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近年來,江蘇省語文中考現代文閱讀以散文閱讀為主,而散文閱讀歷來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難點。散文閱讀的難度表現在命題中既要求學生對文章的思路、結構、主旨等有宏觀的準確把握,又要對一些重要的詞語或語句有微觀的精確解讀,答題時既要體現對文本內容,如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等的領會,又要掌握基本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技巧。其實,經過仔細研究和實踐發(fā)現,這些要求的落實都離不開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爸褐?,百戰(zhàn)不殆”。學生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如果能從最近幾年的中考散文閱讀理解題中找到一些基本的答題規(guī)律,摸索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按照科學高效的原則去整體感知賞讀散文,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簡單地談談散文閱讀整體感知的幾種做法。
一、走進文本,辨識文體
進行散文閱讀,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對話的首要任務是正確識別文體,因為文體是一種文本經過長期積淀與鑄造而形成的規(guī)格和模式,它全面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體現與內容相適應的基本形式。如果我們能把握散文這一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了解散文一般都是借助具體的“寓情物”,通過表現它們的特點和作者特有的理解,含蓄地傳達主觀、個性的想法和觀點,我們就可以選用相應的閱讀方法閱讀,“由具體到抽象”,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要點,從而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要進行散文閱讀,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出“寓情物”,即在散文中用來表情達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依次抓住他們的不同特征,用統(tǒng)一的圈畫方法重點標注,這樣可以從基本內容方面把握全篇。然后,逐一找出這些寓情物的特征——外在顯性特征和內在隱性特征,可以用不同的圈畫方式區(qū)別標注。
例如,在閱讀《傾聽原野》時,根據語感或基本內容確定文體是散文后,首先要找到寓情物“樹”。要理出直接描寫樹的文本區(qū)域,然后依次從文章中找出樹有“丑陋”、“憔悴”、“枯瘦”、“矮小”、“衰老”等外在特點,還有“散漫”、“普通”、“自由”、“悄無聲息”、“不怨恨、不憤怒、不呼號、不抗爭”等內在特點。“物”的這些“特點”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熟悉內容,為后面把握樹的象征意義(象征生活在原野上的廣大農民)打下基礎,并為我們提供分析辨識的根據。
二、熟讀文本,把握“要言”
陸機在《文賦》中曾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以點帶面感知文本的突破口,把初讀文本掌握的“物”的“特征”的“點”逐步擴展成“面”。
1標題
標題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打開這扇窗“窗口”,就能探尋到很多奧秘。有的散文標題提示了寫作對象,如《野菊》、《紫藤》等,有的標題暗示了感情基調,如《鄉(xiāng)村的陽光》、《與植物一同生長》等。打開了這些“窗口”,很多文本的提示性信息就會由“隱性”轉化為“顯性”,很多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2線索
秦牧在《散文創(chuàng)作談》中曾說:“用一根思想的紅線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會遍地亂滾,這才能為整齊的珠串”。由此可見,在散文閱讀時,如果能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就可以將一個個富有詩意、哲理和情意的“珍珠”串聯起來,最終形成整條光彩熠熠的珍珠項鏈。
例如,《母愛的硬度》中的“母愛的硬度”在篇首、篇中和篇尾多次出現,它提示了讀者全文主要是圍繞“母愛”選擇了眾多能體現“硬度”的典型事例,并通過這些事例表現母親對自己和兄弟姐妹們從小到大嚴厲嚴格的愛的贊美和敬重之情,全文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分析文本時,如果能始終抓住這條線索,學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從整體上感知和把握住行文的思路,循序漸進地理解掌握文章的深層次意蘊。
3關鍵句
關鍵句是指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語句、揭示文章主旨的語句或者是抒情議論性的語句。有時候,還可以是在結構上起到總領、總結、承上啟下的語句。對于這些關鍵句,教師應引領學生用筆做上記號加以突出強調。
例如,在閱讀《原下的日子》時,很容易就能發(fā)現第二小節(jié)的最后一句話對上文起到了很明顯的總結作用。此外,“二月二”、“秋來”、“大雪漫地”暗示了全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描寫原下的鄉(xiāng)村景色的,表現了原下景色的生機勃勃,抒發(fā)了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句,就可以凸顯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內涵主旨。
4文章的注釋
注釋往往會交代文章的創(chuàng)作時間、出處以及作者的相關情況,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在閱讀時“知人論世”。因此,我們應該緊抓注釋,從中獲得作者及時代背景,以便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和中心。
例如,在《原下的日子》中,文章最后有這樣的一個注釋:作者祖居的老屋就在鹿原北坡的村莊里。關注到這點,我們就可以首先確定文本抒發(fā)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熱愛之情。
三、研讀文本,架設“結構”
一般來講,文章的結構體現了文本內容間的先后順序和行文章法,很多作家都會利用這些章法和順序來表達中心。因此,在進行散文閱讀的時候,我們應該著重分析文章的結構,通過分析結構來體會文章的核心思想。具體來說,在進行閱讀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綜觀全局,把握作者的思路,找出課文中各部分內容間的聯系,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例如,在閱讀分析《傾聽原野》時,通過研讀文本可發(fā)現“我對面”、“林子后面”、“遠方冬日下”等標注文章結構的關鍵詞。如果我們能夠根據這些關鍵詞分析出文章的寫作結構,那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顯而易見了。
四、賞讀文本,揣摩“主旨”
散文的主旨就是“為什么寫”,即文章的寫作意圖,表達的情、理、觀點。有了前面“寫什么”的基礎以及“怎么寫”的關鍵思路,把握散文主題就順理成章了。在分析文章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找文中現成的中心句和提示主題的關鍵詞句,也可以通過具體所寫的內容揣摩作者表達什么樣的觀點、態(tài)度和感情,從中歸納出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例如,在閱讀《紫藤》一文時,我們一開始會覺得內容很雜、很抽象,一時有點不知所措。但是通過把握“寓情物”紫藤的特點和行文的基本思路后,我們發(fā)現其實作者寫了兩種生命狀態(tài)的紫藤,即冬天的紫藤和春天的紫藤。對照它們的不同特點可以幫助我們聯想到它其實象征了人的兩種人生狀態(tài),即逆境和順境。理解了這一點,文章的中心就呼之欲出了:人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保持努力昂揚的精神和寬厚豁達的人生觀。
總而言之,散文閱讀要有著眼全文的意識和立足整體的思想,擁有了這種意識和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取文本的有效信息。因此,在散文閱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fā),全面分析文章,最終達到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