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巴黎,是一座繁華而美麗的世界名城。然而,150多年前,巴黎曾經破敗不堪,算得上是“臟亂差城市”。19世紀中期,巴黎經歷了一場大改造,而巴黎的“脫胎換骨”,離不開當時的行政長官奧斯曼。
巴黎巨變從道路開始
19世紀初的巴黎,是一個人口稠密、烏煙瘴氣的中古城市。工業(yè)革命蔓延到巴黎,大量鄉(xiāng)村人口擁入城市,讓狹窄的街道徹底癱瘓。城市衛(wèi)生條件很差,路面積滿污泥、糞便和垃圾,臟東西等全部流進塞納河。有人形容,老巴黎就像是患了“腦水腫”,城市面貌狀如人間地獄。1851年拿破侖三世上臺后,下決心要將巴黎改造成為輝煌的歐洲帝都。
1853年,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被任命為巴黎地區(qū)的最高長官,負責改造巴黎。在此后的近20年,巴黎經歷了西方城市史上最為劇烈的城市變革。
奧斯曼對巴黎城區(qū)進行了全面的改造。首先是道路修建,這也是奧斯曼的大手筆,他擴建了里沃利大道、塞巴斯托波爾大道和圣米歇爾大道這幾條主要的道路,并使它們穿過市中心成為連通東西和南北的大動脈。為了配合道路的整修,奧斯曼大量拆遷,并要求沿街進行地產開發(fā),但對新的房屋立面(建筑物的外墻)有嚴格的要求:由統(tǒng)一的石灰?guī)r材料建筑,不能超過5層樓的高度,屋頂閣樓要有45度的坡度,這就開創(chuàng)了具有強烈的“奧斯曼特色”的巴黎公寓。
這種街景在19世紀后半葉的印象派畫作中比比皆是,成為巴黎城市的美感和現(xiàn)代性的集中體現(xiàn)。 奧斯曼的巴黎改造遵循了審美的原則,提倡“美化巴黎”。他頗具匠心地在道路兩旁種植樹木,創(chuàng)造了林蔭大道這種道路樣式,成為巴黎城市的著名特色,并迅速風靡了整個歐洲。奧斯曼還為道路配套了一系列裝飾和現(xiàn)代設施。在道路的節(jié)點處,修建了夏特萊廣場、共和廣場、星形廣場等,創(chuàng)建了新古典主義樣式的城市空間。在市政設施方面,奧斯曼為新建道路提供了大量細微之處的“裝修”,如路燈、長椅、噴泉式飲水器等,很多至今仍然立于巴黎街頭。
下水道成為“城市的良心”
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城市的良心”的巴黎下水道系統(tǒng)正是在奧斯曼時期奠定了基礎。巴黎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帶,經常會遭遇大規(guī)模強降雨導致的洪災。奧斯曼花了很大力氣建造了規(guī)模龐大的下水道系統(tǒng),下水管道總長由過去的142公里擴展至600公里,很多地方寬至數(shù)米,寬敞的空間非常有利排水。
這項利民工程并不起眼,也不在拿破侖三世美化帝都的計劃內,但是奧斯曼卻將其視為城市的關鍵性設施而著手進行建設,巴黎至今都受益于這個系統(tǒng)。 在解決地下排水問題的同時,奧斯曼還致力于解決地面供水問題。在舊有的6座水庫之外,奧斯曼又增添了6座大型的現(xiàn)代水庫,建造引水渠將改道水流運往巴黎,這些水被引入巴黎后就儲藏在水庫中,極大緩解了巴黎的用水問題。 奧斯曼認為,軟件設施是城市的“靈魂”,巴黎要實現(xiàn)全面現(xiàn)代化,軟件設施的改善必不可少。為此,他為巴黎建立了大批公共建筑,如公立學校、劇院、教堂、醫(yī)院等,使得巴黎成為一座宜居城市。
巴黎改造也是一場劇烈的變革,此舉遭受了很多批評, 但是也有學者對奧斯曼改造巴黎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順應了時代的需要,系統(tǒng)性地建設了巴黎,正是經過奧斯曼的改造,巴黎才成為今天的現(xiàn)代化都市。(摘自《環(huán)球時報》朱明/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