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長春市第二醫(yī)院檢驗科,吉林長春 130062
血漿中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價值
王麗
長春市第二醫(yī)院檢驗科,吉林長春 130062
目的 探討血漿中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價值。方法 整群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來該院入住的96名患者作為觀察組,疾病分布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31例、肺動脈栓塞30例、惡性腫瘤35例。31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分別進行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 結果 觀察組中各類型疾病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均超過正常值,對照組含量屬于正常。觀察組中D-二聚體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D-二聚體是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一個分子標志物。臨床上可能引起血栓的疾病,均應考慮進行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D-二聚體的含量變化對于臨床疾病的診斷具有很高的價值。
血漿;D-二聚體;測定;臨床價值
D-二聚體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凝塊,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當人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時,其含量很低;當人體處于病理狀態(tài)時,其在體內含量將會明顯上升[1-3]。因此,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對診斷疾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整群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來該院入住的患者96例,通過對幾種疾病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進行測定,觀察其含量變化與疾病發(fā)生嚴重情況的關系,進一步評價其含量測定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整群選取來該院入住的患者96例。按疾病類型分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齡(32±7)歲;肺動脈栓塞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3±5)歲;惡性腫瘤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齡(34±4)歲。上述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來該院檢查的健康人群31例作為對照組,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齡(33±4)歲。對照組人群均在兩周內無服藥史。各組在年齡、性別及病情輕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血漿中D-二聚體的測定 利用D-二聚體的抗原性,采用膠乳免疫比濁法。操作如下。
采用日本積水醫(yī)療株式會社D-二聚體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收取靜脈血5mL,以1:9的比例用3.8%的枸櫞酸鈉胺進行抗凝,5 000 r/min離心10min,上層黃色透明液體為血漿。取得血漿后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的說明步驟進行操作[2]。
1.2.2觀察組血漿中D-二聚體的測定 采用膠乳免疫比濁法。根據(jù)患者的病理狀態(tài),選擇合適的時間測定。操作同對照組。
用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測。發(fā)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血管內皮損傷和組織創(chuàng)傷,機體發(fā)生纖維蛋白溶解,出現(xiàn)血栓。此時,D-二聚體出現(xiàn)最早,人體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增高。因此,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對檢測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很重要。
用于肺動脈栓塞疾病的診斷。肺動脈栓塞是由于內源性或者外源性的栓子將肺動脈的主干或者分支產生了堵塞,導致肺循環(huán)發(fā)生了障礙。因為出現(xiàn)了血液栓塞現(xiàn)象,導致血漿中的D-二聚體含量較正常來說升高。雖然檢測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用于惡性腫瘤的診斷。惡性腫瘤主要是由于人體內的細胞過分的分裂增殖,高于機體正常需求的部分發(fā)生聚集,形成腫瘤。大量實驗證實,惡性腫瘤患者血漿的D-二聚體含量較正常人大大升高。因此,檢查是否患有惡性腫瘤時,要進行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檢查。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計算,治療前后檢測指標變化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正常健康人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為0.14~0.26mg/L。若所測含量高于正常值,則證明有相應疾病的可能[4-6]。
觀察組D-二聚體含量均超標,對照組D-二聚體含量正常。觀察組D-二聚體含量分別較對照組相比P均<0.05,經過統(tǒng)計學處理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組中血漿D-二聚體含量測定結果及相關數(shù)據(jù)(±s)
表1 各組中血漿D-二聚體含量測定結果及相關數(shù)據(jù)(±s)
組別D-二聚體含量(mg/L)t值(與對照組比較) P值(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n=31)彌散性血管內凝血(n=31)肺動脈栓塞(n=30)惡性腫瘤(n=35)0.21±034 3.81±1.13 5.33±1.24 7.20±1.41 -17.755 -22.513 -28.993 <0.05 <0.05 <0.05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各疾病患者血漿中的D-二聚體含量均超過正常范圍。對照組健康人群D-二聚體含量均屬于正常值。同時,經過統(tǒng)計學的t值檢驗后,P值均<0.05,即每組疾病與對照組分別比較時均具有顯著性差異,例如惡性腫瘤的均數(shù)±標準差為(7.20±1.41),與正常范圍相比差距最大。因此,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對于疾病的診斷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D-二聚體是纖溶酶將纖維蛋白進行降解的產物,能夠反映凝血酶和纖溶酶的生成,起到平衡作用。
對于D-二聚體含量測定的研究較多,時勇等[7]對肺動脈栓塞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進行了臨床測定,測定結果顯示肺動脈栓塞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較健康人群有升高,初步證明了臨床檢驗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重要價值。根據(jù)肺動脈栓塞的發(fā)病機制,從中得到啟發(fā)。由于肺動脈栓塞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均會發(fā)生血栓現(xiàn)象,而當機體發(fā)生血栓時,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此時D-二聚體的含量變化則反映著高凝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該文就惡性腫瘤患者而言,惡性腫瘤的組織異常增生,血液聚集等經證明均有明確的血液變化,因此檢測D-二聚體的含量是臨床上血液檢測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可以用作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的一個分子標志物[8]。所以對發(fā)病機制中可能發(fā)生血栓的疾病,該科室對肺動脈栓塞患者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進行血漿D-二聚體含量測定跟蹤,以此來檢測疾病發(fā)展狀態(tài),這一方法發(fā)揮了顯著性的作用。因此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期間,均應該注意血液中各指標的變化,而D-二聚體含量的變化是血漿中最具標志性的項目之一。因此,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對于上述疾病的臨床診斷和預防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D-聚體含量是評價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功能方面的一個指標。因此對于很多涉及到可能發(fā)生血栓、纖溶亢進等現(xiàn)象的疾病,它的含量檢測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為臨床上指定診療方案等提供方便。加上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在實際操作時簡便、快捷,故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進行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測定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1]高麗楓.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作用及展望[J].赤峰學院學報,2015,31(1):17-18.
[2]王合珍.免疫比濁法檢驗血漿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6):148-149.
[3]姜鳳全,曹盛吉,王俊峰.肺血栓栓塞患者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6(9):1279-1280.
[4]李炳生.CA-500全自動血凝儀測定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分析[J].求醫(yī)問藥,2012,10(8):616.
[5]何雪明,黃中學.硅沉著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意義[J].內科,2013,8(3):71.
[6]何恩萍,吳家梅.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漿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意義[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28):2.
[7]時勇.肺動脈栓塞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1):1447-1448.
[8]陳亮,周嘉敏,黃啟偉,等.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3(8):89.
The Clinical Value of Plasma D-dimer
WANGLi
Clinical laboratory,Changchun Second Hospital,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062 China
s]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lasma D-dimer.MethodsSelect 96 cases patients from December 2014 to May 2015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our hospital.It includes 31 case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30 cases of pulmonary embolism,35 cases with cancer,select 31 cases healthy people as the control group.All the patients gave the plasma D-dimer content determination.ResultsPlasma D-dimer observation value of the patients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ease in observation group is higher than norm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is normal.D-dimer content of each type of disease in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ch i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D-dimer is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in vivo and fibrinolysis of amolecularmarker.It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determination of D-dimer contentwhen the disease can cause blood clots in clinical.The variation in content of D-dimer has high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disease.
Plasma;D-dimer;Determine;Clinical value
R4
A
1674-0742(2015)10(b)-0191-02
王麗(1972.11-),女,吉林長春人,本科,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臨床檢驗。
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