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
摘要: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栽培模式是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新思路,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介紹適用于葫蘆島市自然條件的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高產栽培技術的操作要點,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4)10-0045-02
葫蘆島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8.2~9.2 ℃,年平均降水量為560~63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無霜期為165~180 d,≥10 ℃的有效積溫為3 618.3 ℃,年日照時數(shù)為2 693.4 h。全市自然條件優(yōu)越,種植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種植業(yè)以玉米、蔬菜、花生、馬鈴薯、水稻、大豆等作物為主。
1 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栽培模式概述
馬鈴薯是葫蘆島市第四大種植作物,種植面積約1.67萬hm2。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栽培模式是綏中縣小莊子鄉(xiāng)薯農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出的提高馬鈴薯生產收益的一條新路子,改變了馬鈴薯傳統(tǒng)種植形式。20世紀90年代初,上茬地膜覆蓋播種馬鈴薯,下茬復種水稻、大豆的栽培模式在綏中縣沿海平原地區(qū)及六股河畔逐步得到推廣。隨著馬鈴薯種植效益的增加,薯農摸索出地膜覆蓋再加扣小拱棚,下茬復種水稻、大豆的雙膜覆蓋馬鈴薯兩茬栽培技術,種植面積發(fā)展到0.13萬hm2。近幾年,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使馬鈴薯更早上市,薯農又嘗試了地膜覆蓋加扣小拱棚,外面再加扣冷棚,下茬復種番茄、水稻、大豆、大根蘿卜、生姜、玉米的三膜覆蓋馬鈴薯兩茬栽培技術模式,種植面積已經發(fā)展到0.20萬hm2。
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栽培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以使上茬馬鈴薯提早上市,實現(xiàn)高產高效,增加農民的收入;二是提前收獲,為下茬作物提供充足的生育時間,提高下茬作物產量。經過多年調查,三膜覆蓋馬鈴薯比裸地馬鈴薯提前上市20~30 d,可增收
4 800元/667 m2(以馬鈴薯價格三膜3.0元/kg、裸地1.4元/kg計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馬鈴薯三膜覆蓋兩茬栽培技術要點
2.1 品種選擇
選擇早熟、高產的脫毒品種,如早大白、東農303、魯引1號、克新4號等。
2.2 薯塊處理
薯塊出窯后,要進行嚴格選種,剔除病、蟲、爛薯,選擇幼嫩、大小均勻、表皮無龜裂、具有本品種特性的薯塊作種薯,并曬種3~4 d。將薯塊切成三角形(不能切成片狀),每塊帶有1~2個芽眼。由于馬鈴薯有頂端優(yōu)勢的特點,頂芽較基部芽可增產15%~20%,因此要將帶頂芽的切塊集中在一起。為減少病菌傳染,要將切好的薯塊堆放在原處,用拌有50.00%多菌靈WP(占總量的7%~8%)的細沙土覆蓋,厚度3 cm,溫度保持在12~15 ℃。
2.3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中等肥力以上、有水澆條件的地塊。馬鈴薯移栽在3月上中旬進行,以秋翻地最好,并把腐熟倒勻的純羊糞撒施在地表,每667 m2施入
1 000~2 000 kg,用旋耕機攪勻。
2.4 移栽覆膜
3月上中旬室外溫度達0 ℃以上時,即可移栽。第一層膜是大壟雙行地膜覆蓋,大壟寬80 cm,大行距65~70 cm,小行距25~30 cm,溝深10 cm左右。灌水后擺放種芽,在芽上覆蓋1~2 cm厚的細土,施肥覆土6~8 cm,用石磙鎮(zhèn)壓一遍。每667 m2噴施地樂胺除草劑200 g封閉后,再進行覆膜。第二層膜是每3床扣一個小拱棚,棚高1.2~1.3 m。第三層膜是每2個小拱棚或多個小拱棚外再加扣冷棚,拱高2.4~2.5 m,罩上棚膜,然后每隔2.0 m在膜外勒細繩1根,兩側用木橛子固定,以防風害,形成三層膜結構。
2.5 溫度控制
當棚內溫度達到25 ℃時,及時打開拱棚兩端放風,開口視溫度高低而定。放風不及時不但會灼傷葉片,還會影響坐薯。當溫度超過25 ℃時拆除拱棚。一般在出苗后20~30 d,先撤中棚,再撤外層冷棚。
2.6 病蟲害防治
2.6.1 真菌性病害 1) 早疫病。在馬鈴薯開花期,每667 m2用75.00%百菌清WP或50.00%多菌靈WP 5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1次,連噴1~2次。發(fā)病初期用44.00%百菌清·精甲霜靈SC 500倍液、47.00%春雷·王銅WP 300倍液或25.00%苯醚甲環(huán)唑EC 3 000倍液噴霧,7~10 d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輪換用藥。2) 晚疫病。在發(fā)病初期,將中心病株連同薯塊挖出,帶出田外深埋?;蛟诎l(fā)病初期,第1次噴施25.00%嘧菌酯SC 1 500倍液,第2次噴施72.20%霜霉威800倍液,第3次視情況噴施68.75%氟菌·霜霉威SC 800倍液。
