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曉毅
(廣東省英德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英德 513000)
遷延性慢性腹瀉病因復雜,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以反復難愈的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同時還可能出現(xiàn)嘔吐、溢乳及消化系出血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1],部分患兒還可發(fā)生呼吸道及皮膚癥狀。至今為止食物過敏相關性遷延性慢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尚未統(tǒng)一[2],診斷和治療較困難,而病因不明反復腹瀉可導致患兒營養(yǎng)不良、貧血、維生素D 缺乏等并發(fā)癥,還可能出現(xiàn)發(fā)育障礙及死亡[3-4]。因此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有助于臨床診治,現(xiàn)對我院82例食物過敏相關性遷延性慢性腹瀉患兒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兒科于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收治原因不明遷延性慢性腹瀉患兒101例,其中男61例,女40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22.2±8.6)個月,排除炎癥性腸病、腹型過敏性紫癜、肢端皮炎性腸病等有明確病因的腹瀉,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患兒,根據(jù)食物IgG 過敏原特異性檢測結果是否陽性分為兩組,82例陽性患兒為過敏組,19例陰性患兒為非過敏組,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檢查方法 患兒入院后進行相關檢查,包括腸道菌群、便紅細胞、便白細胞、便常規(guī)、便脂肪球、便潛血、食物過敏原IgG 抗體濃度、血清總IgE 水平、總蛋白、白蛋白、血中性粒細胞含量等。牛奶、牛肉、豬肉、雞肉、鱈魚、蟹、蝦、玉米、蛋清/黃、大米、蘑菇、大豆、西紅柿、小麥14種食物IgG 過敏原特異性檢查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試劑盒購自美國BION ERICA 公司。
1.3 判定標準 根據(jù)試劑說明書將IgG 濃度分4級,0級<50 U/ml;+1級50~100 U/ml;+2級100~200U/ml;+3級>200U/ml;其中+1級、+2級、+3級為食物IgG 過敏原陽性[5]。腸道菌群正常范圍為500~5 000/油鏡,革蘭氏陽性桿菌居多,未見酵母樣菌;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為腸道菌群異常[6]。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營養(yǎng)不良患兒補充白蛋白,腸道菌群失調(diào)患兒給予微生態(tài)制劑、腸黏膜保護劑等;過敏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飲食調(diào)整,回避過敏食物3個月,接受母乳喂養(yǎng)的患兒母親回避過敏食物3個月,6例人工喂養(yǎng)牛奶蛋白過敏患兒,均換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養(yǎng),所有患兒均未使用抗生素。
1.5 療效判定 參照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1998年制訂的遷延性慢性腹瀉療效判斷標準補充意見評定療效。顯效:全身癥狀于治療5d內(nèi)消失,糞便次數(shù)、性狀恢復正常;有效:全身癥狀于治療5d內(nèi)明顯改善,糞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性狀好轉(zhuǎn);無效:全身癥狀在治療5d后無改善甚至惡化[7]。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實驗室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兒腸道菌群、便紅細胞、便白細胞、便常規(guī)、便脂肪球、便潛血異常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過敏組食物IgG 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非過敏組(P <0.05)。1種、2種、3種、4種及以上食物IgG 抗體陽性率分別為8.54%、10.98、63.41%及17.07%。兩組患兒血清總IgE水平、總蛋白、白蛋白、血中性粒細胞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過敏組食物過敏原IgG 抗體平均濃度為(5479±1280)mg/L,明顯高于非過敏組(P <0.001),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兒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查正常與異常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查結果比較 (±s)
表2 兩組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查結果比較 (±s)
組別 n IgG(mg/L)IgE(U/ml)總蛋白(g/L)白蛋白(g/L)血中性粒細胞(×109/L)8±1.57非過敏組 19 3126±1548 39.1±7.2 56.4±8.7 37.4±7.8 4.86±1.27 t過敏組 82 5479±1280 38.7±6.3 59.2±10.4 39.2±8.6 4.6 6.934 0.243 1.088 0.836 0.465 P<0.001 0.809 0.279 0.405 0.643
2.2 療效比較 過敏組患兒治療后顯效42例,有效33例,總有效率為91.46%,非過敏組總有效率為52.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n,%)
