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娜,李麗梅,王 穎,王文蕾(.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呼和浩特 0007;.煤炭總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北京0008)
沙利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治療CLL/SLL的近期療效
阿茹娜1,李麗梅1,王 穎1,王文蕾2(1.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呼和浩特 010017;2.煤炭總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北京100028)
目的 探討沙利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對25例CLL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沙利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方案(TR)治療組12例,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氟達拉濱+環(huán)磷酰胺方案(FCR)對照組13例,評估患者的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經(jīng)2個療程、4個療程治療后,F(xiàn)CR組ORR明顯高于TR組(P<0.05);在第6個療程后,TR組與FCR組ORR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R組總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FCR組(P<0.05)。結論 沙利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治療CLL/SLL,起效時間長,但近期療效理想,不良反應輕。
沙利度胺;利妥昔單抗;慢性淋巴細胞白血?。×馨图毎馨土觯–LL/SLL)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馨图毎馨土觯–LL/SLL)是一種成熟B淋巴細胞克隆增殖性腫瘤,以淋巴細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臟和淋巴結聚集為特征。CLL/SLL常見于老年人,60~80歲為發(fā)病高峰?;颊呖沙霈F(xiàn)乏力、消瘦、反復感染、不明原因貧血、淺表淋巴結或肝、脾腫大等臨床表現(xiàn)。CLL/SLL的治療既往主要以苯丁酸氮芥、潑尼松、環(huán)磷酰胺為主,近年來氟達拉濱、利妥昔單抗的加入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沙利度胺在血液科主要應用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治療,最新研究表明,對淋巴瘤也有顯著療效。本研究對比沙利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在初診CLL/SLL患者中的療效及相關不良反應。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收治的具有治療指征的、資料完整的25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疾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1]及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根據(jù)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骨髓形態(tài)學和流式細胞術(FCM)免疫表型檢測結果進行診斷。所有患者均達到至少1項治療指征。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TR組和FCR組,分別治療6個療程后評估病情及不良反應。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各組間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1.2 治療方法 FCR組:氟達拉濱25mg·m-2·d-1,第1天~第3天使用;環(huán)磷酰胺250mg·m-2·d-1,第1天~第3天使用;利妥昔單抗375mg·m-2,F(xiàn)C方案化療前一天使用。28~35d為1個療程。TR組:沙利度胺開始劑量為50mg,每晚頓服,每周增加50mg,至最大劑量為200mg。利妥昔單抗375mg·m-2,第1天使用。14~21d為1個療程。應用利妥昔單抗前30min均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mg,肌內(nèi)注射苯海拉明20mg(預防變態(tài)反應),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0.3g。
1.3 療效評估及隨訪 根據(jù)《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和疾病進展(PD)。達到PR或以上為治療有效,總反應率(0RR)=(CR+PR)/總例數(shù)。2組患者均自治療之日起開始隨訪,所有患者均隨訪至2014年7月1日。
1.4 主要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每個療程前檢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Coomb′s試驗、電解質、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C反應蛋白、血糖、HBV、心電圖、超聲檢查、骨髓細胞學檢查等,詳細詢問患者并記錄不良反應,如頭暈、肢體麻木、乏力、繼發(fā)感染發(fā)熱、變態(tài)反應、嗜睡、惡心、嘔吐、便秘、皮疹、水腫等癥狀以及客觀輔助檢查結果,不良反應按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標準進行判定。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因本研究樣本數(shù)n<40,計數(shù)資料比較應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
2.1 TR組與FCR組患者近期療效評價 FCR組在經(jīng)2個療程、4個療程治療后ORR明顯高于T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第6個療程后,TR組與FCR組ORR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種方案治療CLL/SLL的總體療效比較
2.2 TR組與FCR組患者不良反應 TR組及FCR組均有變態(tài)反應、皮疹、便秘、脫發(fā),TR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FCR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CR組較TR組更易出現(xiàn)血細胞下降、胃腸道反應、繼發(fā)感染、口腔黏膜炎等嚴重不良反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R組較FCR組更易出現(xiàn)周圍神經(jīng)病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表現(xiàn)為手足麻木、感覺異常等,無患者發(fā)生肢體活動障礙等嚴重不良反應,且經(jīng)對癥處理后緩解。見表3。
表3 2種方案治療CLL/SLL的不良反應比較
CLL/SLL病程長短懸殊,治療反應各異。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器官功能和儲備功能減退,骨髓干細胞數(shù)量減少,化療后造血功能恢復慢,合并淋巴系統(tǒng)腫瘤后免疫力低下,常因治療相關感染、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肝臟損害等情況中斷治療。目前常用苯丁酸氮芥或CHOP方案治療,但并不能延長患者生存期,易導致耐藥形成,使隨后的挽救治療失敗。
