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則“忙”
一個做兒子的,從偏僻的小山村考到京城的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了京城,做了官,是一村人的驕傲。開頭幾年,這位兒子都要從京城趕回家過年。帶著大包小包,坐二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再坐二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客車,又坐三個小時的中巴,最后走上一段長長的山路,才能回到生養(yǎng)他的父母身邊。當然,回到家里的時候,這位做兒子的已是疲憊不堪。這么過了幾年,父母心疼兒子,就對兒子說,那么辛苦地回家一趟,太不容易了。以后不必年年回家,等有條件了就將父母接到京城。他們也沒什么過高的要求,只要兒子接他們到天安門逛一逛,然后瞻仰一下毛主席老人家的遺容,最后爬上長城看看下面的風景,回到老家就再也沒啥遺憾了。做兒子的忙不迭地回答,這很容易辦到,兒子完全有能力辦到。
一年年過去了,二老每次打電話給兒子,問候兒子的近況,兒子總說,太忙了。聽說兒子這么忙,做父母的再也說不出口讓兒子接去逛逛京城的事。又是一年年的過去了,終于,年高的父親闔然長逝。匆匆趕回家的兒子在父親遺體前放聲痛哭。朋友們勸他,老人壽終正寢,無病無痛地離開世界,也是一種幸福。兒子卻說,他傷心的是因為自己工作太忙,一直沒有完成父親生前讓兒子帶去逛逛京城的心愿。兒子的一位朋友毫不留情地批評他說,因為無心,所以“忙”著。
是啊,無心則“忙”,因為,“忙”由“心”與“亡”組成,而“亡”即“無”。很多時候,“忙”是一種借口,“無心”卻是根本。曾經的摯友好久沒聯(lián)系了,因為我們彼此“忙”著;遠在老家的父母好久沒去看望了,因為我們做子女的一直“忙”著;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也沒有好好地陪伴交心過了,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每天早出晚歸。而時間,最是等不得等不起的啊。友情在等待中疏淡了,父母在等待中蒼老了。而孩子,卻在等待中永遠遠離了童年?!霸洔婧ky為水”,等我們驀然回首,再去重拾友情和親情的時候,我們忽然發(fā)現,一切,在等待中偏離了我們的初衷。曾經的摯友,回不到了從前“兩肋插刀”好時光;而父母,老得你帶不動他們去一直想去的地方。孩子,也不愿再依偎在你的懷中跟你親昵撒嬌,因為他(她)長大了……
其實,只要我們真正有“心”,所有的借口便是一種謊言。還記得戀愛那陣么,對方隔得那么遠,我們會制造一切機會接近和投奔他(她)。戀人間沒有“忙”這個字,因為戀人的心是相通的。心心相印了,便會將“忙”字趕得老遠老遠。哪怕只有半小時一小時的相聚,我們也覺得每一分鐘的珍貴和甜蜜。而現在,即使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相處,我們也將這種相聚的時間視為了芥草。愛倦了,情便會淡。我們以“忙碌”掩蓋了“情淡”的事實,并且,給它以一種自以為更高明的詮釋:“都老夫老妻了……”我們不曾想過,一個人即使活到八十,還是愿意有愛情的光顧的。所有的人,都渴盼著“上帝最好的禮物”。
離開了誰地球照樣轉。而你,卻是父母的唯一,孩子的唯一,摯友的唯一。好好坐在父母身邊聽他們嘮叨吧,好好地與孩子一起成長,好好地送給朋友們熱情地問候,不要說自己很“忙”而拒絕。因為,錯過了,便永遠錯過了。
聆聽長者智慧的聲音
——讀《季羨林自選集》有感
我對讀書一向有著自己的取向和偏好。一般的,太年輕的人寫的書,我不看。因為缺少歷練,所以缺乏深度。學養(yǎng)不夠但經歷豐厚者,特別是中老年人的書,我會偶爾翻看,因為書里有歲月的影子。至于這影子是否飽滿好看引人浮想聯(lián)翩甚至啟人心智,那完全要看讀的人的功力如何。若是碰到既有學養(yǎng)又有經歷的智慧大家的書,我是無論如何也要掏錢買下的。就像手頭的這套《季羨林自選集》,本來是在杭城培訓讀書期間,晚飯后一個人要去逛商場買衣服扮靚的,但在無意中經過一家書店后,卻邁不動步了,最后與其它看中的書一起,幾大包被我扛回了賓館。回家后零打碎敲地擱放在書房里、床頭柜上,甚至出門的手提包里,隔幾天就看完一本。
季羨林的學養(yǎng)自不必說。1911年出生的他,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他學術研究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用“著作等身”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面對這樣的老人,只有仰望。面對他的著述,便要字斟句酌好好品味了。