2.6.2 細菌性病害 主要有黑脛病、環(huán)腐病、軟腐病、瘡痂病等。防治措施為:1) 選購脫毒優(yōu)質種薯。選用抗病耐病品種,如克新1號、克新4號、鄭薯2號、鄭薯3號、高原7號和豐收白等品種。于播前7~10 d晾種,并淘汰病薯、爛薯、老小薯、畸形薯、混雜薯。2) 切刀消毒。切刀每次切種薯后要用0.10%高錳酸鉀水或75.00%酒精消毒。3) 工具消毒。將用來裝種薯的袋子和筐放在0.10%高錳酸鉀水中消毒30 min。4) 挖除病株。在開花前和開花后各挖除一次田間病株,帶出田外深埋,防止再侵染。5) 藥劑防治。播前進行種薯處理,用0.01%~0.05%的溴硝丙二醇溶液浸種15~20 min,或用0.05%~0.10%的春雷霉素溶液浸種30 min,或用0.20%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 min,浸后晾干用以播種。在開花前后用86.20%氧化亞銅WP 1 000倍液噴霧防治黑脛病、環(huán)腐病,用47.00%春雷·王銅WP 300倍液噴霧防治軟腐病,用72.00%農用鏈霉素2 000倍液噴霧防治瘡痂病,7~10 d噴1次,連噴2~3次。
2.6.3 病毒病 1) 種薯脫毒。使用脫毒種薯可有效防止病毒病的發(fā)生和為害。2) 防治蚜蟲、薊馬。蚜蟲、薊馬是病毒病的傳毒媒介,田間防蟲可有效地控制病毒病的傳播和為害。3) 噴藥控制。發(fā)病初期可用40.00%烯·羥·嗎啉胍SPX 500倍液加細胞分裂素加25.00%噻蟲嗪WG 15 000倍液噴霧防治,10 d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2.6.4 蟲害 1) 地下害蟲。為害馬鈴薯的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金針蟲兩大類。防治措施為:①深翻土壤。秋季深耕土壤30 cm,將地下害蟲暴露在地表,使其被凍死、風干或被天敵啄食。②除草。及時鏟除田間地埂上的雜草,減少地下害蟲中間寄生和產卵場所。③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高溫堆漚可殺死糞肥中的金龜、叩頭甲蟲卵,減少蟲源。④誘殺成蟲。利用糖蜜誘殺器和黑光燈、鮮馬糞堆、草把等,分別對有趨光性、趨糖蜜性、趨馬糞性的成蟲進行誘殺,可以減少成蟲產卵,降低幼蟲數(shù)量。⑤毒土法防治。春季播種時每667 m2用40.70%樂斯本EC 250 mL,或50.00%辛硫磷EC 500 mL,加水2 kg,兌細沙土50 kg,拌勻,播種時撒入犁溝,或撒于地表后立即翻耕。⑥灌根。對于地下害蟲發(fā)生嚴重的地塊,在馬鈴薯出苗至開花期,用90.0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或48.00%毒死蜱EC 500倍液,或50.00%辛硫磷EC 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100~150 mL,每隔10 d灌根1次,連續(xù)灌根2~3次??刹捎檬謸u噴霧器上安裝追肥槍進行灌根,能夠控制施藥深度和施藥量。2) 蚜蟲、薊馬、二十八星瓢蟲等。①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②藥劑防治??捎?0.00%吡蟲啉WP 1 500~2 000倍液、50.00%抗蚜威WP 1 000~2 000倍液、20.00%氰戊菊醋EC 2 000倍液、44.00%氯氰·丙溴EC 500~600倍液或25.00%噻蟲嗪WG 6 000倍液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 保國恩,李根善.馬鈴薯栽培技術革新及效益分析[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0(3):103-105.
[2] 劉世明.馬鈴薯覆膜栽培技術及增產原因分析[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1(1):87-88.
[3] 張輝.雙膜、三膜覆蓋栽培馬鈴薯效益高[J].吉林蔬菜,2013(11):27-28.
[4] 李紅燕.馬鈴薯三膜復種技術[J].西北園藝:蔬菜,2012(4):51-52.
Abstract: The method of using three films covering for two crops cultivation of potato is a new way, reaches favorable economic and society benefi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 points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three films using for two crops of potato und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in Huludao Ci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technique application.
Key words: potato; tree films covering; two crops; cultivation technique; insects 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