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霞 張瑞 韓南南
摘 要:檔案意識影響著公眾利用檔案的機率和程度,但檔案利用現狀反映出當前公眾檔案意識堪憂,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宣傳是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社會行為,增強公眾檔案意識,檔案宣傳是其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徑。因此有必要以傳播學理論為指導,從檔案宣傳角度提出相應對策,從而增強公眾檔案意識、促進檔案利用工作的發(fā)展。
關鍵詞:傳播學;檔案宣傳;公眾檔案意識
知曉是行為的基礎,公眾檔案意識在影響著檔案利用行為。檔案要在個人發(fā)展、社會建設中發(fā)揮作用,必須提高公眾對檔案的知曉度,這樣才能改善公眾檔案利用行為,從而提升檔案在社會中的地位,促進檔案事業(yè)發(fā)展。
1 公眾檔案意識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意識是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公眾檔案意識就是人們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識,它表現出整個社會對檔案的認識和態(tài)度,反映了對檔案的重視程度。公眾檔案意識強烈,對檔案的利用程度加大,才能使檔案發(fā)揮出更加大的作用,從而提高檔案工作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促進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 公眾檔案意識現狀
公眾檔案意識作為一種觀念存在,本身是難以量化的,但可以通過公眾對檔案、檔案館和檔案工作的認知程度來對其進行衡量。[1]在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胡燕《我國檔案館尚未走向公共的實證分析—基于六省、市居民的調查數據》一文中,對北京市、蘇州市、秦皇島、莆田市、淄博市、南昌市六個市的3600名城市居民進行調查。被調查對象的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分布范圍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涉及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對檔案、檔案館的熟悉、利用程度和相關原因。
數據顯示六市居民對檔案和檔案館“了解(包括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僅占21.5%,“不了解(包括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35.2%,43.3%的被調查者則選擇“說不清”。對遇到什么問題時需要使用檔案,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被調查者有21.1%,,有近80%的居民不了解何種情況需要使用檔案解決。在調查過程中僅有18.9% 的人“去過檔案館(包括經常去和不太常去)”,余下的81.1%從未去過檔案館,并且占到92.7%的人認為在工作、生活、學習中說不清或基本沒有檔案需求。公眾不去檔案館的主要原因前三位分別是:“對檔案和檔案館不了解”、“沒有檔案利用需求”、“對館藏內容不感興趣” 。
(二)公眾檔案意識存在的問題
根據以上數據,將近80%的人并不知道或不能說明檔案和檔案館的用途、作用,公眾對檔案和檔案館以及對什么情況需要使用檔案的認知較低,這說明在我國檔案的利用仍是小眾的,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想不到或是不會去檔案館查閱資料。對于公眾不去檔案館的原因,最主要和直接的便是“對檔案和檔案館不了解”,對于根本不知道或說不清楚檔案、檔案館的人來說進檔案館查閱、利用檔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檔案和檔案館缺乏了解是我國公眾檔案意識不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讓公眾更加便捷、廣泛的知曉檔案和檔案館的相關信息便成為了現如今面臨的主要問題。信息的流通依靠交流和宣傳,檔案相關信息的流通也是如此。由此可見,檔案宣傳的方式和程度決定著公眾檔案意識的高低,換言之,檔案宣傳是提高檔案公眾意識的重要途徑。
2 傳播學角度下檔案宣傳的應用
人的意識支配著行為,公眾不明白檔案和檔案館為何物就不會了解其作用,更不會在遇到問題時嘗試使用這一方式解決。所以,要增強公眾檔案意識,首先要各部門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式向社會各個方面進行檔案宣傳,增強公眾對檔案、檔案館和檔案工作的認識、了解。
(一)檔案宣傳
檔案宣傳的內容有三項:對館藏內容的宣傳,包括館藏檔案的體系、結構、內容和成分;宣傳檔案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作用和實際效果,可以用典型事例說明館藏檔案在機關工作、生產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發(fā)揮的經濟、社會效益;宣傳檔案館(室)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和基本知識,從而提高檔案查找和利用效率、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2]
檔案宣傳的目的主要在于啟發(fā)公眾正確認識檔案的價值和憑證依據、參考咨詢、傳播知識、傳遞信息等作用,促使更多的用戶利用檔案,擴大利用檔案的社會覆蓋面,取得社會各方面的重視與支持,促進檔案室的發(fā)展進步。
檔案宣傳的方式多種多樣:舉辦檔案展覽;利用報紙、刊物、廣播、電視宣傳;開展編研工作,編輯出版檔案史料和各種專題參考資料;上街進行檔案咨詢、利用調查問卷形式進行宣傳;組織有關檔案的知識競賽;形成興趣小組、協(xié)會等團體;檔案人員下基層進行業(yè)務指導時的指導性宣傳等。
(二)檔案宣傳與信息傳播
在馮惠玲、張輯哲教授主編的《檔案學概論》中,給檔案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檔案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在以往的社會實踐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確定的原始記錄作用的固化信息。” [3]把檔案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信息資源來看待,即社會信息的一種;那么檔案宣傳也可以說是一種信息的傳播。檔案作為一種信息,必須遵循信息運行的規(guī)律;檔案宣傳作為一種信息傳播,也必須符合信息傳播的原理。信息傳播的類型包括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檔案宣傳作為一種信息傳播主要涉及的傳播類型有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
