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哈欽斯 / 文
絕對優(yōu)勢:全面質量管理的最新發(fā)展
◆戴維·哈欽斯 / 文
編者按
本文原載于英國《質量世界》2015年2月號,作者戴維·哈欽斯(David Hutchins)是英國特許質量協(xié)會理事會委員,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Dantotsu”在日語中意為“絕對優(yōu)勢”,是日本小松公司提出的一種產品模式,是全面質量管理(TQM)解決方案的最新發(fā)展。本文作者通過小松、豐田、本田、日本通產省的例子,介紹了Dantotsu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并通過東方的視角,探討了英國、歐洲在質量方法創(chuàng)新方面落后的原因,認為孤立主義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在過去幾年,全面質量管理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這一方法的基石并沒有改變,如工作人員100%加入質量小組(QC)等。但現(xiàn)在,全面質量管理已經成為幫助企業(yè)統(tǒng)領全球市場的關鍵性戰(zhàn)略武器。這一方法強調創(chuàng)新,更加重視(各個層面)密集性持續(xù)改進活動,提供了處理意外事件的風險戰(zhàn)略,并聚焦綠色方法,關注環(huán)境問題。
2008 年,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被稱為雷曼沖擊)震動了全球經濟的根基,成為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這一事件絕對不是唯一的因素。競爭對手現(xiàn)在都非常了解英國和歐洲大陸所謂的“提高性能的精益和六西格瑪方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現(xiàn)象有助于縮小差距。然而,由于福島核災難、廣島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日本的組織認識到,并非有了持續(xù)改善,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現(xiàn)在,必須把災害規(guī)劃納入全面質量管理,這種做法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雖然日本和其他東方國家的經濟也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但從全球角度來看,在質量管理之旅中,這些國家走得還是更遠些。
與英國和歐洲相比,東方國家對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其原因主要是人員管理政策。在日本、遠東和東南亞地區(qū),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理念是每個人都是自己崗位的專家。因此,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全體員工的技能、智力、創(chuàng)造力和業(yè)務知識,讓組織在所處領域內做到最好。
在英國和歐洲,全面質量管理更強調一致性,這是因為大部分人不理解全面質量管理的真正內涵。
Dantotsu在日語中有“絕對優(yōu)勢”之含義(含義之一),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演變的最新發(fā)展。這是遠東國家的企業(yè)追求第一的動力,與競爭對手相比,這些企業(yè)不僅要作為一個整體的組織成為第一,其生產的每個單獨的產品也要成為第一。例如,日本的跨國公司小松集團(制造軍事、建筑、采礦和工業(yè)設備)稱,集團生產的150 多項產品中,有87%在全球位居第一或第二。集團也對客戶的未來需求進行預測,不只是未來五年的需求,而是未來300年的需求,這一時間跨度令人震驚。集團現(xiàn)在預估的情景是,在未來300年內,人類將耗盡化石燃料和大量的其他材料,根據這一預估,集團開始設計可回收的、最好是可再生的產品。小松集團已經推出了一些極富創(chuàng)意的產品,其生命周期內的擁有成本遠遠低于競爭對手。這一創(chuàng)新舉措的目標是讓組織改善產品主要性能,讓競爭對手至少花五年的時間才能追上。
豐田公司是另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如果你走進豐田的日本工廠,查看他們的告示板,你會看到公司與各種競爭對手對比的圖片和表格,如寶馬、奔馳、通用汽車公司等。其中有一張照片特別關注了豐田在2009~2010年召回的卡羅拉和凱美瑞車型。工人們沒有隱藏和避諱問題,反而用這張照片作為一個改進提醒:“我們曾經發(fā)生過這樣的情況。我們準備怎么應對呢?”在全面質量管理中,這是我未曾見過的新事物—— 一種新的心態(tài)。
遠東地區(qū)也在有效地把Dantotsu用于全球制造和供應鏈。
對于日本本土公司來說,經濟全球化的意義遠遠不止英國一個扶手椅那么簡單,這一點是日本岌岌可危的處境決定的。與英國一樣,日本也是一個島國;但與英國不同的是,日本幾乎沒有天然資源,而且經常遭受地震,平均每兩天就發(fā)生一次。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感覺不到地震,但是地下設施卻受其影響,因此嚴重限制了人口和工廠的選址范圍。
