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
摘 要:彝族傳統(tǒng)禁忌作為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彝族社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其功能上。本文通過對彝族禁忌的具體分析來探討禁忌在彝族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各種功能。
關鍵詞:彝族;禁忌;功能
彝族傳統(tǒng)禁忌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彝族傳統(tǒng)禁忌很多,在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都有表現(xiàn),大致可以分為信仰禁忌、生產禁忌、生活禁忌。信仰禁忌源于人們對事物內在聯(lián)系的把握不準,而又于事無可奈何之際,通過憑空的思維演繹,人為得出的。在生產禁忌中,大多被賦予了濃郁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人們對于生產對象的敬畏、依賴和乞求心理。生活禁忌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飲食、服飾、居住、行路、婚育、歲時、交往、喪葬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禁忌內容。
按照功能學派的觀點,我們認為:大千世界里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功效性,否則就不會有產生與立足的可能。彝族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流傳于彝族社會中的諸多禁忌至今仍然影響著廣大的彝族民眾。彝族傳統(tǒng)禁忌在彝族社會中影響之深、受眾之廣,與其所蘊含的功能、效用密不可分。
彝族傳統(tǒng)禁忌在彝族社會中已經成為了一種彝族民眾間約定俗成、自覺遵守的規(guī)范,在約定俗成的背后則是其所具有功能、效用。
1 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功能
無論何種禁忌,都在不時地提醒人們在生產勞動、婚喪嫁娶、祭祀儀式等時要注意小心行事,千萬不可胡來,它起到了一個“危險信號燈”的作用,指引著人們的行為,以回避的方式阻止人們與各種危險的事物發(fā)生沖撞和接觸,從而避免導致災難,遭受懲罰。云南紅河的一些彝族村寨中央往往有“龍樹”,是村子的保護神,任何人不能褻瀆,為之則要遭受嚴厲的懲罰。還有就是一些村子的祭龍儀式往往要進行幾天,在這期間全寨停止動土,不準上山砍柴,不準開荒播種,不準下河捕魚,不準修建房屋。如有犯禁,將受到全村人的聯(lián)合懲罰。紅河南岸的彝族對于非正常死亡者的魂魄要驅趕出寨,永遠不許回寨子,因而一旦有人死于非命就要“打掃寨子”。
云南香格里拉的彝族忌吃貓肉、狗肉和馬肉,認為貓、狗、馬的蹄子與人的手腳相似,吃這些牲畜的血肉不道德,對人體不好,不吉利。這些飲食上的禁忌往往是從主觀愿望上對自身的一種護衛(wèi),防止因吃喝而發(fā)生疾病,帶來災禍。
2 自我精神滿足的功能
彝族篤信巫術,每有重大活動或一些疑難問題時往往會請畢摩來念經、占卜,以期能消除災禍,得到啟示,從而在心理上得到的滿足。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只要是通過使用過巫術并且嚴格遵從了某些禁忌的,人們就有自信,有膽量,從容不迫,臨危不亂。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禁忌的遵從使得人們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從而在對付自然和命運的挑戰(zhàn)時增添了自信心和進取心。雖然說利用巫術的這種毫無根據(jù)功能,一般來說是無濟于事的,但有時又會歪打正著,不但可以作為精神上的支撐點,而且還能取得某種實效。
占卦是指畢摩用特定的工具與自然物向神靈詢問過去將來的人事與正在進行事變的結果,并根據(jù)占卜工具上所顯示的兆文、信號等來判斷吉兇禍福,人們亦根據(jù)此來調整自己的行動方向。彝族舉凡婚喪疾病、耕種收獲、買賣械斗等大小事宜,無不求之于占卜。
彝族視雞為靈禽,因而可用來預測未來,他們認為蛋在未孵化成雞以前,雞的靈魂就在蛋里,因而拋蛋選墳地時,若蛋不破,表明雞靈在這兒很安寧,就預示著人的靈魂在這里也會安寧,于是擇為墳地。
3 社會關系整和功能
禁忌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在一定層面上對人們的各種關系有著整合作用。禁忌的約束面較廣,從吃穿住行到心里活動,從行為到語言,人們都自覺地遵從禁忌的約束,它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暗中指引著人們的行為,起著一種社會協(xié)調、整合的功能。這一功能有利于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建立和延續(xù)。以亂倫禁忌來說,性欲的沖動,是極富迷惑性的,是社會關系撕裂的力量。而亂倫禁忌的存在則嚴厲地限制了這一方面的性欲滿足,從而使得某種社會秩序得以建立。比如涼山彝族中媳婦與公公、大伯子以及丈夫之叔伯、堂兄弟輩均要回避,不談笑,不接近。他們之間身體各方面不能接觸,即使是身上的衣物也不能挨擦。
