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愛民 王美榮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為“思政課”)作為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特殊手段,一直為國家所重視,任課教師也一直在積極進行提高課程實效性的各種探索,因多種因素的影響,課程效果至今未能盡如人意。影響課程效果的眾多因素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質和功能的認識偏差是關鍵性因素,這些偏差有來自任課教師自身的,有來自外界的,本文就其中一些認識偏差產生的原因及糾偏對策做探討。
“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共產主義教育,就是一種要求個人委曲求全的奉獻教育,是空洞的政治說教”。認為思政課對個人物質需要的滿足沒有作用,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質和功能的最具代表性、影響力最大的認識偏差。
這種認識偏差是歷史性的,是由于過去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長期偏差造成的。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擔心強調個人價值,就會削弱社會的凝聚力;講個人利益,就會造就個人主義,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所以,在教學中,對于利益的焦點放在國家與集體,強調和提倡個體對國家、集體的服從與犧牲。對于義務,焦點放在個體,強調和提倡個體對社會、他人的奉獻,很少提及個人的權利和對自由的追求。這樣的教學偏差,使得人們誤認為思政課的本質與功能就是說服人們放棄個人需求。對思政課本質與功能的這一誤讀,是一些人對思政課冷淡的重要原因。
利益問題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過程中都繞不過的話題,是人們行為的最根本驅動力。馬克思主義肯定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馬克思就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其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出丑。所以,為了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思政課充分顯示其對追求“個人利益”的意義,促使學生意識到思政課與自身成人成才的關系,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為此,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社會與個體之間的依存關系,決定思政課對于個體利益的追求,既有間接作用又有直接作用。思政課對于個人利益追求的間接作用,體現為思政課對社會具有的影響力。社會是個體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任何個體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之中。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是個體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個體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而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需要全體社會成員“事往一想,勁往一處”,需要有一種為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信仰作為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政課通過教育,促使人們追求和形成社會需要的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與進步??梢?,思政課的社會作用歸根到底是為個人夢想的實現服務的。思政課對個人利益追求的直接作用,體現在思政課對于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上。個人利益的實現,也就是個人價值得到社會認可并給予回報。因此,個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為社會所接受和肯定,是個人利益得到滿足的前提。思政課涵蓋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知識,通過系列課程的教育,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具備對社會問題、社會發(fā)展趨勢理性地判斷、分析和應對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由此可見,思政課具有巨大的“個體價值”,對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工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為“個人利益”撥亂反正。利益問題是學生困惑最多、最關注的問題。利益話題的討論交流及引導,實質上就是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價值的討論、交流和引導。所以,利益問題想明白、想清楚了,其他思想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明確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不是互相排斥的關系,每個個人對利益的正當追求構成“集體”對利益的正當追求,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明確鼓勵學生追求個人正當利益。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有關精神,很多高校在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專業(yè)課“一視同仁”?!耙灰曂省钡闹贫却胧┰诤芏喾矫嫒〉昧溯^好成效,但在課堂教學組織與教師工作考核上的“平等對待”,卻影響了思政課功能的實現。課堂教學組織上的“一視同仁”主要表現在“大班教學”問題上。當前,各高校為了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和設備資源,降低辦學成本,基本都是大班教學,每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多達百人以上,專業(yè)課如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視同仁”,自然也是大班教學。教師工作考核方面的“一視同仁”,表現在教學工作量與科研工作量的要求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與其他專業(yè)教師完全一致。
