題。
第三,也是巴赫金最重要的貢獻,開拓了對喜劇也就是“笑”這一現(xiàn)象的獨特理解。之前尤其是自亞里士多德一脈傳承下來的文學理論,很難把“笑”作為一種恰當?shù)奈膶W或文化現(xiàn)象而予以很好的評論。比如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悲劇才是文章正體;而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則梳理出了一條完全迥異于從前的路徑,認為文章的正體是小說和喜劇。
在巴赫金之前,人們沒有找到這樣論證喜劇的無懈可擊的哲學思想。黑格爾在《美學》中,雖然認為藝術運動的最高形態(tài)是喜劇,悲劇是喜劇克服的階梯,即對悲劇的克服才能達到喜劇的境界。這表面上似乎是把喜劇抬高到光輝的頂點,但他的論證難以讓人信服。因為從整個戲劇史和實際中看,喜劇地位的確不如悲劇,黑格爾只是從理論上硬推。而巴赫金才真正發(fā)掘出了未被人注意過的現(xiàn)象,這是文藝理論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地位的。
《判斷力批判》,(德)康德,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4年
《精神現(xiàn)象學》,(德)黑格爾,先剛(譯),人民出版社,2013年
《判斷力批判》或《精神現(xiàn)象學》,重要性不分軒輊,二者選擇一本閱讀即可。
推薦理由:
《判斷力批判》是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的代表作,1790年德文版問世。它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另二部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中最后一部。
康德強調個體性,所以理解《判斷力批判》,是要從個體自我出發(fā)推演一切問題,并且要理解美學在個體的完成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判斷力批判》主要是構想人類理性的基本構成和運作方式,其中美學又在這種人類精神的自我完成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他由此從本體論上推出了美學藝術的各種樣態(tài)。在康德看來,個體理性完成所需要的各種活動,當然就是藝術活動的自然表現(xiàn)方面。
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主要是從人類作為“類”的整體性的精神完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看待問題。人類整體性精神活動所必包含的問題,其“類”的完成不可能在一個個體上達到,所以必須會有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這是黑格爾哲學中時間的向度,從某種意義上也包含了空間的向度。
就康德哲學而言,一個人包含了人類全部的奧秘本身。對黑格爾哲學來講,人類必須通過歷史的進展才能實現(xiàn)自我,所以個體自我永遠必包含于集體性的精神運動中,是集體性精神運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悲劇的誕生》,(德)尼采,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
推薦理由: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美學和哲學著作,寫于1870~1871年,開啟了現(xiàn)代西方藝術觀念的先河。
雖然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對希臘悲劇文化的解釋一定程度上是成問題的,即在古典學家看來他對悲劇的考量不夠嚴謹。但畢竟此書真正的偉大價值并非拘泥于學究式的古典學研究上(當然它的古典學價值也毋庸置疑),而是在于開啟現(xiàn)代西方藝術精神。
尼采關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論斷,啟發(fā)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從對自我理性的迷狂中解脫出來,看到藝術精神、人類自我活動在啟蒙理性之外、尚存別的重要向度。這引導了相當多人沿著他的道路,展開了20世紀全新的精神探索,因此尼采作為幾代人的精神導師的地位無可動搖。
另外,尼采將現(xiàn)代藝術精神和它們的根——希臘悲劇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勇敢地以希臘精神之根對抗基督教精神,啟迪了20世紀眾多思想家、藝術家的靈感。所以對于20世紀的不少藝術家來說,褻瀆基督教精神幾乎成為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靈感所在?!侗瘎〉恼Q生》預示著尼采自己未來的精神活動走向。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