利妥昔單抗是一種人鼠嵌合性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結合B淋巴細胞表面的跨膜抗原CD20,啟動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ADCC)和補體依賴的細胞毒(CDC)作用介導B細胞溶解。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FC方案治療CLL/SLL,能將初治患者的完全緩解率提高至72%,總反應率提高至90%左右,且能延長患者的PFS和OS[3]。美國綜合癌癥網(wǎng)(NCCN)已推薦FCR方案作為治療CLL的一線方案[4]。但FCR的不良反應如骨髓抑制[5]、過敏、合并感染、消化道反應、溶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本研究顯示,F(xiàn)CR組血液學毒性高于TR組,由于骨髓抑制較嚴重,F(xiàn)CR組繼發(fā)感染發(fā)生率也明顯高于TR組,提示FCR方案較TR方案存在較高骨髓抑制與繼發(fā)感染的風險。
CLL/SLL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它主要是由小淋巴細胞大量增殖引起的,T淋巴細胞各亞群能夠相互拮抗或協(xié)調以維持機體的免疫平衡狀態(tài)[6]。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惡性血液系統(tǒng)疾患也與血管新生密不可分,VEGF可能參與了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的增生、定植、耐藥過程的調節(jié)[7]。沙利度胺是一種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生長作用的谷氨酸衍生物,具有抗腫瘤及免疫調節(jié)活性,有研究者[8]認為,其可通過自由基介導的DNA氧化損傷作用、調節(jié)細胞間黏附分子的作用等,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下調IL-6、IL-β、TNF-α、IL-10等細胞生長因子的分泌及其生物活性;抑制VEGF和bFGF-2的活性,從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促進IL-2、INF-γ分泌,增強CD8T細胞、NK細胞的抗腫瘤活性。近來沙利度胺被廣泛應用于多發(fā)性骨髓瘤[9]及其他惡性血液疾患的治療。2005年FDA批準,沙利度胺的類似物來那度胺用于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其2006年被批準用于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2013年6月FDA批準來那度胺用于標準療法治療后復發(fā)或進展的套細胞淋巴瘤[10]。最新研究表明[11],來那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在治療CLL/SLL中具有協(xié)同作用。但由于經(jīng)濟條件限制及來那度胺的不良反應,如腫瘤溶解、繼發(fā)第二腫瘤等原因,臨床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無法接受來那度胺,從而選用沙利度胺治療。商安芳[12]用沙利度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化療治療侵襲性B細胞NHL總有效率為94.3%。沙利度胺常見口鼻黏膜干燥、倦怠、嗜睡、眩暈、皮疹、便秘、腹脹、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靜脈血栓形成等不良反應。但多數(shù)患者沙利度胺每日劑量在100~200mg,經(jīng)睡前給藥、口服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形成、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對癥治療后,均能夠較好耐受,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
本研究組FCR組在經(jīng)2個和4個療程治療后,ORR明顯高于T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第6個療程后,TR組與FCR組ORR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TR方案較經(jīng)典FCR方案起效慢,但在4~6個療程后仍可達到或接近FCR的療效。并且TR組具有療程短、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用藥方便、可門診指導治療等優(yōu)勢,提示TR可能是CLL/SLL老年患者的一種新的治療選擇。但本組病例數(shù)少,隨訪時間短,今后還需擴大樣本、分期分層研究證實。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9-143.
[2] 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1,32(7):498-501.
[3] Hillmen P.Using the biology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to choose treatment[J].Hematol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1,2011(1):104-109.
[4] Lin T S.What is the optimal initi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Oncology(Willston Park),2007,21(14):1641-1649.
[5] 華瑛,曹舫.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惡性腫瘤大劑量聯(lián)合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103例臨床觀察[J].西北藥學雜志,2013,28(5):522-523.
[6] Trbusek M,Malcikova J.TP53Aberrations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Adv Exp Med Biol,2013,792:109-131.
[7] Kampen K R,Ter Elst A,de Bont E S.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J].Cell Mol Life Sci,2013,70(8):1307-1317.
[8] Mariott J B,Muller G,Stifling D,et a1.Immunotherapeutic and antitumour potential of thalidomide analogues[J].Expert Opin Biol Ther,2001,1(4):675-682.
[9] 陳素華.反應停的臨床新用途[J].西北藥學雜志,2003,18(3):143-144.
[10] 張翼.FDA批準來那度胺治療套細胞淋巴瘤[J].藥品評價,2013,10(14):36.
[11] James D F,Werner L,Brown J R,et al.Lenalidomide and rituximab for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a multicenter clinicaltranslational study from th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research consortium[J].J Clin Oncol,2014,32(19):2067-2073.
[12] 商安芳,郭靜明,朱磊,等.美羅華加沙利度胺聯(lián)合化療治療侵襲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療效分析[J].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2011,17(6):366-368.
10.3969/j.issn.1004-2407.2015.02.027
R972
A
1004-2407(2015)02-0193-03
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