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生,李冬紅,加曼草,敏占海
(甘南州草原工作站,甘肅 合作747000)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位于甘肅省甘南州,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包括碌曲、瑪曲、夏河、臨潭、卓尼、合作5縣1市,土地總面積3.06×106hm2。區(qū)內草地面積236.09×106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7.15%。草原鼠害綜合治理是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態(tài)修復工程之一,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力爭用5年(2009~2013)時間,綜合治理草原鼠害1.05×106hm2,有效控制草原鼠害,緩解草原退化和草畜矛盾,恢復、改善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國家生態(tài)安全。
據甘南州畜牧局統(tǒng)計,2008年項目區(qū)鼠害危害面積達128.60×104hm2,占到了可利用草原面積的50.12%,其中極度危害面積14.66×104hm2,重度危害面積50.28×104hm2,中度危害面積39.90×104hm2,中度以上危害面積達104.85×104hm2,占鼠害總面積的81.53%。鼠類危害特點是盜食牧草,減少載畜量;打洞掘土,破壞土壤,減少生草面積,加速草皮滑塌,大片優(yōu)良草地變成“黑土灘”,造成水土流失。據測算,溝谷臺階地每公頃有鼢鼠30只,破壞草皮面積3 279.30m2;陽坡地段,每公頃有鼢鼠30只,地表破壞面積1 239m2。平均每只鼢鼠日食鮮草253g,活動時間4~10月,約200d,共消耗牧草50.6kg。每年因鼠害損失的牧草量達4.8×108kg,約23萬個羊單位一年的采食量。
分布于甘南草原的54種害鼠中,約19種種群密度維持在經濟損害水平以上,是不同草原類型的優(yōu)勢種害鼠。各類草原危害鼠種相互交織,組成害鼠群落。甘南草原常見的3 種主要害鼠群落包括三種。
1.2.1 高原鼢鼠(M.baileyi)群落 主要分布在冬春草場、部分夏秋草場,以及以山前坡地、河灘階地和避風向陽的冬春草場數(shù)量最多、危害最重。其分布地段以嵩草+委陵菜+雜類草草地型為主。
1.2.2 高原鼠兔(O.curzoniae)群落 主要分布在夏秋草場、部分冬春草場,其分布地段植被多為密叢禾草+莎草+雜類草型,即退化草場,植被基本特征是植株低矮;在雜類草占優(yōu)勢的地段密度較低,已經恢復的草地則很少分布。
1.2.3 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群落 主要分布于夏季草場,植被以多年生叢生型禾草占優(yōu)勢,混生有不同數(shù)量的墊狀植物及高原灌叢。該鼠類群落構成單純,且以高原鼠兔為代表種,高原鼢鼠為常見種。
以草原嚙齒動物區(qū)系組成、地帶性生物氣候和地帶性植被為指標將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草原鼠害分3個危害區(qū),6個危害亞區(qū)。
1.3.1 西部高原高寒草甸危害區(qū) 位于甘南州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包括瑪曲全境,碌曲、夏河、合作的西南部區(qū)域。亞高山草甸和亞高山灌叢草甸是本區(qū)的優(yōu)勢植被類型,占草原總面積的90%以上。草原鼠類區(qū)系由2個鼠害亞區(qū)25個鼠種組成,主要危害鼠種為高原鼢鼠、高原鼠兔。
1.3.2 中部丘陵山地草原草甸危害區(qū) 位于甘南草原的中部,包括臨潭全境,卓尼大部、合作北部、夏河東部等區(qū)域,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區(qū),也是甘南州農牧交錯地帶。植被以草原化草甸、溫性灌叢、草原及殘存的天然喬木林為主。草原鼠類區(qū)系由2 個鼠害亞區(qū)23 個鼠種組成,甘肅鼢鼠(M.cansus)、中華鼢鼠(Myospalas fontanieri)是本區(qū)的優(yōu)勢鼠種,也是對草原和農田構成危害的主要鼠種。
1.3.3 北部甘加盆地草原化草甸危害區(qū) 位于夏河縣東北部,西與青海相接,北與甘肅臨夏州相連,是甘南州的最北端。地貌除整體上呈盆地特征外,還有河谷、山原等地貌單元。植被以草原、鹽生草甸和草原化草甸為主。草原鼠類區(qū)系由2個鼠害亞區(qū)18個鼠種組成,優(yōu)勢鼠種和常見鼠種為中華鼢鼠、甘肅鼠兔,主要分布于土壤深厚的灘地、緩坡地,除危害草原植被外,也對豆類作物造成嚴重損失。
