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杰
〔關鍵詞〕 校園文化;英語氛圍;交際;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23—0025—01
一、從“視覺”入手,營造環(huán)境
1. 辦好英語文化墻與英語板報。校園板報有著讀者面廣、保留時間長的特點。它往往位于校園內最醒目的地方,加上圖文并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校園板報的內容要適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增強內容的趣味性,如一些節(jié)日的小知識、外國的著名景點介紹、英語趣聞、小笑話、謎語等。而教室內的英語園地可根據(jù)年級和學生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寫一些與教材同步的練習、語法知識,也可以是一些復習詞匯的有趣練習,如填字游戲、單詞接龍等,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2. 名言與日常公益用語。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之一。在學校的走廊、樓梯間掛放一些中英對照的名人名言,或在洗手池邊寫上英語警句等,這樣的布置可以讓學生隨時看見英語,形成一種雙語的視覺效果,也能給學生以無聲的熏陶。
二、從“聽力”入手,大量輸入
根據(jù)克拉申的外語學習理論,學會外語主要靠自然習得,其途徑是在最小或沒有心理障礙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輸入量。只要輸入量大于學生目前的語言能力,而情感過濾又低,學生就會自然習得語言。在課堂上,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給學生進行聽力訓練,這可以彌補語言環(huán)境的不足。但這還不能滿足語言習得的需要,還可利用學校的資源,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校園的鈴聲。傳統(tǒng)刺耳的電子鈴聲讓人感到緊張和壓抑,被歡快的兒歌取代已經(jīng)成為大勢所趨。因此,選擇合適的英語兒歌作為鈴聲,可以周期性地對學生產生正面影響,通過長期的刺激——反應,形成有益的條件反射。在此反復循環(huán)的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感就能得到增強。鈴聲進行周期性的更換,學生就能掌握越來越多的英語兒歌了。
2. 中英對照升旗儀式。周一的中英文對照升旗儀式可以擴大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正遷移作用。教師可對部分學生作專門的培訓,讓學生當主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讓他們通過流利的演說增強自信心。同時,升國旗儀式上的規(guī)范性日常用語通過時間的積累就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
3. 英語早間廣播。當學生步入校園,就能聽到校園廣播豐富多彩的早間廣播節(jié)目,這是營造校園英語氛圍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進行聽力訓練的有效手段。廣播的內容各式各樣,每天可設置不同的欄目。但筆者建議應以學生的投稿為主,由專人把關,內容知識面要廣,富有特色,能吸引聽眾,才能吸引固定或不固定的聽眾圈。
三、從交際入手,讓學生多“說”
《新課標》中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基本上是建立在交際的基礎上。交際策略是學生為了爭取更多更好的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而采取的各種策略。
1. 開設課外英語課,讓學生走出教室。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積累,中西文化的了解,最終還是落在交際活動中,只有讓學生走出教室,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中去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讓學生學好英語。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嘗試開設英語課外課程,通過理論到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jīng)驗,創(chuàng)設英語課外教學課程,作為英語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
2. 繞口令和歌曲。英語的入門階段注重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遵循《新課標》這一基本任務,教師可在每周增設英語活動課時間,教會學生朗誦一些簡單的小詩,學唱一些簡單的英語兒童詩歌,使學生接受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
四、以英語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全員參與,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有利于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課本知識與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結合,如開展英語手抄報比賽、單詞拼寫比賽、英語兒歌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故事比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短劇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感受學習英語的快樂。
(此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個案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為【2012】GSG573。)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