1.檔案宣傳與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即兩個個體系統(tǒng)連接組成的傳播系統(tǒng)。檔案宣傳方式中,檔案工作人員上街進行一對一的相關咨詢和問卷調查,以及對相關人員進行單獨指導,這都屬于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下的檔案宣傳,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除了語言宣傳者還可以運用表情、眼神、動作等多種渠道或手段傳達,同樣,受傳者也可以通過多渠道接收;同時人際傳播的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率較高,由于這種特點,人際傳播在溝通和說服方面,效果好于其它形式的傳播。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在檔案宣傳過程中,宣傳者要十分注意自己語言的表達、姿態(tài)動作,甚至是外觀形象,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2.檔案宣傳與群體傳播
群體是指“一定數量的個體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的系統(tǒng)” [4];群體傳播就是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活動。
群體包括聯系松散、自發(fā)形成的社會群體,也包括制度化的組織,在檔案宣傳中,舉辦檔案展覽和組織知識競賽時形成的臨時性集體與興趣小組和團體都屬于群體的范疇,這些宣傳方式歸屬于群體傳播。群體是個人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群體內部的規(guī)范也制約著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在群體傳播的檔案宣傳過程中,要利用群體規(guī)范對個人的影響,使在群體中的個體認識到檔案重要性,從而增強其檔案意識。
3.檔案宣傳與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就是專業(yè)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yè)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的大規(guī)模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5]所以利用報紙、刊物、廣播、電視宣傳,編輯出版檔案史料和各種專題參考資料,這都是大眾傳播的一部分。
大眾傳播是有組織的傳播活動,有特定的目標和指導方針,加之其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產業(yè)化手段可以大量生產、復制和傳播信息,檔案的宣傳得以迅速便捷的進行;但是由于這種傳播方式單向性很強,缺少靈活有效的反饋機制,傳播者不能及時得知傳播的效應,因此,檔案宣傳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謹慎使用這種傳播方式。
3 傳播學視角下提高公眾檔案意識的對策
(一)設置公眾感興趣的檔案議題
所謂的議程設置就是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以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問題被大眾媒介所關注,則該問題的位置就會在公眾心目中得以提升。檔案宣傳在利用大眾媒介的過程中,首先要設置一個公眾較為感興趣或具有時效性的議題,比如在6月9日國際檔案日前后一段時間宣傳檔案活動,要使公眾有興趣了解或者覺得有意義,從而反復報道,加深印象,最終使公眾了解檔案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意義。當然,這類宣傳要得到主管部門的足夠重視,也要有充足的資金。
(二)針對不同的人群設定宣傳內容
根據“社會分類論”,把持有相似社會觀、價值觀的人歸為同一群體,同一群體的受眾對某些特定的信息可能做出類似的反映,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分別加以研究。同樣,檔案宣傳也要把宣傳對象按一定的因素區(qū)分開來,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資收入、職業(yè)等,根據不同群體對象的特點設計和制作不同的宣傳策略,有針對性的進行檔案宣傳。讓不同的群體對象認識到檔案對自身的有用性,才能激發(fā)受眾了解檔案的興趣和利用檔案的意愿。
(三)首先對群體中的“意見領袖”進行宣傳
每個群體中都有一個“意見領袖”,就是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人,這些人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中介或過濾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雖然傳播學界對“意見領袖”和“兩級傳播”模式有很多的批判,但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的確存在而且對群體意識有著啟發(fā)和引領作用,所以在檔案宣傳的時候還是可以借鑒這種傳播模式的。在一般的群體組織中,一般意見領袖都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且更多的接觸與其影響范圍相關的媒介,他的作用是通過一切合適的媒介將本群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關部分連接起來。[6]在進行檔案宣傳時,使群體的意見領袖首先了解、認知、使用檔案,利用意見領袖的引領力,群體中其余人認識檔案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四)記者、編輯等媒體人培養(yǎng)一定的檔案素養(yǎng)
根據“把關人”理論,信息的傳播網絡中布滿了把關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過程中對各個環(huán)節(jié)乃至決策發(fā)生影響的人。在大眾傳播的檔案宣傳中,所說的“把關人”一般指媒體記者、編輯,媒體把關人對檔案相關新聞的把握影響著檔案宣傳的效果,正確無誤是基本要求。然而,由于記者、編輯對檔案知識模糊,混淆了很多概念,因此在新聞報道中時常出現常識錯誤的現象。如2013年10月15日,作家臧克家子女向山東大學捐贈其遺物,包括臧克家獲贈名人學者字畫、手跡手稿、獎牌、榮譽證書、、生前用過的家具、部分著作等,其中手稿和獎牌證書很明顯屬于檔案范疇,但是新聞報道中根本未提及。公眾只有知曉并正確理解檔案和檔案工作,才會有認知和加以利用的可能,所以大眾傳媒中的把關人在增強公眾檔案意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培養(yǎng)記者、編輯的檔案素養(yǎng)是重要的步驟。
參考文獻
[1]胡燕.我國檔案館尚未走向公共的實證分析—基于六省、市居民的調查數據[J].檔案學研究,2015,(1).
[2]鄭文.檔案管理學原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3]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美]沃納·賽佛林著,郭鎮(zhèn)之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五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