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思睿
梧桐掩映下的老故事
——海派復興中路
文/沈思睿
復興中路是橫跨原盧灣區(qū)和徐匯區(qū)的一條東西向要道,在原法租界的地位僅次于霞飛路(淮海中路)。東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長3494米。該路在1914至1943年期間名為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道路兩旁遍布西式花園公寓住宅,且多是歷史保護建筑,形成一個十分舒適的道路空間,再加上道路兩旁梧桐樹的點綴,更增添了韻味。
1843年上海開埠后,西方殖民者相繼設立英租界和法租界,與此同時,西方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也得以進入。但總體上看,法租界的城市化進程有別于公共租界。公共租界一向以商業(yè)繁華聞名,以南京路為中心干道的市中心區(qū)即是其最大的鬧市街區(qū)。而法租界擴張后,特別是在它的西部,更多的是講究居住環(huán)境和低容積的住宅形式,由此逐步形成以高級住宅區(qū)而著稱的街區(qū)。
1914年的法租界最后一次擴區(qū),當時雖已有數(shù)條馬路穿越入境,但基本面貌仍還處于浜河縱橫、村舍點布的郊野狀態(tài)(圖1)。相對而言,已建立60多年的東區(qū)和早已建立10多年的中區(qū),已經(jīng)完全城市化,尤其是東區(qū)頗為熱鬧。在這樣的格局中,法租界新獲得的西區(qū),顯然沒有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的基礎和發(fā)展需求,它的功能只能另辟蹊徑了。其時正逢上海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并正在向國際化大都市衍變,上海的城市人口快速膨脹,租界中心區(qū)的人口必須向外疏散,而法租界西區(qū)尚未城市化的空白狀態(tài),正好能提供大批的空地,容納大量的人口。于是房地產(chǎn)業(yè)便快速地挺進到這一區(qū)域里來。1914年后,隨著各條道路的開辟、延長、加寬,大批的房屋便在西區(qū)沿路破土而出、拔地而起。這個勢頭一直延續(xù)至20世紀30年代末,終于形成上海租界地區(qū)的一個面積廣大的住宅區(qū)。而其中,1914年開筑的辣斐德路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修筑前的辣斐德路基本上就是南長浜的河道。據(jù)嘉慶《上??h志》記載,“南長浜在周涇西南”,又有同治《上??h志》記載,“南長浜亦從周涇分流,西至王家浜……”,這里描述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復興中路的走向(圖2)。隨著租界的擴張,河浜的水流日淺,最終被填埋。
南長浜填筑有一個特點,它并非租界筑路通常由東向西的方式,而是從中間向東西兩端逐步延伸。1914年,最早填筑的是金神父路(Route Pere Robert)至呂班路(Avenue Dubail)段(今瑞金二路至重慶南路段)。1915年,從西門地區(qū)(今老西門以西地區(qū))至呂班路之間的南長浜開始填埋工作,同時西面的金神父路至亞爾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今陜西南路)段也開始填埋鋪路。至1918年,南長浜自敏體尼蔭路(Boulevard de Montigny,今西藏南路)至畢勛路(Route Pichon,今汾陽路)已完成填埋鋪路作業(yè)。1920年,畢勛路至霞飛路段最終完成。至此,從上海老城廂邊橫穿法租界的通衢大道得以貫通(圖3),全長3494米,平均路寬6米。
為凸顯該路的重要地位,法租界當局用法國貴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拉法耶特(Marquis de Lafayette)的姓氏命名。此人1789年出任法國國民軍總司令,是立憲派首腦,風云一時。1830年,他再次出任國民軍司令,參與建立七月王朝。
法租界相對公共租界更為注重市容環(huán)境,公董局在財力上投入很大,管理上也頗為嚴格。法租界地區(qū)的綠化投入是驚人的,公董局專門設有一個“種植培養(yǎng)處”,負責為公共場所和公董局及其所屬機關栽種花卉樹木。關于行道樹的種植,法國領事署曾專門發(fā)布一個《法租界公董局管理路旁植樹及移植樹木章程》,其中明確規(guī)定:“各樹木相互間之距離,得依樹之種類及事之可能,定為七公尺至十公尺?!边@個種植量相當可觀。眾所周知,法租界還引進法國梧桐樹,作為行道樹的主要品種。這種樹樹身高大、樹冠茂密,是非常有風骨和特色的。而公董局在各個公共場所一直不斷地栽下巨量的花木,道路兩側(cè)又到處是濃陰對接、葉密成蓋的梧桐樹,法租界地區(qū)的綠化自然是眾口稱譽了(圖4)。
復興中路沿線最具特色的公共綠化空間當屬復興公園。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買下南長浜邊顧家宅花園及其周圍的土地152畝,并將其中112畝租給法軍建造兵營,作為法軍屯兵之用,此地被稱為顧家宅兵營。光緒三十年,法軍逐漸撤去,法國俱樂部等租用部分土地建造網(wǎng)球場、停車場等。1908年,公董局決定將顧家宅花園改建為公園。1909年6月公園建成,同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對外開放,時稱顧家宅公園,俗稱法國公園。1908年,公園籌建時,公董局工務處提出建設方案,由法國園藝師柏勃 (Papot)按法國園林特色進行設計。1917年,公董局聘用法籍工程師約少默(Jousseaume)負責公園的大規(guī)模擴建和比較徹底的改建。設計方案于1918年通過并開始施工,直至1926年完工。期間,年輕的中國園藝設計師郁錫麒參加部分設計規(guī)劃工作(圖5)。1944年,汪偽上海市政府改顧家宅公園園名為大興公園??箲?zhàn)勝利后,公園改名為復興公園,有“民族復興”之意。