“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視同仁”,是人們意識不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教學本質差異產生的偏差。思政課與一般專業(yè)課不同,它的知識傳授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某種職業(yè)技能,而是讓人們形成某種態(tài)度。態(tài)度是一種心理過程,它的形成以情感為基礎,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倍按蟀嘟虒W”學生眾多,很難開展互動,很難進行師生交流,每節(jié)課教師只能是“做報告”,只能是“一言堂”,這樣的教學使得師生心理距離很大,理論就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深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工作量上的“一視同仁”同樣會影響教學效果。因課程性質的不同,專業(yè)課教師教學工作量的構成是多元的,除了課堂教學量外,還包括實驗指導、實訓指導、論文指導等其他要素,而思政課作為公共必修課,教師教學工作量構成單一,只有課堂教學量。為此,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思政課必須承擔更多課堂教學,為此,教師很少有時間與精力參與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學生接觸少,不能全面、透徹地了解學生的困惑與關注,也就難以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從而影響教學實效性。
要糾正“一視同仁”的認識偏差,除了要讓學校管理層深刻認識到思政課程的特殊性之外,還需要國家層面制度與資金的支持?!按蟀嗌险n”與工作量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教育成本問題。如果根據思政課程的特殊性,實施小班教學(每班學生50人左右),同時減輕教師工作量,那么一所高校需要的思政課教師量必然比較大,學校教育成本必然要提高,對此不少學??赡茈y以承受。所以,要根治思政課大班教學、老師工作負擔問題,需要國家出臺文件,明文規(guī)定思政課的小班教學制度、專任教師課堂教學工作量與社會實踐時間的底線,同時,給每個高校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彌補因思想政治理論課小班教學、教師工作量降低、參加社會實踐而增加的學校經費開支。這樣一來,師生之間課外互動時間增加,教師第一手實踐材料必然豐富,理論的實踐性更有說服力,教育實效性必然提高。
理論之所以得到人們的信服、成為人們的信仰,是因為這個理論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成功的驗證與運用。思政課要實現其本質與功能,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這早已經是共識。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對教材不敢做加減法,教學內容與教材絲毫不差。同時,教學經費有限,教學硬件設備基本只是粉筆加黑板,教師外出學習考察、社會調研比較少,掌握的第一實踐材料不豐富。導致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與理論相結合的實踐多是“課本上所舉、報紙上所刊登”的事例。為此,給人的印象是思政課就是“照本宣科”的“理論灌輸”,這也是思政課上學生抬頭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為了走出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困境,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與實效性,各高校紛紛嘗試種種教學改革,加大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力度。近年來一些高校實施的“專業(yè)教師與輔導員一體化”改革,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專業(yè)教師與輔導員一體化,把專任教師與輔導員等同起來,一人兼任教師與輔導員兩崗位,既要承擔專任教師的職責,又要承擔輔導員的職責。
筆者認為,“專業(yè)教師與輔導員一體化”,從理論上說比較完美,能夠使理論教學與學生思想實際的結合更密切。但在實踐中,受人精力與時間所限,這種“美好”變成現實的難度非常大。
思政課的特性決定要成為一位稱職的思政課教師,需要專心也需要時間。理論性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具備理性思維能力,形成正確信念,是高校思政課的最終和最高目標。理性思維能力是在師生間、學生間對“理論”多種形式的互動過程中得到培育與提升的。但沒有理論知識作為底蘊的討論,就是無“知”的討論,就是“無理取鬧”。信念的形成同樣離不開“理論”,它是在人們對理論“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由相信到堅信,最終形成信仰。沒有理論性,思政課的教育即使有效,也是曇花一現,沒有長效性。所以,“理論性”是高校思政課的根本,只有堅持這個根本,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和堅定信念,學生一生受用,社會長久受益。而思政課涉及的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實踐理論的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任課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科最新發(fā)展成果,需要專心也需要時間做學術研究。而輔導員工作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輔導員工作具有日常性、事務性和隨機性特點,為此,一位稱職的輔導員很難再有更多時間與精力研究理論與教學藝術,結果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理論分析不深入,只是大量現實事例的堆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理性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大多數人的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期待一個人既能像張藝謀那樣導出電影般的課堂教學藝術,又能像陳景潤一樣研究出非凡的學術成果,還能像周恩來總理日理萬機般地管理學生日常事務。所以,一體化的結果只會使思政課教學與輔導員工作兩敗俱傷。
筆者認為,為了加強思政課與學生實際的結合,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可以互為助理。思政課專任教師以教學工作為主,同時兼任輔導員助理,定期直接參與班級管理工作。輔導員以學生管理工作為主,同時兼任思政課專任教師的助理,承擔與學生實際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這樣一來,思政課專任教師與專任輔導員共同關注學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困惑和迷茫能為教師與輔導員所及時發(fā)現,思政課教學和班級活動主題更有針對性與現實性。
總之,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與功能,受教育者激發(fā)內在需要,任課教師正確實施教育,管理者科學管理,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課程必將產生積極效果。
[1]楊江民,徐承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功能及構建原則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4(20).
[2]張建忠.現代性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反思與重構[J].探索,2014(4).
[3]駱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規(guī)律性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
[4]徐光臨.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5]李俊卿,張澤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探究[J].理論導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