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提到,數據新聞產品的完成不是某個編輯的一己之功,它需要項目里每個人都變身“內容產品經理”,進行團隊作戰(zhàn)。團隊成員需結合文本風格、數據表現、交互樣式等方面,對新聞產品進行全面構思和設計。而在數據新聞或融媒體報道中,出現這樣的“身份變化”,有其必然性。
網易新媒體實驗室:數據新聞團隊出現內容產品經理的必然性
上一期我們提到,數據新聞產品的完成不是某個編輯的一己之功,它需要項目里每個人都變身“內容產品經理”,進行團隊作戰(zhàn)。團隊成員需結合文本風格、數據表現、交互樣式等方面,對新聞產品進行全面構思和設計。而在數據新聞或融媒體報道中,出現這樣的“身份變化”,有其必然性。
將新聞“產品化”的過程結合了新聞、設計、技術、交互等多個領域,新聞產品的把控者不僅要做好文本格式的內容策劃,同時需考慮整個新聞產品的呈現形式、傳播渠道和發(fā)布時機。在這樣一個相對復雜的流程中,高效的團隊協作是保證數據新聞專題既不失時效,又擁有完善體驗效果的前提。
在數據新聞團隊中,新聞編輯需要變身“多面手”,以推動多媒體產品的高效作業(yè)。編輯在具備寫作能力的同時,既要懂得搜集數據、根據數據形成觀點,也要能理解圖像表達和傳達可視化思維。在平面設計將資料制作成圖表和前端技術將設計實現為交互頁面時,編輯首先要能說清自己的想法,然后融合設計和技術的專業(yè)意見,實現對產品形態(tài)的把控。而設計和前端亦然,需要尊重和理解另外兩方的需求和整個項目的邏輯呈現。一個完美的數據新聞產品,離不開項目組不同分工同事共同的整體意識,一起去美化這個作品。這樣,每個參與者都是項目的經理,都有這樣的責任。
那內容產品經理究竟指什么?36氪在報道網易新媒體實驗室時,形容“內容產品經理”為“精通內容,略懂產品;懂點設計,還知道前端是怎么回事;有出色的新聞觸覺,還懂如何包裝營銷”的人,這樣理想中的復合型媒介從業(yè)者,會先在具有較強產品意識的數據新聞團隊出現。或許未來,隨著更多領域的新聞報道都產品化,這種協同作業(yè)需要帶來的職位分工模糊化趨勢,或許會遍布更多新聞報道切口。
從傳統(tǒng)網站的頁面專題模式,到移動互聯時代的H5專題形態(tài),富媒體專題的考量標準已經大不一樣。傳統(tǒng)的Flash和頁面模板被逐漸棄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移動端互動性融合報道。但同時,對于新聞報道的形態(tài)探索依然是文字、圖片、視頻的組合,并無本質突破。移動時代的富媒體專題,是“高效率、多維度、精解讀”的結合。
網易新聞客戶端制作的《走進震區(qū):探訪尼泊爾地震現場》是一個移動端突發(fā)新聞融合報道可供參考的案例。
在尼泊爾突發(fā)強震后,我們在大量涌出且不斷變化的消息中梳理了最為核心的內容,并提點概括,同時找到對應的現場圖片、航拍視頻、各家媒體滾動資訊等,根據時間線進行整合與統(tǒng)一。在形式上,以日期的形式,讓用戶有邏輯地去層層了解災情的重大節(jié)點,以一種“親臨現場”的方式告訴大家震后這四天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個數據新聞產品或新型移動端專題里,編輯、設計、前端都得對整個數據新聞產品的可用性負責,他們對核心資訊量的提取、根據一定資訊量的界面交互設計、結合界面進行交互時多媒體內容流暢性的把控,都應該是專業(yè)且全方位評估的,共同保證這個產品優(yōu)質的用戶體驗。
未來的獨家報道將不僅僅意味著采編的獨家。隨著信息公開、社交媒體發(fā)達、自媒體化、大數據技術的共同爆發(fā),采編的外延有了實質意義的拓展。在媒體時代,記者靠去新聞現場采訪獲得一手資料,編輯的潤色修改作為二次包裝。而在未來,各種渠道下當事人或相關機構在其自媒體平臺的發(fā)聲、政府或權威機構的公開資料和數據、用戶地理位置或用戶信息等大數據的可公開部分,進行獨家的重新提煉和基于一定邏輯的角度發(fā)現,撰寫出一篇新的策劃,亦是一個很好的獨家報道。
在數據新聞專題《難擠掉的統(tǒng)計水分》中,網易新媒體實驗室通過國家統(tǒng)計總局網站查詢到歷年全國和各省的GDP數據,發(fā)現近年各省GDP相加超過了全國GDP這一不符合常理的現象。那么,GDP數據為何出現偏差、哪一年開始出現偏差、偏差的原因有哪些方面、虛報和作假導致的偏差會有多少,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市民會關注的新聞選題。而這類選題,靠采訪專家是問不出來的,數據新聞團隊能夠做出真正的獨家。
