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審美價值等方面,分析和探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風格(特色),以及具有藝術性、思想性的主題,展現(xiàn)偉人形象。
關鍵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藝術價值審美
央視暑期檔播放48集電視連續(xù)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影片講述了鄧小平勇于沖破觀念束縛,敢闖敢試,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要歷史關頭,帶領黨和人民開創(chuàng)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歷史征程。
一.敘事風格
1.人物塑造。利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形象。在家里用熱水毛巾給癱瘓在床的兒子擦背、趴到床下?lián)炻萁z刀、叮囑已學會修理收音機的鄧樸方將來要靠自己本事吃飯……這些生活細節(jié)刻畫了鄧小平在家鮮為人知的父愛一面。老爺子的平民形象頓時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為了應對可能發(fā)生的不測,鄧家在做最壞打算,鄧小平甚至說準備“掉腦殼”,并告誡家人要做生離死別的最壞打算,黨內可能要出大事。卓琳拿出了家中僅有的幾張老照片,依依不舍地分給幾個兒女留念,全家人眼中都兜轉著淚花,艱難時刻的這一幕顯得質樸感人……這些生活細節(jié)所傳遞的真實氛圍,把當年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生死考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鄧小平的人格魅力放在重大歷史事件面前來勾畫。影片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我們國家各項工作中心的轉移,從恢復高考到冤假錯案的平反和如何評價毛澤東這一歷史過程,每一件事情都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福祉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鄧小平罕見的政治勇氣。鄧小平的傳奇生涯,是他的三落三起。每一次人生起伏,都和黨內的重大斗爭有關。在他三起三落政治生涯中,影片突出表現(xiàn)文化大革命歷史事件。選取這個事件,交待了他第三次沉浮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表現(xiàn)我黨還原歷史真實的政治勇氣和自信;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堅持原則、勇于擔當?shù)娜烁衿焚|。在面對挫折時鎮(zhèn)定自若、堅忍不拔、泰然處之的信念;在恢復整頓中體現(xiàn)出來的銳意進取的果敢氣魄;在總結歷史經(jīng)驗和評價毛澤東問題上,展示出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袒蕩胸襟的人格魅力;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貫穿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進取精神;在總攬全局方面,有高瞻遠矚戰(zhàn)略眼光,立足國情、民情和民意的遠見卓識。這些有意識的渲染和鋪排,都使觀眾對鄧小平人物形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采用電視劇與紀錄片嫁接方式結構全篇,利用實線與虛線交叉展開故事情節(jié)。盡管大部分的中心情節(jié)要素和史實相符,大膽采用了鄧小平及家人的實線和虛構故事人物,如田志遠一家、劉金鎖等人物形象的虛線結合方式,不但拉近了鄧小平與普通百姓的距離,而且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相勾連,增強了劇本的故事性、情節(jié)性,鏡頭畫面的建構也深得人心。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吳德、紀登奎、陳錫聯(lián)、陳永貴等都出席玉泉山會議,只有四把椅子是空著的,象征王、張、江、姚已被抓。鄧家慶賀這一事件時還用吃“三公一母”螃蟹來象征“四人幫”,這在當年十分流行。用虛線重現(xiàn)這些歷史場面令人倍感真切。
3.再現(xiàn)歷史真實。再現(xiàn)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xiàn)在作品中的藝術。本劇沒有回避中國1976-1984年最微妙最復雜的八年歷史,如粉碎“四人幫”、華國鋒、胡耀邦、恢復高考、知青回城、農(nóng)民養(yǎng)鴨、平反冤假錯案等敏感事件與人物都沒有回避。影片成功就在于它用十二分的誠意,為我們描寫了一位胸襟博大的老人,事實求是地講述了一段中國人都不應該遺忘、不應該抹殺的真實過往,這是一頁真正的歷史。該劇所要表達的這段歷史距今不久,還在人們記憶之中的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全國范圍恢復高考”“鄧小平首次訪美”“知識青年返鄉(xiāng)”“農(nóng)村包產(chǎn)到戶”“改革開放”等這段相當厚重波瀾壯闊的歷史,既要符合人們記憶中的真實經(jīng)歷,又要放在世界格局的角度下非常生動地去演繹和審視,既要面對一直以來回避的政治問題,又要因為嚴肅歷史劇的緣故必須指向未來。是有著相當?shù)碾y度,對編劇和導演、演員都是相當大的挑戰(zhàn),是相當不易的。
二.藝術價值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首次展現(xiàn)了1976年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領導層的形成, 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這---中國重要歷史時刻的影響和作用,以及實事求是精神的回歸和凸顯。劇中難得的幾大亮點使得這部歷史劇本身成為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藝術巨著,成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與本本主義斗爭的藝術再現(xiàn)。同時,該劇在如何突破收視瓶頸,如何緊貼觀眾接地氣,如何把握歷史尺度等,都為以后重大歷史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創(chuàng)作樹立了典范。影片以平民視角全景式描繪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實行全面改革開放這段重要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帶領黨和人民成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光輝歷程。該片并沒有從一個國家領導人“高大上”的角度重塑形象,而是首次將小平的家庭生活搬上了熒屏。從這個角度來看,領導人的家庭所渡過的風雨與中國普通百姓小家緊密相連,他的每一個決策深深影響著成千上萬中國小家庭命運的轉折改變。
以往一談到這段歷史,往往著筆于宏大的事件、壯闊的背景,人物都是帶著神一樣的光環(huán)如神而非人,一切都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都是讓人心旌蕩漾的,都是談笑間完成歷史性跨越的,這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這段敏感的歷史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條條框框太多,發(fā)揮空間有限,帶著鐐銬跳舞。在這種情況之下,能捏合好故事就太難了,能把節(jié)奏和脈絡厘清就難上加難了。在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一是采取嚴肅的態(tài)度,從歷史和審美心理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給觀眾帶來的不僅是藝術的享受,更是對歷史的思考和再認識,實現(xiàn)思想性與藝術性統(tǒng)一。二是注重社會效用,引發(fā)年輕人看歷史劇研究歷史問題的熱情,在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考證過程中,熟悉了歷史,也傳承了歷史。學習領袖人物身上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坦蕩無私的胸襟和無比堅定的崇高品質。該劇的成功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相當?shù)墓α推浔旧硭哂械乃囆g品質。影片不論偉人形象的塑造還是再現(xiàn)還原真實歷史,表現(xiàn)我黨正從政治自信走向文化自信。其中包括鄧小平理論等文化價值的正確認識和高度自信。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GH1411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荊桂英(1963-),女,吉林市人, 東北電力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學、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