日本的大型公司都在想方設法逐漸讓自己不再依賴本土。如果在世界其他地方獲得一席之地,即使日本經濟陷入困境,它們也不會受到影響。因此,大型日本公司從戰(zhàn)略上在全球各地成立子工廠,同時推動供應鏈全球化。豐田在印度當地的一家工廠有三萬家印度供應商,但是這家工廠的商業(yè)文化卻是從日本進口的,反過來,這些文化也對這些國家的商業(yè)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所有的大公司都在這么做——豐田、小松和本田,但是它們沒有大肆宣揚。你必須親自到現(xiàn)場找尋答案。這些日本公司也在角逐日本海外戴明質量獎(Deming Prize)和大戴明質量獎(Grand Deming Prize)。與EFQM卓越模型、馬爾科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和ISO 9000等不同,上述獎項并沒有一個既定的模型,公司需要自行開發(fā)自己的質量項目——從基本原則一直到行動方案。
由于Dantotsu,日本的大型汽車公司才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但還不僅如此——日本所有的出口公司都很有影響力,如松下的白色家電和佳能的相機。
然而,日本國內公司所采用的質量管理方法卻與出口公司有很大的反差。從1980年到1990年,我在十年內大約參觀了分布在日本各行各業(yè)的40 家公司。當時造成反差的原因可能至今都沒有變,那就是日本國際貿易部和工業(yè)部(通產?。Τ隹谄髽I(yè)施加的相當大的影響——打造了一種“日本有限公司”的態(tài)度。
通產省職能眾多,其中之一就是發(fā)揮商業(yè)銀行的作用,向大型出口企業(yè)提供研究和開發(fā)的貸款,但要求對方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通產省的某個客戶研發(fā)出了一些突破性的設計,在獲得出口許可證之前,這個公司必須先把樣品分發(fā)給自己的日本競爭對手,再附上一句標語:“現(xiàn)在試試打敗這個設計。”
通產省給其他公司一段追趕的時間,之后會頒發(fā)許可證,但是通產省給所有公司一個優(yōu)于他人的良好開端。這項政策肯定影響了一些公司。如柯達·賓得公司在20世紀70 年代末發(fā)明了分割圖像的自動對焦鏡頭,在獲得出口許可證之前,柯達公司被要求把預生產模型送到通產省??逻_公司還未來得及做出響應,與通產省簽訂了合同的美能達、佳能、尼康和其他日本公司就已經在這個領域群起競爭。
所以,這對英國來說意味著什么?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英國的新型質量方法已經落后了,這是因為英國和歐洲正深受悲壯的孤立主義之苦。英國和歐洲需要改變,才能贏得競爭。政治家告訴我們,英國發(fā)展得很好。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國民經濟相比,英國的發(fā)展是不錯,但是很多歐洲國家的質量運動幾乎已經消失殆盡。英國一直沒能把握或理解質量哲學,這正是英國的質量小組失敗的原因。然而,中國擁有超過3000 萬個質量小組,印度亦是如此,尼泊爾有超過28000名兒童正在學習質量課程,這是他們國民教育課程的一部分。
歐洲的運動仍然癡迷地把認證和合規(guī)作為達到質量目標的一部分。在過去幾十年里,人們付出巨大的努力,想把標準方法變?yōu)轭愃迫尜|量管理的形式,但未能實現(xiàn)。從定義上來說,卓越是沒有辦法標準化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要在業(yè)務的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做得好。歐洲人會對來自 38 個國家的1350 人參加的為期三天的一場質量會議表示震驚,但他們卻對討論ISO 9000的兩百份論文習以為常。然而,前者恰恰是2014東京國際質量會議的情景。我認為,并且過去一直這么認為,第三方認證是一個從根本上有缺陷的概念,而且從來沒有什么讓我懷疑自己的這個設定。我們仍然需要審核員,但最終,他們會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開展第二方審核,這才能導致顯著的改善。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構建這一模式,以避免多次評估的問題,但是我敢肯定這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幸運的是,英國并未發(fā)生這種倒退,英國特許質量協(xié)會也正處于值得驕傲的發(fā)展歷程之中,但是,其成員范式需要做出巨大轉變。我們已經在合規(guī)思維中浸染太長時間,因此改變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1960 年,質量大師石川馨說:“我們要激發(fā)我們所有人的集體思維能力和職業(yè)知識,共同努力成為最好?!爆F(xiàn)在,想象一下,如果這個哲學理念已經深入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各個工廠,會發(fā)生什么?讓我們以英格蘭中西部的一家針織廠為例,這家針織廠有350名操作縫紉機的員工。這些員工比任何經理都了解如何生產一條男士三角內褲。如果有一種方法,能提升他們的知識和熱情,讓工作不再是一些不得不做的苦差事,他們就會成為參與質量運動的一部分,分享他們的知識和創(chuàng)意。因此,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企業(yè)要朝未來的方向前進,似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趙 燦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