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魅力人聲趙慎之: 但聞故人聲
“我這輩子配音還沒配夠,下輩子還當配音演員……”前不久聽到這句話時,心中油然而生對這位老藝術(shù)家的敬仰之情,此刻再聞此語,眼角不禁泛起淚光。就在2014年12月26日,令人尊敬的中國第一代配音表演藝術(shù)家趙慎之因病在上海離世,享年89歲。她將一輩子獻給配音事業(yè),獻聲上百部譯制片,塑造過無數(shù)經(jīng)典的角色,“阿崎婆”的聲音仍在耳邊回響,卻已不見故人的蹤影。 文/王點
說起趙慎之與配音的緣分,還得追溯到她的孩童時期。她是由養(yǎng)母帶大的,養(yǎng)母的兒子自然也就成了她的哥哥。哥哥喜歡文藝,在他的影響下,趙慎之第一次接觸到戲劇和話劇。1943年,她正式成了話劇演員,之后參與演出了《葛嫩娘》《釵頭鳳》《雷雨》《日出》等劇目,還飾演了“白毛女”。1951年,趙慎之調(diào)到上譯廠,當時還叫做上海電影制片廠翻譯片組,開始從事一份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藝術(shù)工作—配音。趙慎之對配音一竅不通,毫無經(jīng)驗可言,卻從容淡定地配完了第一部影片《生活的光芒》。反倒是后來片子配得越多,戲份越重,越為緊張。但從事的時間長了,她也就漸漸對配音工作有了興趣,再后來,趙慎之已經(jīng)完全離不開這份工作了。
趙慎之一生塑造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角色,獻聲上百部譯制片?!锻l(xiāng)》里的阿崎婆、《蝙蝠》里的老女傭莉齊、《廣島之戀》里的埃瑪妞·麗娃、《華沙一條街》里的娜嘉、《神童》里的凱斯頓小姐等配音角色都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為觀眾朋友們熟悉的角色,還是日本電影《望鄉(xiāng)》中的阿崎婆,這也是趙慎之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妓女”的敏感身份,注定了這個角色的特殊性。在接這個角色的時候,趙慎之壓根沒考慮這么多。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上海,有很多像阿崎婆這樣的人。《望鄉(xiāng)》公映后,引起了社會各方強烈的反響。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妓女的戲,應(yīng)該被禁演。趙慎之與參與配音的朋友們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相反,她倒是特別同情阿崎婆,這個本性純良卻不幸淪為妓女的老太太。趙慎之用她充滿孤獨和辛酸的聲音描繪出阿崎婆的悲慘人生。她將阿崎婆這個角色琢磨透了,對其傾注了太多感情。對聲音的完美把控也讓我們對“阿崎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阿崎婆”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多次為老太太角色配音的經(jīng)歷,讓趙慎之收獲了“老太太專業(yè)戶”的稱號。盡管當時的趙慎之還很年輕,但“老太太”的稱謂更多的是一種認可與鼓勵。
剛剛退休那陣子,趙慎之感到異常失落,不知道該如何打發(fā)空虛的時間。工作時總期待著能有一兩天時間休息,可以在家睡睡覺。但真的徹底放松下來,離開自己鐘愛的事業(yè),反倒覺得很不習(xí)慣,總感覺沒著沒落的。于是,趙慎之又接了些零碎的工作,應(yīng)邀去廣州、成都等地做解說。想到還能跟老戰(zhàn)友們一起工作,能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消磨時間,趙慎之覺得很是舒坦。她樂此不疲地幫孩子們錄一些繪本讀物,聽說這些灌錄的有聲書在網(wǎng)上挺受歡迎的,趙慎之特別興奮,但又有些忐忑,怕自己的表達跟不上年輕人的節(jié)奏。所以她總是在錄音棚里,一個人慢慢磨,慢慢錄,兢兢業(yè)業(yè)的精神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很多人都不理解,趙慎之會選擇住在老年公寓里。起初入住的原因是因為她自己不愛做飯,三頓飯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但最大的原因還是孩子們都不在自己的身邊。談起自己的孩子,趙慎之備感欣慰。她的孩子們都很爭氣,讀了大學(xué),有著不錯的工作。孩子們不放心趙慎之一個人,便將她送到老年公寓,享受更好的照顧。
其實,住在老年公寓并不意味著孤獨與寂寞,趙慎之在公寓里便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的生活節(jié)奏十分規(guī)律,早上6點醒,醒來后就聽廣播。同時,她也是個十足的體育迷,會備著梨和花生米,興致勃勃地看起世界杯?;@球、乒乓球等比賽一個都不落下,甚至連斯諾克也不錯過。其實,她并不明白斯諾克的規(guī)則,但只要有中國選手,她便會默默地為其加油。當然,若是有關(guān)于配音的相關(guān)活動,定能見到趙慎之的身影。
就在趙慎之去世前的兩個月,她登上上海大劇院的舞臺,在一場名為“輝煌年代”的演出中與影迷們共同分享屬于譯制片的黃金時代。為了準備短短的節(jié)目,她堅持到大劇院排練,還非要跟影片對口型,一練就是一個鐘頭。其實“輝煌年代”的演出最先是在北京舉辦,當時因為一些小事令趙慎之血壓飆升。在演出前,醫(yī)生便建議她不要上臺,但她依然堅持兩次登臺向觀眾鞠躬致歉并道謝,她甚至將此次演出稱為是“送給觀眾的最后禮物”。如今趙老離去,惹人無限懷念。這是趙慎之的“輝煌年代”,也是她最后的完美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