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不斷地發(fā)生著改變和調(diào)整。“禮”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而其中尊師重教是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尊師重教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薄皫熣?,人之模范也?!薄耙蝗諡閹?,終身為父?!薄叭擞腥穑笌熓且?。” 這些警句,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
拜師之禮
在古代,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有的行業(yè),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于是就產(chǎn)生了拜師禮。拜師禮儀一般分成三個程序。第一,拜祖師、拜行業(yè)保護神。以此表示對本行業(yè)敬重,表示從業(yè)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yè)有成。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后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第三,師傅訓話,宣布門規(guī)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guī),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按《禮記·內(nèi)則》的規(guī)定,兒童10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進學堂,都要行拜師禮。先秦時期,初次拜見老師是以“束脩”(即10條干肉)作為禮物,并舉行相應的拜見禮節(jié),以表達敬意。后來,兒童求學的年齡提前到了七八歲,給老師的見面禮也不再限于干肉,但人們?nèi)匀话阉徒o老師的酬勞稱為“束脩”。拜師的儀式也一直延續(xù)下來,只不過根據(jù)兒童家庭的地位及經(jīng)濟狀況不同,儀式之繁簡有所差異而已。
古代的拜師禮適用于所有師生關系,不僅是普通學生,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禮儀規(guī)定,皇太子初入學,拜見老師的程序及要求與州、縣學的拜師禮也是相同的。入學之后則強調(diào)敬師,在行為規(guī)范上要求遇見老師必得作揖行禮;老師提問,必起立回答;向老師提問,要舉手;老師坐著時,學生應該侍立一旁;老師站著,學生就不可以坐著;老師在場,學生不可高談闊論等。古代許多家訓、家誡中也都強調(diào)要尊敬老師,視師如父。
尊師重教,薪火相傳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jīng)》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一定是老子,便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崩献右娍鬃舆@樣誠懇,便詳細地敘說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鬃诱f:“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蓖瑫r還贊揚老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wǎng)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上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居里夫人與她的老師
1903年,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了全世界,也使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而她在取得成就和受到別人尊敬時,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時代教法語的歐班老師。
有一天,歐班老師收到了一封由華沙郵局派專人送來的掛號信,信封上的署名是“瑪麗·居里”。歐班老師簡直不敢相信一位在全世界都聞名的科學家,怎么會給一個又老又窮、默默無聞的教師寫信呢?歐班老師讀完信后淚水涌出了眼眶。居里夫人在信中向老師深表敬意,告訴老師,她一直在法國從事科學研究,并且誠懇地邀請老師到巴黎做客,還寄來了全部往返路費。因為她知道,歐班老師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墒牵恫黄鹩刹ㄌm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xiāng)的希望總是那么渺茫。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臺上跑下來,穿過人群,來到坐在輪椅上的歐班老師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并親自推著她走上主席臺,與她一起參加了典禮。
張良拜師
漢朝開國大臣張良在下邳時,有一天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位穿著粗布短衣的老人。老人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強忍著怨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老人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老人走了幾步,又轉身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就到了下邳橋上。不料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者有約還遲到,再過5天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如此反復了3次,最后一次,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老人也來了。老人高興地說:“這樣才好?!比缓笏贸鲆槐緯鴣碚f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10年,天下形勢有變,就是你發(fā)揮才干的時候。從今以后的第十三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p>
13年后,張良隨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華羅庚成名不忘恩師
1946年夏,華羅庚剛從蘇聯(lián)訪問回國,又即將赴美訪問。這一去尚不知何日歸來,他特地回鄉(xiāng)一行。這時,他的恩師韓大受與李月波也在家鄉(xiāng)金壇,他立即登門請安。當時金壇各界特別舉行了歡迎韓大受與華羅庚大會。會前有人專程前來邀請華羅庚參加大會并講話,華羅庚第一句話就說:“韓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壇,理當請他們兩位講話,哪有我說話的道理!”進入會場時,華羅庚堅持要兩位老師走在前面,還用了一句數(shù)學語言:“百分之百應該是老師走在前面?!比A羅庚攙扶著他的老師們進入會場,并安排他們坐在中間,自己坐在側位。那天連窗臺上都擠滿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鄉(xiāng)出的這位數(shù)學天才。當有人稱贊他是一個數(shù)學天才時,他連忙站起來搖搖手說:“我不是什么天才,我是慢慢學出來的,在座的老師都知道?!?/p>
正是這種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品質和對數(shù)學堅韌不拔的追求與迷戀,才使華羅庚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成為聞名世界的數(shù)學大師,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增光添彩。
其實我們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尊師重道,看見老師會心地一笑,上課遲到打聲招呼,上課有事離開舉手示意一下,老師遇到特殊情況上課遲到我們諒解一下,這就是對老師最大的尊敬。當我們能待人以尊的時候,文明已經(jīng)成了我們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了。
眼觀新“視”界
英國:中文教師精神的盛宴
英國將每年10月的第三個星期天定為中文教師節(jié),這樣,在英國各地普及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中文教師們有了自己的節(jié)日。中文教師節(jié)這一天,英國各地中文學校的教師代表會在倫敦舉行盛大聚會,他們一起回顧過去一年中中文教育的狀況,商討未來的教育策略,為年度優(yōu)秀教師頒發(fā)獎狀和獎金。此外,教師們還會編排文藝節(jié)目,進行大聯(lián)歡,而中國駐英國大使、總領事及倫敦僑領代表也會到會祝賀,每次,他們都要給教師們送上鮮花、禮品和真誠的問候。
印度:讓學生體驗老師甘苦
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師節(jié)。這一天也是前印度總統(tǒng)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的生日,他本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在印度,教師節(jié)這天不叫節(jié)假日而是慶祝日。老師和學生照常到校,但學校的教學工作被感謝和送賀卡等慶?;顒铀妗_@一天,有些學校為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教學任務被高年級的學生包下來,由他們給低年級的同學上課,體驗教師工作的辛苦與偉大。校方也會根據(jù)這些“學生老師”的表現(xiàn)給他們打分,評出最佳“學生老師”。
韓國:舉行謝恩活動
韓國保持著東方儒家文明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將教師節(jié)安排在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月份——5月的最中間,也就是5月15日。一年一度的教師節(jié),旨在提倡尊重教師權利、鼓舞教師士氣、提高教師地位。
每逢教師節(jié)這一天,政府便會表彰為教育事業(yè)做出杰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學校里舉辦各種文藝活動、運動會、茶話會,學生給老師們佩戴康乃馨、贈送禮物,去看望退休或病中的老師、贈送慰問品等,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尊敬、愛戴與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