在這十二卷本文集中,我首挑的是他的《一生的遠行》和《牛棚雜憶》兩本?,F在年輕的讀書人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毙凶呤澜缡呛芏嗳说膲粝耄情_闊眼界、豐富知識的有效途徑?!伴喨藷o數”則是增加生活歷練、提高閱世的現實手段了。當然,此“閱人無數”非彼“閱人無數”,無關風月?!兑簧倪h行》記載了季老的“行萬里路”,可以看到異國的風情風俗,他鄉(xiāng)的游歷體驗。《牛棚雜憶》則是特殊年代的坎坷經歷了,里面有特殊年代里人們的瘋狂和荒謬,有作者的悲憤和反思。
《一生的遠行》分“留德十年”、“別印度”、“日本人之心”、“尼泊爾隨筆”、“曼谷行”、“神州游記”六章,讀者看章目,便可知大概,我這里無需贅述。正像作者在該書“楔子”里所言的:“如此豐富復雜的經歷,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些經歷也是十分可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從中都可以吸取,對人對己都會有點好處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確有‘自私自利之嫌……”作者表示,“我這樣的經歷,過去知識分子經歷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歷,人情世態(tài)的體會,恐怕有很多值得別人借鑒的地方。今天年輕的知識分子,甚至許多中年知識分子,大都不能體會。有時候同他們談一點過去的情況,他們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聽‘天方夜譚……” 《一生的遠行》是作者生命的印記。endprint
接下來想說說《牛棚雜憶》。作者在書里說,“我原來為自己定下了一條守則:“寫的時候不要帶刺兒,也不要帶氣兒,只是實事求是地完全客觀地加以敘述。但是,我是一個有感情的活人,寫著寫著,不禁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了,氣兒也來了。我沒有辦法,就這樣吧。否則,我只能說謊了?!边@是一個老人的悲憤。多年前,我讀巴金的《隨想錄》,讀到《懷念蕭珊》這一篇,我是會流淚的。我至今仍不能忘記巴金老先生含淚的回憶:“今天回想當時的情景,她那張滿是淚痕的臉還在我的眼前。我多么愿意讓她的淚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臉上重現,即使減少我?guī)啄甑纳鼇頁Q取我們家庭生活中一個寧靜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每次戴上黑紗、插上紙花的同時,我也想起我自己最親愛的朋友,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一個成績不大的翻譯工作者,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淚和血?!卑徒鹄舷壬莻€激情型的作家,《隨想錄》是控訴,是情緒的流淌。而《牛棚雜憶》除了悲憤,我讀到的,更多的卻是“黑色幽默”了。且看《太平莊》一文中,寫自己被批斗時的心理:“我走了進去,先被領到一個墻外的木牌子下面,低頭彎腰,站在那里。這是第一個下馬威。我隨時準備著臉上,頭上,肩上,背上,腳上,被打上幾個耳光,挨上幾拳,被踢上幾腳。然而,這些都沒有發(fā)生。我覺得這十分反常,心里很不踏實,很不舒服。覺得這不一定是吉兆,其中暗藏著殺機。然而我又不能虔心請求,恩賜幾個耳光,那樣我才會覺得正常,覺得舒服……”“我只是不知道他們拖人的原則,生怕自己也被拖出去,心里嚇得直打哆嗦。我幸而只是猴子,沒有成雞?!痹凇秳诟牡某跫夒A段》一文中,他寫自己受到的非人折磨:有一次被押解著去拆席棚,由于不小心,腳踏到倒在地上的木板上殘留的釘子上,“一寸長的釘子直刺腳心,血流如注” 。但“牢頭禁子”非但不關心不同情,而且還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作者這樣寫:“我正準備著挨上幾個耳光,他卻出我意料大發(fā)慈悲,說了聲:‘滾蛋吧!我就乘機滾了蛋。”類似的冷幽默的風格在《牛棚雜憶》里比比皆是。在《病榻雜記》里,他說:“我知道,人世間大概還有一些關心我的朋友,他們有的會想到:‘季羨林哪里去了?現在這一本小冊子就可以告訴他們:季羨林還活著,不過是經過了一段頗長的疾病的煉獄?,F在正從煉獄里走出來,想重振雄風了?!边@是一位長者的智慧與幽默。含淚的笑和含笑的淚給人的力量更震撼,前者讓人深思,后者讓人動容?!斑@是我活了五十多年第一次受到的批斗。它確實能令人驚心動魄,畢生難忘。它把人的殘酷的本性暴露無遺。然而它卻在千鈞一發(fā)之際救了我一條命?!@樣殘酷的批斗原來也是可以忍受得住的呀!我心里想?!写艘欢罚院筮€有什么可怕的呢?還是活下去吧!我心里又想?!保ā肚рx一發(fā)》)在《牛棚雜憶》中,作者記敘了自己遭到的非人的折磨,以及對人性的審慎與反思。他寫自己由于患病,被命令到幾里外的“二百號”去找部隊的大夫:“我爬了兩個小時,才爬到二百號?!彼麑懽约旱那瑁骸拔彝现鴰纳眢w,跪在地上,用手栽秧,感到并不輕松。但是我仍然賣勁地干,一點不敢懈怠??墒俏翌^上猛然挨了一棒,抬頭看到一個一手抓長矛一手抓棒的押解人員,他厲聲高喊:‘季羨林,你想挨揍嗎?!我不想挨揍,只好低下頭,用出吃奶的力氣來干活,手指頭磨出了血?!睙o需煽情,無需夸張,白描式的寥寥幾筆,給我們展示了荒唐年代如何剝奪 “人”的尊嚴,人們被扭曲了的非人生活。而這樣的白描更有著張力,更有著拷問的洞穿力。