而在國外亦然,數據新聞團隊通常包含了記者、統(tǒng)計、設計、前端等各類人員。如英國《衛(wèi)報》在2009年成立了數據新聞部,團隊內有數據記者、數據挖掘員、信息編輯、設計編輯、效果展現程序員等多個領域的成員。他們往往是跨界型人才,如懂統(tǒng)計的記者,懂設計的編輯,有可視化思維的前端等等。要求成員擁有多元化的技能是數據新聞團隊的一大特點。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fā)達和自媒體的崛起,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相應地,新聞通過社交媒體傳播被放到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3月份,一篇《新媒體已進入第三個階段,“精英辦報”重新回歸》的文章一度刷爆了傳媒分析圈,作者引用了網易新媒體實驗室的案例,提到在“產品為王”的時代,新聞內容的傳播將越來越借助多個渠道進行,現在通過微博、微信等進行傳播。而未來的新聞內容生產商將不單單有自己的平臺,還將充當著通訊社的角色。
這個分析跟我們的實際判斷并未沖突。從《秋褲傳奇》到《人民大會堂,小明帶你玩》,網易新聞客戶端新媒體實驗室制作的系列產品,他們的火爆都離不開社交媒體的傳播。而這種傳播帶來的口碑和關注度,甚至是超出我們對其在自身新聞客戶端平臺上推送的效果預期。這樣,團隊成員在新聞產品策劃的一開始,就會試圖從新聞資訊的趣味性、設計界面的靈活性、交互功能的使用性等方面,讓這個新聞策劃變得更加“好玩、好看、實用”,使它更加有被進一步傳播的可能。同樣的,在功能構建方面,我們也更加重視分享,比如用戶看完新聞的點擊分享按鈕更加醒目,或專題末端能吸引用戶轉發(fā)。
一定程度上來說,用戶對我們制作的每個數據新聞產品的接受程度,推動著我們對后續(xù)新聞策劃的策略調整。除了用戶體驗,也站在如何讓用戶主動分享的角度去突破新聞包裝,這實際上是在不經意間進行著一種變相的用戶研究,不論在內容還是形式和功能體驗,編輯、設計、前端毫無例外都得進行用戶研究以優(yōu)化體驗,他們都在扮演著內容產品經理的角色。
利用數據進行新聞敘事早已有之,而“數據新聞團隊”則是一個放眼全球都是較新的概念。那“內容產品經理”是否是伴隨著“數據新聞團隊”出現,才需要有的崗位分工,抑或專門配套這類帶有新鮮技術的新聞包裝才需要有的崗位設置呢?
我們并不認同。我們承認,“內容產品經理”概念的提出,帶有一定的標簽化。實際上,這個概念是基于媒介已有操作在互聯網語境下的一種概括和延伸。甚至可以說,任何過去的媒體和任何現在媒體的其他業(yè)務線,都有人實際意義上在扮演著“內容產品經理”的角色,只是沒有被發(fā)現或強調。
作為內容產品的新聞專題,其項目把控者需對新聞產品的各個層面進行把關,其中包含了對內容的提煉、形式的包裝和傳播的考量等。這樣的操作實際上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就已被大量踐行,報題改題的編輯、派題的編輯部主任、共同推動發(fā)行和傳播的所有人,無形中就在對記者參與的采訪進行提煉、二次包裝和傳播推廣,而從一開始和每個流程環(huán)節(jié)把關、注意這些方面的人,其職能跟內容產品經理并無二致。
不同的是,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承擔這些職能的多是對雜志、報紙進行全局把控的領導,記者作為內容的初步撰寫者不需要參與內容之外的壓縮修改、標題包裝、內容傳播和品牌推廣運營等方面。這種分工層級感僵化的狀態(tài)在互聯網時代終被打破,數據新聞團隊人手少且團隊成員扁平,讓每個人都必須來關注這些方面,這樣不得不成為 “內容產品經理”,以求通過高效的團隊協作,創(chuàng)造更具突破性的作品。
一個好的數據新聞,整合了從傳統(tǒng)的調查新聞到統(tǒng)計、從設計到編程的若干個專業(yè)領域,它對新聞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大膽猜測,這類新團隊為未來媒體人的標準提供了范例,甚至可以說他們從培養(yǎng)時,就是以內容產品經理的標準來做新聞的。
(作者單位:許秋里,網易新媒體實驗室主管;王丹寧,網易新媒體實驗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