在不同的草原鼠類危害區(qū)將滅鼠、禁牧、休牧、補播、合理利用等技術進行不同的組裝集成,改變害鼠棲息環(huán)境,抑制害鼠種群數(shù)量增長,長期把鼠類種群數(shù)量控制在經濟閾值和生態(tài)保護允許水平以下。結合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草原鼠害危害區(qū)特點,集成3種治理模式。
2.1.1 治理對象 地面鼠危害區(qū)域。
2.1.2 治理區(qū)域 高原鼠兔為主體的地面鼠密度達到防治指標但未達到嚴重危害程度(標準:鼠類密度達到防治指標兩倍以上)且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易于開展招鷹控鼠的區(qū)域。在這一區(qū)域,地下鼠不易形成或很少形成危害。
2.1.3 技術路線 在放牧壓力大、草原極度退化的地區(qū),實行禁牧;草原中度、重度退化的區(qū)域,實行休牧。首先應用生物毒素,降低鼠類密度,控制鼠害態(tài)勢,后栽置鷹架,招鷹控制鼠害。
2.2.1 治理對象 地下鼠危害區(qū)域。
2.2.2 治理區(qū)域 高原鼢鼠、中華鼢鼠、甘肅鼢鼠為主體的地下鼠密度達到嚴重危害程度且不易開展招鷹控鼠的區(qū)域。
2.2.3 技術路線 應用人工捕捉滅治地下鼠,降低鼠類密度,消除鼠害。在放牧壓力大的地區(qū),補播牧草,圍欄封育,調整放牧強度,恢復草原植被,創(chuàng)造不易形成鼠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控制鼠害發(fā)生。在放牧壓力較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區(qū)域,實行休牧;在放牧壓力很大、草原極度退化的區(qū)域,實行禁牧。
2.3.1 治理對象 地面鼠和地下鼠混合危害區(qū)域。2.3.2 治理區(qū)域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甘肅鼢鼠危害亞區(qū)為主體的地下鼠、地面鼠及其混合危害密度達到嚴重危害程度且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易于開展招鷹控鼠的區(qū)域。
2.3.3 技術路線 用生物毒素、人工捕捉滅治地下鼠,降低鼠類密度,后栽置鷹架,招鷹控制鼠害。在放牧壓力很大、草原極度退化的區(qū)域,實行禁牧;在放牧壓力較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區(qū)域,實行休牧。
3.1.1 試驗地點與藥物 在碌曲、瑪曲、夏河進行小區(qū)試驗,試驗地平均海拔3 400~4 150m,氣溫-21.5~-15 ℃間,優(yōu)勢鼠種高原鼠兔。試驗藥物為C型毒素水劑(青海省生物藥品廠提供),餌料是青稞。基本情況表見表1。
3.1.2 試驗方案 每個樣地設置3個樣方。同一地形條件下充分考慮樣方的同質性,即植被和鼠類密度大體相似,樣方面積0.25hm2。樣方投藥時C型毒素毒餌按樣方排列順序,逐洞口投放,每個洞口投青稞毒餌10粒,所有樣方1d內投完,投放洞口附近無雪、背風處。
3.1.3 滅效測定 采用堵洞開洞法,分別于滅鼠前和滅鼠后調查樣方的有效洞口數(shù),然后通過對照樣方有效洞口變異系數(shù),校驗樣方的滅洞率,其具體測定結果見表2。
表1 試驗區(qū)基本情況表
表2 0.10%C型肉毒素殺鼠劑小區(qū)試驗效果測定
3.1.4 中毒觀測 C 型毒素滅治高原鼠兔效果穩(wěn)定,在自然條件下(最高氣溫5℃)藥效持續(xù)10d,投毒后高原鼠兔的死亡高峰出現(xiàn)在第5~7d,投毒第2d發(fā)現(xiàn)有被狗和鷹捕獲的鼠兔,表明高原鼠兔從第2d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行動遲緩,反應遲鈍,易被天敵動物捕獲。投毒第3d出現(xiàn)死鼠。
3.1.5 試驗效果 C 型生物制劑毒素,適口性好、中毒作用緩慢、不傷害鼠類天敵、無二次中毒、不污染環(huán)境,環(huán)保效益顯著。0.1%C型毒素殺鼠劑平均滅效90.6%。在大面積滅治地面鼠過程中操作簡便,技術成熟。但也存在運輸、貯存條件相對嚴格,適宜在冬季滅鼠,使用過程中存在不耐高溫和陽光照射等限制條件,還需進一步改善。
