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蕓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醫(yī)保辦,福建福州 350005
預見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糖尿病護理的探討
劉詠蕓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醫(yī)保辦,福建福州 350005
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為臨床糖尿病患者今后的護理提供參考。方法將醫(yī)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選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干預組、對照組,兩組分別55例患者。對照組為傳統(tǒng)護理,干預組予以預見性護理。結(jié)果干預組與對照組在護理滿意度上比較,P<0.05;在護理干預后組間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比,P<0.001;在護理干預后組間患者SDS、SAS評分相比,P<0.001;干預組內(nèi)SDS、SAS水平在干預前后相比,P<0.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預見性護理有利于穩(wěn)定血糖水平,改善不良情緒,患者滿意度更高,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糖尿??;預見性護理;空腹血糖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質(zhì)量顯著提高,糖尿病的發(fā)生率也不斷增加[1]。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夠,容易發(fā)生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等并發(fā)癥。該院為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提升護理質(zhì)量,對2014年1—9月期間收治的55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該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納入該研究,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5.8±6.8)歲;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2.5±5.2)年;糖尿病分型:Ⅰ型13例,Ⅱ型42例。干預組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46.1±7.1)歲;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2.7±5.1)年;糖尿病分型:Ⅰ型15例,Ⅱ型40例。
1.2 病例選取標準
訪組110例糖尿病患者均由該院門診收入院治療,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①具有典型癥狀:三多一少(多食、多飲、多尿、體重降低),且血糖明顯升高:隨機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②當空腹血糖處于臨界值時,患者口服葡萄糖行糖耐量試驗(OGTT)的血糖不低于11.1mmol/L;③空腹血糖兩次以上不低于7.0mmol/L。入選患者均排除腫瘤、高血壓或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2]。
1.3 護理方法
1.3.1 傳統(tǒng)護理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傳統(tǒng)護理,一般性地向患者宣傳糖尿病知識、定期監(jiān)測血糖、明確降糖藥的使用方式并觀察副作用、根據(jù)血糖水平進行飲食控制,并給予相應的生活護理。出院時指導飲食、運動鍛煉、自我監(jiān)測血糖,定期隨訪。
表2 干預后組間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n=55)(x±s)
1.3.2 預見性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給予預見性護理,由責任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共同組成預見性護理小組,責任組長每日堅持參加醫(yī)師查房,掌握患者病情和治療進展,聽取臨床醫(yī)師進行綜合分析以及對疾病相關(guān)知識的專業(yè)講解,并根據(jù)患者病情、癥狀提出潛在的護理問題;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病情及潛在護理問題查閱相關(guān)文獻,了解最新的護理理念和護理措施,與預見性護理小組成員共同探討,最終制定一系列針對患者病情且具有可行性的有效護理措施實施護理工作,并隨著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對護理方案進行合理調(diào)整。同時采取5~10人小組制講座、一對一指導與示范以及出院后電話回訪等方式,讓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相關(guān)知識。
主要內(nèi)容包括:(1)健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①糖尿病基本概念、診斷標準及常用口服降糖藥物的使用方法;②飲食療法的意義以及飲食控制的基本方法,常用食物的熱卡換算;③運動、休息、睡眠與血糖控制的關(guān)系;④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與糖尿病的關(guān)系;⑤血糖監(jiān)測的意義、血糖儀的使用以及血糖值的觀察與記錄;⑥胰島素的注射方法;⑦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的觀察與預防,低血糖的早期發(fā)現(xiàn)與自我處理方法。(2)并發(fā)癥預見性護理:①血管病變護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xiàn)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包括冠心病、腎動脈硬化、視網(wǎng)膜病變以及糖尿病腎病等。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對患者呼吸、排尿、尿量等情況進行監(jiān)測,定期眼低檢查;一旦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前兆,應及時臥床休息、吸氧,予以床邊心電圖、心肌酶譜監(jiān)測,以早期確診治療[3];②神經(jīng)病變護理:糖尿病患者較容易出現(xiàn)周圍神經(jīng)、自主神經(jīng)病變,導致患者出現(xiàn)肢端感覺受累、體位性低血壓、便秘、腹瀉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注意了解患者肢端的感覺狀況,避免尖銳鋒利的物體引起傷害;注意防止體位性低血壓;③感染、糖尿病足的護理:糖尿病患者易發(fā)尿路、皮膚、足部等部位的感染,護士應告知患者注意個人衛(wèi)生,維持床褥、衣物清潔,臥床休息者應定時翻身,防止壓瘡。尤其應做好皮膚護理,防止皮膚深潰瘍,注意保暖,穿著透氣、松緊適度的鞋襪,避免糖尿病足;④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的護理:加強對患者血糖的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血糖異常應及時通知醫(yī)師給予緊急處理,并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呼吸情況,預防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的發(fā)生。告知患者按時服藥、注射胰島素、進餐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后不應立即運動,同時常備適量糖塊置于伸手可取處,一旦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應立即進食;對于夜間易發(fā)低血糖者可于睡前食用少量食物,預防夜間低血糖的發(fā)生。
1.4 療效判定指標
①檢測患者血糖,記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水平;②采用抑郁自評表(SDS)、焦慮自評表(SAS)測定患者情緒,得分越高,焦慮和抑郁越嚴重[2];③自擬護理調(diào)查表了解患者滿意度。
1.5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中數(shù)據(jù)初步錄入EXCEL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并采用SPSS 22.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
2.1 干預后血糖水平比較
在護理干預后組間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比,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間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x±s),mmol/L]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定
在護理干預后組間患者SDS、SAS評分相比,P<0.001;干預組內(nèi)SDS、SAS水平在干預前后相比,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分析