進入21世紀,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食品工業(yè)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加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臨床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小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胃腸道免疫和非免疫功能低下,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生率更高[8-10]。研究表明,在小兒不明原因的腹瀉中,食物過敏相關性腹瀉占較大的比例[11]。食物變應原過敏途徑一般是經(jīng)胃腸道黏膜致敏的,也有個別患兒經(jīng)皮膚或呼吸道暴露致敏[12]。學齡前兒童是致敏的高危人群,而我國目前對于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病因診斷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多數(shù)患兒得不到對癥治療,腹瀉遷延不愈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生長發(fā)育遲緩等癥,對兒童的危害較大,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因此,兒科醫(yī)師應重視該病的診斷,盡快明確病因給予針對性治療[13]。
本研究系統(tǒng)分析了82例有明確過敏原和19例原因不明的遷延性慢性腹瀉患兒資料,從兩組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測顯示,過敏組患兒除食物過敏原IgG 抗體平均濃度為(5479±1280)mg/L,明顯高于非過敏組外,其它實驗室相關指標如腸道菌群、便紅細胞、便白細胞、便常規(guī)異常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血清總IgE水平、總蛋白、白蛋白、血中性粒細胞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食物過敏相關性遷延性慢性腹瀉的臨床表現(xiàn)并無特異性,增加了診斷的難度。目前為止雙盲口服食物激發(fā)試驗仍是國內(nèi)外公認診斷食物過敏的金標準。但在我國臨床應用難度較大,原因是該試驗必須要有應對低血壓、休克等過敏反應的專業(yè)人員在場方可進行。
最新研究表明,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與食物過敏原IgG 有關[14-15]。我院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進行了14種食物IgG 過敏原特異性檢查,101例患兒中82例 分 別 對1 種 至6 種 食 物 陽 性,其 中1 種、2 種、3種、4種及以上食物IgG 抗體陽性率分別為8.54%、10.98%、63.41%及17.07%。對于有明確過敏原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回避過敏食物3個月,治療后效果顯著,82例患兒總有效率達91.46%。
綜上所述,大多數(shù)不明原因的遷延性慢性腹瀉患兒存在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原IgG 抗體敏感性較高,有利于臨床明確診斷,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后預后較好。
[1] 楊海軍,孫梅.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病83 例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10):930-934.
[2] 韓曉華.兒童食物過敏的診斷與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21):1613-1615.
[3] 賴乾坤.食物過敏與兒童腹痛相關的功能性胃腸病[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2,39(4):403-406.
[4] 王娟,孫梅.兒童食物過敏相關性遷延性、慢性腹瀉53例的臨床特點[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4):4043-4047.
[5] 黃興民,顧一煌,陳大春,等.運脾調(diào)中推拿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慢性腹瀉30例[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3):290-292.
[6] 呂霜,楊燕,盛燕,等.小兒腹瀉病臨床療效類文獻的相關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9):657-659.
[7] 左曉峰.蒙脫石散、雙歧三聯(lián)活菌散、丙種球蛋白三聯(lián)治療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12):21-23.
[8] 杜紅星,劉萍萍.利巴韋林與鋅制劑聯(lián)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8):1417,1419.
[9] 楊宏,曹廷容,雷琴,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遷延性及慢性腹瀉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yī)藥,2013,33(5):485-486.
[10] 許丹彥.金雙歧聯(lián)合思密達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80 例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4):416.
[11] 唐慧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118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11):51-52.
[12] 陳元德.鋅硒寶治療慢性腹瀉療效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8,48(7):6.
[13] 王玉環(huán),黃瑛.兒童慢性腹瀉61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09,5(4):356-361.
[14] 孫曉英,樓金玕.嬰幼兒遷延性及慢性腹瀉121 例臨床分析[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8,20(3):48.
[15] 許慶蘭.小兒腹瀉繼發(fā)營養(yǎng)不良108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4):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