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秋麗 周菁葆
據(jù)戈蘭格脫(S.J.Collanguettes)的《阿拉伯音樂的研究》說,公元10世紀(jì)時,巴格達(dá)已經(jīng)有一種丹不兒的樂器,是兩根弦的彈撥樂器。[14]這可能是美索不達(dá)米亞音樂的遺存,或許是最早的兩根弦的Pandoura。
阿拉伯世界的彈不拉(Tambura),是一種在梨形共鳴體上有個長柄的木制樂器。整個是細(xì)長的,有四弦、六弦等幾種,前者稱為“彈不爾·夏爾吉 (Tambur Shardi),每兩弦同律,在d與a上調(diào)弦;后者稱作“彈不爾·布孜爾庫 (Tambur buzurk),它同樣可以合成d、a、b或是d、e、a。[15]
我們雖然知道古代波斯的細(xì)密畫中就已經(jīng)有彈不拉(Tanbura),且有兩根弦、三根弦和四根弦的形式,但是,當(dāng)代伊朗使用的彈撥樂器卻已經(jīng)不用彈不拉(Tanbura)的術(shù)語。他們有四弦的塞塔爾(Setar),其共鳴箱為圓形,長頸上明顯有固定的品位(圖10)。
圖10 伊朗的4弦塞塔爾(setar)
還有一種塞塔爾(Setar)有十三根弦,也是一種在梨形共鳴體上有個很長柄的木制樂器。整個是細(xì)長的,有品位(圖11)。[16]其形狀與當(dāng)代中國維吾爾族的彈撥爾相似,不過維吾爾族的彈撥爾是五根弦,還是有一定區(qū)別。
圖11 伊朗13弦的塞塔爾(setar)
阿塞拜疆這個歐亞的國家從來就是蒙古人、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互相爭搶的地方。在這個地方至少存在過三個超大型帝國: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蒙古帝國。當(dāng)代,在語言上,阿塞拜疆是突厥化的,而在以宗教為基礎(chǔ)的文化中,波斯文化卻絕對成為了阿塞拜疆的“國家文化”。突厥音樂和波斯音樂的不同在于:突厥音樂是基于游牧史詩的節(jié)奏性演唱的,是有相對固定的節(jié)奏感的,如同我們在哈薩克和吉爾吉斯音樂里聽到的那樣;而波斯音樂是基于阿拉伯——波斯的古典詩歌的韻律的,屬于那種長短不均勻的形式,給人沒有節(jié)奏的感覺。突厥音樂的旋律線條相對比較粗糙,不像波斯音樂那樣有精細(xì)的修飾。而且,突厥音樂的表演形式很簡單。
阿塞拜疆的樂器不叫彈不拉(Tanbura),而是稱作薩茲(Saz)(圖12),不像波斯音樂那樣要有較大的樂隊編制,往往用一把薩茲(Saz)就可以自彈自唱。其彈唱的音樂既有波斯——阿拉伯古典的韻律,又有突厥音樂的豪邁風(fēng)格(圖13)[17]。
圖12 阿塞拜疆的薩茲(saz)
圖13 阿塞拜疆的薩茲(Saz)彈唱
土耳其的彈布拉(Tanbura)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在圓形的共鳴箱上插入細(xì)長的柄,長頸頸部。有三根弦,一般是調(diào)成A、C、d(圖14)。還有一種是在橢圓形的共鳴箱上插入細(xì)長的柄,長頸,有固定的品位(圖15)。
圖14 土耳其的彈不拉
圖15 土耳其的彈不拉
此外,土耳其還有許多不同形式的彈撥樂器,如四根弦的叫庫拉(Cura)(圖16);五根弦的叫比萬(Bivan)(圖17);六根弦的叫巴格拉瑪(Baglama)(圖18)[18]。
圖16 土耳其的庫拉(cura)
圖17 土耳其的比萬(bivan)
圖18 土耳其的6弦巴格拉瑪
巴基斯坦的音樂藝術(shù)是指居住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信德、俾路支、帕坦等民族的音樂,其音樂文化與印度關(guān)系密切。同時,也受到了伊朗和阿富汗的影響。由于宗教信仰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各民族在音樂上也都各具特點。旁遮普的民間音樂與北印度的民間音樂較為接近,常見的民間歌曲有即興性的“瑪希雅”“博利”以及敘事歌曲《希爾-倫杰赫》等。它們也是當(dāng)?shù)刂饕奈璧父枨?,其特點為曲調(diào)不斷反復(fù)。信德民間歌曲的主要形式稱作“卡菲”,內(nèi)容多半是通過信德民間神話故事來表現(xiàn)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教義。歌詞大多取材于18世紀(jì)上半葉的信德詩人S·阿卜杜爾·拉迪夫的詩歌?!翱ǚ啤钡那{(diào)以印度古典拉格及當(dāng)?shù)孛窀铻榛A(chǔ),是傳統(tǒng)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結(jié)合。在“卡菲”的表演過程中,經(jīng)常即興地插入一些節(jié)奏自由的演奏或演唱。俾路支的民間音樂受波斯音樂的影響較深,主要的形式有:愛情歌曲《利庫》、敘事歌曲《達(dá)斯特納絡(luò)》和婚禮歌曲《哈洛,哈洛》等。這些歌曲詞句短小、節(jié)奏自由,曲調(diào)經(jīng)常反復(fù),常由流浪的職業(yè)藝人演唱。在俾路支和信德還有一種廣為流行的婚禮歌曲“沙達(dá)曼”。居住在西北邊境省的帕坦族最重要的民間歌曲是“恰拜特”,它是以四行詩的形式來贊美愛情或英雄,由兩位歌手輪流吟唱,有時在場的人也跟著重復(fù),這種歌曲僅限男性演唱。另一種流行的舞曲叫“卡塔克”,這類歌曲的演唱者大多是家傳的職業(yè)音樂家。器樂曲通常源自聲樂曲,往往是一系列短小的動機(jī)或音調(diào)的不斷反復(fù)。
巴基斯坦常用的樂器中大部分源自印度和阿富汗,而阿富汗使用的基本上是伊朗音樂的樂器。因此,我們在巴基斯坦看見有三根弦的塞塔爾(Setar)是一種在梨形共鳴體上有個長柄的木制樂器,有固定的品位(圖19)。
圖19 巴基斯坦的3弦塞他爾(setar)
此外,還有一種是五根弦的樂器,也叫塞塔爾(Setar),同樣是一種在梨形共鳴體上有個長柄的木制樂器,有固定的品位(圖20)。巴基斯坦的小樂隊中經(jīng)常使用塞塔爾(Setar),與弓弦樂器沙郎吉以及口弦合奏(圖21)。
圖20 巴基斯坦的5弦塞他爾(setar)
圖21 巴基斯坦器樂合奏中的塞他爾(setar)
[14] S.J.Collanguettes.Etudes sur la musique arabe,1904.
[15] 岸邊成雄.伊斯蘭音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48.
[16](日本)東京藝術(shù)大學(xué)音樂學(xué)部.小全文夫紀(jì)念資料室所藏樂器目錄[M].東京:平凡社,1987.
[17] 周菁葆. 絲綢之路音樂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409.
[18](日本)東京藝術(shù)大學(xué)音樂學(xué)部.小全文夫紀(jì)念資料室所藏樂器目錄[M].東京:平凡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