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春婷 施鶴皋
8.烏德(Oud),彈撥弦鳴樂器,民族琉特類。它與伊拉克的烏德相似,其共鳴箱呈半梨形,弦軸箱自琴頸向后彎曲45度到90度。短頸,琴頸沒有弦品。背板是凸起的,面板上有1至3個(gè)音孔。演奏時(shí),用鷹羽管制的撥子彈奏。一般有11條弦,包括5組雙弦和1根單獨(dú)的弦(圖2-147)。
圖2-147
圖2-148
9 . 列 巴 布(Rababah),弓拉弦鳴樂器,民族提琴類。阿聯(lián)酋的列巴布與約旦、伊朗的列巴布相同,又被稱為“詩琴列巴布”(或譯為詩琴拉巴卜),音域很窄,僅有四度①。其共鳴箱是一個(gè)長方形共鳴箱(短邊為長,長邊為高),兩側(cè)長邊還有兩條突出于長邊的彎弓式邊緣,琴面蒙皮,木制,張有2根弦,琴體下端有腳柱。演奏時(shí),將琴箱放在腿上,右手運(yùn)弓拉奏(圖2-148)。
1.鈴鼓(Qaval,即Tambourine),膜鳴樂器,箍圈鼓類。其“直徑約30厘米,鼓框較淺,上有5對(duì)小鈴。通常不用它來擊奏節(jié)奏型,而是通過搖奏產(chǎn)生震音的效果。它主要由女子演奏,用以伴奏婦女舞蹈”②(圖2-149)。
圖2-149
圖2-150
2.坦布爾(tanbur), 彈撥弦鳴樂器,民族琉特類, 木 制音箱,呈瓢狀,琴頸細(xì)長,有16至20個(gè)品③。張5根弦,2根外弦和2根內(nèi)弦各為一組,定同音,中間有1根弦。2根外弦為旋律弦,其余為伴奏弦,用撥子演奏(圖2-150)。
3.凱克(Canq),彈撥弦鳴樂器,民族豎琴類。阿塞拜疆的豎琴是一種弓形豎琴,體型較小。豎琴的頂端還加裝了云形頭飾,有10根琴弦,將琴攬于懷中,雙手撥奏(圖2-151)。
圖2-151
(圖2-152)
1.雙管笛(Multiple flute),氣鳴樂器,多管笛類。阿塞拜疆的雙管笛,是由兩支單獨(dú)的笛子扎在一起構(gòu)成的哨笛,發(fā)一組相同音高的音。
2.達(dá)拉布卡鼓(Darabukka),膜鳴樂器,坐墩形鼓。它與阿拉伯地區(qū)其他達(dá)拉布卡鼓一樣擁有高腳杯形狀的外形,單面,陶制或金屬制成。演奏時(shí),或夾在腋下或放置在大腿上,用兩只手敲擊鼓面,用于民間節(jié)日活動(dòng)。
3.鈴鼓(Tambourine),膜鳴樂器,箍圈鼓類。鼓幫一般裝有五對(duì)鈴片,單面蒙皮,用手指擊奏。
4.烏德(Ud),彈撥弦鳴樂器,民族琉特類。與伊拉克、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的烏德相似,其共鳴箱呈半梨形,弦軸箱自琴頸向后彎曲45度到90度,短頸,琴頸沒有弦品。背板是凸起的,面板上有1至3個(gè)音孔。演奏時(shí),用鷹羽管制的撥子彈奏。一般有11條弦,包括5組雙弦和1根單獨(dú)的弦。
5.卡儂(Qanun),彈撥弦鳴樂器,板體齊特爾類?!斑@種彈撥板體齊特爾的重要類型始見于10世紀(jì)之后,為大多數(shù)歐洲齊特爾的祖先”。④其共鳴箱呈直角梯形。常見的卡龍有72根弦,3根弦為一組,分別定同音,發(fā)24個(gè)音。它“用一木板覆蓋音箱的大部,其右側(cè)的窄長平面則張有5塊長方形的皮膜,琴馬安在皮膜上。左邊有與弦數(shù)相等的弦軸,3個(gè)為一排。另外還有數(shù)量為琴弦一倍、可折疊的金屬小支架,通過它們的張合,改變弦的張力”。⑤演奏時(shí),演奏者席地而坐,將卡龍放置在大腿上,兩只手的食指都戴上撥子,左手按弦,右手彈撥。
6.列巴布(Rababah),弓拉弦鳴樂器,民族提琴類。約旦的列巴布與阿拉伯聯(lián)和酋長國、伊朗的列巴布相同,又被稱為“詩琴列巴布”(或譯為詩琴拉巴卜),音域很窄,僅有四度⑥。其共鳴箱是一個(gè)長方形共鳴箱(短邊為長,長邊為高),兩側(cè)長邊還有兩條突出于長邊的彎弓式邊緣,琴面蒙皮,木制,張有2根弦。琴體下端有腳柱。演奏時(shí),將琴箱放在腿上,右手運(yùn)弓拉奏。
1.密茲瑪赫(Mizmar),氣鳴樂器,多管單簧管類。它是一種雙管單簧管,與阿聯(lián)酋的“密茲瑪赫”不同。其“在阿拉伯地區(qū)特別重要”⑦,它由兩支岔開的木管組成,上端裝一個(gè)木嘴,管下端與木嘴中間套一個(gè)突出來的木制的圓筒形共鳴體。兩支管一般一支為旋律管,一支為伴音管。從郵票上看,兩支管各有5 個(gè)指孔(圖2-153)。
圖2-153
2.莫伐(Marfaa),南也門的這種大鼓與土耳其的達(dá)斡爾鼓(Davul)相似,膜鳴樂器,圓柱形鼓。體積較大,雙面蒙皮,鼓身上用繩子綁成網(wǎng)狀,用以調(diào)節(jié)鼓面張力,改變音高。演奏時(shí)用鼓槌敲擊(圖2-154)。
圖2-154
3.坎拜斯(Qanbūs),又稱剛普斯(Gambus),彈撥弦鳴樂器,民族琉特類,外形與中國的柳琴相似。這種短頸長梨形的琵琶源于也門和阿拉伯地區(qū),它也是馬來西亞特有的琉特類樂器。它的弦數(shù)有七、九或十幾根,沒有弦品⑧。演奏時(shí)抱彈,用撥片演奏。當(dāng)代,它逐漸被烏德所取代(圖2-155)。
圖2-155
4.塞姆斯米伊亞(Simsimiya),彈撥弦鳴樂器,民族里拉類。音箱為橢圓形,木制,弦數(shù)在10根左右,郵票中的為6根。兩條臂柱和一根橫梁構(gòu)成四邊框架形。這種民族里拉琴體形較小,演奏時(shí),將樂器豎放于左側(cè)腰間,左腋加以固定,雙手撥奏。這種里拉琴主要流傳于埃及、約旦和也門等國家(圖2-156)。
圖2-156
注釋:
①俞人豪、陳自明:《東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P.294。
②俞人豪、陳自明:《東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P.297。
③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P.385。
④【英】魯思·米德格雷等編著,關(guān)肇元譯:《世界樂器圖鑒》,香港恒嘉出版公司,2003年初版,P.222。
⑤俞人豪、陳自明:《東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P.293。
⑥同上,P.294。
⑦同上,P.38。⑧參見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第1版,P.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