3.2.1 鷹架制作 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桿制成,高度一般4~5m,有鷹巢的鷹架高度5m 以上。鷹架頂部制作一個1.2 m 長橫段(60cm×10cm×10 cm),供鷹休息;有鷹巢的鷹架,橫段改十字型并用角鋼焊接六角形架子,兩對角間的距離0.7m,用芨芨草或柳條編制筐子,固定在十字型架子上,供鷹休息、進食和筑巢。
3.2.2 選擇安裝區(qū)域 選擇地面平坦、開闊、離山及道路遠,草地植被稀疏、植株低矮、草地退化、鼠類危害較重的地段為佳。以瑪曲縣約6.0×104hm2草原為試驗區(qū),2009年11月用C型毒素殺鼠劑,以青稞作餌料,大面積滅治高原鼠兔,有效地降低了高原鼠兔種群密度。同年7月,安置鷹架200個。
3.2.3 鷹架栽植 每個鷹架可控鼠20~30hm2,因此鷹架間的距離宜500~600 m,埋入地下夯實。鷹巢的鷹架占總數(shù)的20%。
3.2.4 控鼠效果 鷹架安裝區(qū)連續(xù)3年觀測結果見表3。與對照區(qū)(非鷹架區(qū))相比,架設鷹架后第1年,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植被破壞率降低并不顯著;第2年、第3 年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分別降低21.3%、30.3%,植被破壞率分別減少6.8%、9.6%;鷹架區(qū)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和植被破壞率持續(xù)降低,控鼠效果顯著,安置的時間越長,控制效果越好,而非鷹架區(qū)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和植被破壞率逐年上升。
3.2.5 招鷹控鼠優(yōu)勢與注意事項 鼠害草地上設置鷹架招引鼠類天敵,選擇地面平坦、開闊、離山及道路遠,草原植被稀疏、植株低矮,草原退化,鼠類危害頻繁的地段為佳。鼠密度較高,超過防治指標2倍以上的嚴重鼠害草原,先采用生物毒素防治方法,迅速降低鼠類密度,后設置鷹架招鷹控鼠。
招鷹控鼠方法控制高原鼠兔效果明顯,第3年有效洞口密度平均降低30.3%,植被破壞率平均減少9.6%,有效抑制了高原鼠兔種群數(shù)量的恢復,減少了危害損失。招鷹控鼠方法簡單易行、成本較低,一次性投入,長期使用,可作為草地鼠害持續(xù)控制的技術之一。
高原鼢鼠屬典型的獨居性動物,除雌鼠育幼期與幼仔同居外,每只鼢鼠都有單獨的巢區(qū),構成獨立封閉的生活和自我防御系統(tǒng)。針對鼢鼠有封洞習性,可安裝弓箭捕殺。當鼢鼠封洞時,觸動弓箭擋棍,牽繩放松,箭借弦力射下,射殺鼢鼠。
3.3.1 防治試驗 試驗區(qū)位于高原鼢鼠危害較為嚴重的瑪曲縣尼瑪鎮(zhèn)、碌曲縣尕海鄉(xiāng)、夏河縣??凄l(xiāng)?;厩闆r見表4。
3.3.2 效果測定 弓箭防治在試驗區(qū)大面積應用,平均滅效率94.5%。防治效果見表5。
表3 不同年限高原鼠兔密度與植被變化觀測(2009年11月)
表4 試驗區(qū)基本情況(2009年5月)
表5 弓箭法滅鼠效果
春季食物缺乏,恰逢鼢鼠采食、交配高峰期,秋季儲備食物,因此弓箭防治以春秋兩季的陰天和微雨天最佳,晴天宜清晨和傍晚為佳。
施用C 型生物毒素滅鼠,短期內降低鼠類密度,有效控制鼠類滋生蔓延態(tài)勢;鷹架招鷹控鼠,一次性投入,長期收益,彌補了生物毒素迅速滅治后期反彈的缺陷;結合鼢鼠封洞的習性,采用人工弓箭捕殺,有效清除地下鼠的危害。在甘南黃河草原鼠類危害區(qū)將生物毒素、招鷹控鼠、弓箭捕捉、禁牧休牧、補播等技術組裝集成的3種鼠害治理模式,成功地解決了地面鼠、地下鼠及其混合危害區(qū)域內的鼠害問題,短期治理,長期防控,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配套,生態(tài)效益顯著。
[1] 黃河辦.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規(guī)劃概要[EB/OL].合作:甘南州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2009-05-07)[2009-09-29] http://gn.gsei.com.cn/anticle Content.aspx?articloid:82.
[2] 唐忠民.甘南草原鼠害區(qū)劃及主要鼠害防治技術與防控戰(zhàn)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3] 孔照芳.草原鼠蟲病害研究[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6: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