禁忌在家庭成員和朋友之間也同樣具有調整規(guī)范的作用。紅河南岸的彝族年輕婦女不能上樓;輩分小的媳婦不得坐臥長輩的床鋪;待客時婦女一般不得在堂屋內與客人同桌共餐。姑娘在長輩面前如兄、叔、伯、父、舅等面前不能唱山歌;弟媳不能進入哥哥的房間,不能同洗一個臉盆。諸如此類的“條規(guī)戒律”把家庭成員的行為舉止約束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避免了家庭成員因性別問題而發(fā)生的亂倫現(xiàn)象,保障了捷安特的和諧局面,推而廣之也就間接地維系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4 維護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
彝族是一個有著燦爛文明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財富。彝族傳統(tǒng)禁忌對于這一文化的流傳維護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禁忌將人們的社會關系及行為模式用約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來,由此使社會各種因素、力量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禁忌所具有的這種維護民族文化傳統(tǒng)、社會道德的功能有利于增強社會的凝聚力。禁忌維護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還體現(xiàn)在其能動的教育作用方面。禁忌的權威性肯定彝族社會倫理道德原則的神圣性,有助于消除人們的意見分歧,從而維護彝族社會的穩(wěn)定和秩序。禁忌中對亂倫禁忌的懲罰等的規(guī)定和處理,有助于使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禁忌還反映著彝族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山精樹怪的崇拜,對于樹木的崇敬之情,直接表現(xiàn)為一種追求和諧社會,天人合一的境界。彝族對于彝村前后的山林嚴加,任何人不能砍伐,這樣才能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彝族十分注重對水源的保護,禁忌在泉源、水井里洗臉、洗手、更不能洗衣物、洗腳,嚴禁忘小溪和江河里拋贓物等,認為污染了水質會背罪,老天會降大雨、冰雹、淹沒、損壞房屋和莊稼。
5 禁忌的負面作用
彝族禁忌雖然在彝族社會中起到了諸多積極作用,然而禁忌是一把雙刃劍,它對彝族社會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不一定全都起著積極與有益的作用,其消極落后性,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禁忌中充斥著鬼神觀念,不利于彝族人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吸收;一些時令禁忌耽誤了生產活動的進行;迷信的禁忌破壞了人際關系的平等,如對婦女的禁忌;一些禁忌的誤導使得人們不切實際的鋪張浪費等。
彝族傳統(tǒng)禁忌在彝族社會中已經根深蒂固,其影響力已經深入了彝族人民的血液中,在彝人的社會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其留下的痕跡。對于彝族傳統(tǒng)禁忌的認識,應該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看到禁忌積極作用的同時不忘充分認識其消極的成分,以辯證的態(tài)度去把握。與此同時,更應看到禁忌作為一種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的文化現(xiàn)象,其價值和社會作用也必然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其功能也在隨著而變。彝族傳統(tǒng)禁忌也將隨著當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發(fā)生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少數(shù)民族民間禁忌》 宋全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宗教與民俗》 劉稚 秦榕 云南人民出版社
[3]《中國彝學》 戴慶廈主編 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