干預組總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為92.7%,組間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干預后兩組間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糖尿病是一種機體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出現(xiàn)的代謝障礙疾病,通常指血清內(nèi)胰島素絕對性或者相對性分泌量不足,引起機體糖代謝性障礙,導致血糖升高,可能導致尿糖,繼而引起蛋白質(zhì)、脂肪等代謝紊亂[4]。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一旦控制不良,極有可能引發(fā)各類并發(fā)癥,其中包括因持續(xù)性高血糖造成的靶器官損傷以及血糖相關(guān)的直接并發(fā)癥[4]。相關(guān)研究指出[5],糖尿病并發(fā)癥可有效地進行預防,只要對血糖進行良好控制就能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血糖的控制與患者是否主動接受治療密切相關(guān)。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由此獲得良好的血糖水平,所以在患者入院及出院后,必須強化對患者的疾病教育,預見性提出相關(guān)并發(fā)癥等,并及時采取措施。
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容易引發(fā)的是由于過度控制血糖引起的低血糖,現(xiàn)階段對于治療中出現(xiàn)的低血糖已經(jīng)成為控制并發(fā)癥的第一要素,可見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血糖降低的預防極為重要[6]。Ko,J.Y.等[7]研究后認為,開展預見性護理工作可推進醫(yī)院護理服務(wù)的進一步發(fā)展,促使血糖水平可控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使患者就診服務(wù)鏈更具連貫性,確保患者了解整個醫(yī)療護理過程,可拉近醫(yī)患關(guān)系,顯著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該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后,糖化血紅蛋白(7.9%)、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4 mmol/L)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為100%,高于于對照組的92.7%(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宋金滿[8]研究結(jié)果相近。證實了預見性護理的臨床顯著效果。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種急、慢性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通過預見性護理干預可顯著延緩或減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酮癥酸中毒也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能引發(fā)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紊亂、電解質(zhì)紊亂、甚至造成患者死亡[9]。所以在對患者護理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血糖異常的情況,并防止呼吸道感染,防止酮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在護理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對患者皮膚的保護,盡量降低對患者皮膚進行摩擦、壓瘡及外傷等。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方式的應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血糖水平能良好控制,患者滿意度更高,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可在今后臨床中推廣應用。
[1]李娜.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性白內(nèi)障患者圍手術(shù)期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4):840-842.
[2]陳艷梅.預見性護理在老年膽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2):56-57.
[3]李曉燕.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00-301,420.
[4]呂勝琴.預見性護理措施在糖尿病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0):320-321.
[5]Hershey,D.S.,Given,B.,Given,C.et al.Predictors of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in older Adul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Cancer nursing,2014,37 (2):97-105.
[6]弓美蘭.預見性護理對糖尿病腹部手術(shù)患者依從性及術(shù)后并發(fā)癥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3):139-141.
[7]Ko,J.Y.,Dietz,P.M.,Conrey,E.J.et al.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PostpartuMCare Practices of Nurse-Midwives[J].Journal of 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13,58(1):33-40.
[8]宋金滿.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20):124-125.
[9]邢麗芬,李霞,孫艷玲,等.糖尿病病人并發(fā)酮癥酸中毒的預見性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9中旬刊):154-155.
[10]景衛(wèi)健.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足預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20):3152-3154.
Observation of the App lication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abetesMellitus
LIU Yong-yun
Medical Insurance Offic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Province,350005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with diabet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nursing for patientswith diabetes in the future.Methods110 caseswith diabe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5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nursing,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predictive nursing.ResultsThere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nursing,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The difference in SDSand SAS scores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groups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DS and SAS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01.ConclusionPredictive nursing is conducive to stabilizing the blood glucose level,improving the negative emotion,and the patients aremore satisfied with it,so it is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 lication.
Diabetes;Predictive nursing;Fasting blood glucose
R47
A
1674-0742(2015)07(a)-0150-03
2015-04-07)
劉詠蕓(1972.6-),女,福建福州人,專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骨科護理、老年病護理、糖尿病護理、高血壓護理、護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