復興中路上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堂也頗具特色,這就是諸圣堂,位于復興中路425號。1915年,美國圣公會傳教士麥甘霖于貝勒路霞飛路(今黃陂南路淮海中路)附近,租賃民房一間作為布道所。后因信徒漸增,購買辣斐德路薩坡賽路(今復興中路淡水路)基地三畝,建造新堂,1925年大堂落成,取名諸圣堂。諸圣堂建筑采用17世紀圣公會高派教堂格式,三角形屋頂,門柱為混凝土雕刻藝術,門廊上設有圓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樓。教堂占地1326平方米,大堂可容500人(圖6),小堂加附屋共可容1000人。1958年實行聯(lián)合禮拜,諸圣堂是盧灣區(qū)聯(lián)合禮拜場所。1999年4月,諸圣堂被列為上海市優(yōu)秀近代建筑。2004年2月,又被列為盧灣區(qū)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圖7)。各種樣式的高檔住宅社區(qū)是復興中路的又一大特色,包括思南公館、花園公寓、伊麗莎白公寓、黑石公寓、克萊門公寓、米丘林公寓等。由于優(yōu)雅的居住環(huán)境,有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跡。例如:復興中路512號劉海粟舊居,517號柳亞子舊居,553弄1號史良舊居、8號何香凝舊居等。20世紀30年代聞名中國影壇的黃氏三姐妹(黃侯、黃今、黃美),她們的居住地也在辣斐德路上,一座名為“飲邨五十五號”的住宅內(nèi),現(xiàn)今大約就是復興中路嘉善路路口的位置。
說到原法租界的影戲院業(yè)態(tài),就一定要提及復興路劇場圈,它在淮海路南側(cè),與淮海路東西平行。民國中后期的復興路存在不少影戲院,如辣斐大戲院、上海大戲院、逸園(文化廣場)等。這一時期影戲院的特點,一是兩用劇場,往往演戲兼映電影。二是劇場設計先進,引領上?,F(xiàn)代劇場的新潮。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辣斐大戲院(圖8)。該戲院1932年建造,建筑為現(xiàn)代式樣,立面簡潔,以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也未見過時。戲院有座位837個,屬三輪影院,主要放映美國西部電影,1933年7月1日首映片為美國電影《蝴蝶夫人》(圖9)。1945至1947年間曾出租,改演舞臺戲,1947年7月收回再度放映電影。戲院在改演舞臺戲的幾年里,主要由苦干劇團、上海觀眾戲劇演出公司和演劇九隊演出??喔蓜F主要領導人是黃佐臨,主要成員有姚克、吳仞之、柯靈、孫浩然、石揮、黃宗江、丹尼和中共地下黨員李德倫、白文等。1945年后,由于政治環(huán)境的日益險惡,“苦干劇團”曾登報宣布解散。實際上,他們只是進行了一次改組,將苦干劇團改名為苦干戲劇修養(yǎng)學館繼續(xù)演出(圖10)。1946年10月,上海文藝界人士曾借此舉行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大會,周恩來與會并發(fā)表演說。上海解放后,更名地方國營長城電影院,后曾用名長征電影院?,F(xiàn)今,建筑外形仍保持,但內(nèi)部結(jié)構已面目全非,現(xiàn)已成為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文化廣場是復興中路上另一處重要地標建筑,占地78畝。原址為1928年創(chuàng)辦的法商逸園跑狗場(圖11)。除跑狗賭博外,也附設旅館、舞廳。1929年6月21日,跑狗場為招攬更多游客,開設夏令影戲場,也就是露天電影院(圖12),可惜只維持了一個夏天即告關張。1952 年12月改稱文化廣場,1954年建成鋼屋流桁式結(jié)構大會場,容量1.5萬人,并新建1224平方米舞臺,成為上海市群眾性文化活動中心。1997年以后,文化廣場主要建筑被改建為精文花市。2011年,嶄新的上海文化廣場落成啟用。
辣斐德路上還有一處公共娛樂場所,名為“辣斐花園”(圖13),其中有溜冰場、劇場等等。于伶領導的上海劇藝社曾在此處演出,上演過曹禺的《日出》《雷雨》和巴金小說改編的《家》等?!袄膘郴▓@”早已消失,此處現(xiàn)今為上海郵電醫(yī)院(南部)所在地。
復興中路上建立最晚的影戲院是上海大戲院。1943年7月9日開幕,當時的地址是辣斐德路亞爾培路口(今復興中路1186號,陜西南路口西北角),最初為專演戲劇的場地。據(jù)報載,上海大戲院原名“銀光大戲院”,但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及時開業(yè),后經(jīng)改裝后重新以“上海大戲院”的名字開業(yè)(圖14)。1944年后開始放映電影,1947年改組成三泰游藝有限公司后仍放映電影,上海解放后由市文化局代管。1956年改名為“上海電影院”(圖15)。曾歷經(jīng)三次大修,更新放映設備,還曾作為上海話劇中心的實驗劇場。
復興中路是一條很典型的上海馬路,這里中西交匯、文化多元、底蘊深厚。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文化被較好地保存、濃縮在一條不足4公里的馬路上,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