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敏(魯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徐悲鴻對當代學畫人的影響
丁敏敏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西方統(tǒng)治方式和先進的思想傳播進來。在美術教育領域,徐悲鴻提出一切造型美術的基礎是素描,這個說法對傳統(tǒng)的國人學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今天扔在延續(xù)這一理念。
素面;美術教育;影響
徐悲鴻出生于清末,自幼隨父學習詩書畫印,17歲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家。后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業(yè)余時間學習素描。在日留學后,被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留學法國,在留學間訪問柏林美術學院,并去過歐洲許多博物館、畫廊和藝術遺址,復制德拉克洛瓦,普呂東,倫勃朗等大師的藝術作品,有著最新潮的藝術思想。1927年回國后,投身于國內的美術工作,就職于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導師,同時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后由蔡元培推薦,擔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開始了自己的實踐,提倡中國畫革新,追求創(chuàng)新,反對保守主義,打破了當時的舊的思想、舊的理念,走上了觀察人、理解人的藝術道路。徐悲鴻先后國內外多地舉辦展覽,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期,舉辦義展,支援抗日。
徐悲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愚公移山》(下圖)。作品取材于神話傳說,畫面中筆法和色彩體現(xiàn)出深厚的中國畫和西畫的功底。人物的外形、衣紋和背景竹子上用了白描手法,焦點透視、解剖比例、明暗調子等在畫面中也有所體現(xiàn)。造型方面,打破了傳統(tǒng)的模式,首次采用了全裸的男人體為模特。直到今天,這種寫生模特運用在人物畫中這一新穎的方法還在各大高等美術院校中流行,這幅作品是徐悲鴻自己獨創(chuàng)中西結合的產物,“中西結合”藝術風格的開始,對21世紀的我們也是起著積極的作用。
圖1 《愚公移山》(1940) 徐悲鴻
徐悲鴻作畫主張繪畫應從畫人開始,如《泰戈爾像》、《印度婦人像》、《李印泉像》等,都達到了人物畫“傳神”的境界。馬是畫家最常表現(xiàn)的題材之一,在眾多馬的繪畫作品之中,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精神抖擻,有一種獨特的豪氣,其代表作《奔馬圖》等。
徐悲鴻提倡的寫實主義與當時宣傳革命的需求不謀而合,成了新美術的創(chuàng)始人。他反對后印象主義,提倡西方古典主義,他寫的一篇名叫《惑》的文章中有這么一段話“馬奈之庸,勒奴幻之俗,塞尚之浮,馬蒂斯之劣”,評價這些人的作品只是追求一種形式,沒有固定的畫法,對現(xiàn)實不誠不實,主張西方寫實主義。在《中國畫改良論》中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色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這一段話闡明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態(tài)度——將西方的寫實藝術融入到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中,透視、解剖等方法與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相結合,使國畫中帶有強烈的寫實主義。為我國的繪畫發(fā)展作出重要的貢獻,在近現(xiàn)代的繪畫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徐悲鴻是一位教師,為中國的美術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提出美術教學的綱領:位置得宜、比例準確、黑白分明、動作和姿勢天然、輕重和諧、性格畢現(xiàn)、傳神阿堵。后又辯證的提出“但取簡約,以求大和,不尚瑣碎,失之細微”、“盡精微,致廣大”、“寧方勿圓,寧拙毋巧,寧臟勿凈”、等觀點。這些理念、觀點造就了一批藝術家,齊白石、蔣兆和和傅抱石等受其影響頗深使他們在人物畫和山水畫中融入了素描,豐富并發(fā)展了中國畫。
徐悲鴻是一位教育家,提倡的寫實主義美術教學也有它的負面的影響。對非寫實畫家的壓制,阻礙了我國繪畫藝術的全面發(fā)展。今天我們還在沿用這樣的教育模式,學畫之初不管個人的喜好,必須學習素描、色彩,連大學的招考也是看學生的素描、色彩、速寫。這就與最初藝術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背道而馳。21世紀的許多學生,在徐悲鴻的教育模式下,單純的為了考學來學習繪畫,學習繪畫從臨摹素描靜物開始,耳朵里還時不時的被灌入透視、解剖等一些理論知識。隨著學習的深入,漸漸的開始了靜物寫生,對色彩和速寫最初的學習也是離不開臨摹、寫生。大學招考還是徐悲鴻提倡的那些招考科目,有種為了考學而學的應試教育的味道,完全打翻了當初悲鴻的初衷。
徐悲鴻是“五四運動”以來一位重要的畫家、美術教育家,他無論在國畫、油畫還是素描等其他方面都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發(fā)展起著領頭羊的作用,將西方的寫實主義融入到了傳統(tǒng)的繪畫中,為20世紀中國的美術教育打下了基礎,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學畫者。他對藝術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客觀的講:悲鴻老先生提倡的寫實主義繪畫帶有一定程度自己的喜惡,這一點需要改正。盡管這樣,徐老先生的功大于過,在歷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1]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室.徐悲鴻素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7.
[2]華天雪.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07.
J209.2
A
1005-5312(2015)23-01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