在寫這篇小文之前,剛好看到最新一期《瞭望東方周刊》上周質平寫的《馮友蘭數次“脫胎換骨”的背后》一文。馮友蘭固然是學術上的大師級人物,但他在“土改”、“文革”、“批林批孔”等歷次政治運動中的表現向為人所詬病。他的學術觀點和他對孔子的評價因隨歷次政治運動的風向而游走變遷,前后矛盾,并作了許多自殘、自踐、自辱式的所謂“檢討”和“自我批評”。海內外學者對馮友蘭在歷次運動中的表現大多感到錯愕、惋惜和不齒。但周質平此文意在為馮友蘭開脫和辯護。他的觀點是“以氣節(jié)論人是殘酷的”:“我們在論人時,往往過分強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壯烈,而忽略了在亂世中茍全性命所需要的忍耐、堅持與智慧。”“過分在氣節(jié)上求全生活在那個苦難時代的知識分子,都不免是為那個時代的極左政治在作開脫。在義正詞嚴地批評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無恥的時候,若對他們所經歷的客觀環(huán)境有所認識,那么,對像馮友蘭這樣在學術上有過幾度變遷的學者,就會多了一些‘同情的了解。” “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所謂氣節(jié),絕大部分也只能表現在對當道的態(tài)度上。過分從這一點上來寓褒貶,不知不覺中,是把學術當成了政治的附庸?!弊髡呶竦刂赋觯菤庖c學術獨立。他在文末表示:“今天我們論馮友蘭,與其把他的多變和善變歸咎到他的骨氣上,不如說那是一個不允許任何人有獨立人格的時代。我們希望這樣的時代能盡快地過去,學術的獨立和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不需要以身相殉,才能獲致——而是法律保護之下每個人起碼的人權。”但作者似乎忘了,知識分子群體對其他社會群體起著示范和引領作用,“學術獨立”要與思想和精神的獨立相融合?!蔼毩⒅?,自由之思想”乃是知識分子的追求和夢想。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即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為五斗米折腰,甚至“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知識分子的靈魂,永遠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撇開知識分子的靈魂與骨氣去大談知識分子的“學術”,那無異于緣木求魚,偏離甚至背離人格的“學術”最終是要打折扣的。如果一味強調“學術獨立”,那么我們中華民族的榮辱史可能就要重寫,很多被歷史和人民大眾所否定和審判的人物也會從墓里走出重發(fā)異彩。人性正因為有其弱點和丑陋,所以我們更覺得“餓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不易,節(jié)操的可貴。
一個人格高尚的學者,我們會信任他學術的純度與高度?!都玖w林自選集》總顧問、著名散文家梁衡為集子所作的“跋”中有這樣一段敘述及評論,讀來令人深思:“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園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憂國事。常憶季荷池畔紅磚小樓,拜訪時,品評人事,說到動人處,竟眼含熱淚。我曾問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問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懷。問其因,只為他們有骨氣。”梁衡說,季先生身陷牛棚,寧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憂天下,令人尊敬。endprint
《季羨林自選集》中,除了我上面提到的《一生的遠行》、《牛棚雜憶》兩冊外,還有《紅》、《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賦得永久的悔》、《悼·念·憶——另一種回憶錄》、《讀書·治學·寫作》、《談國學》、《談人生》、《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風雨雨一百年》等十冊,讀者大可從中領略到一位智慧長者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來。
以愛情的名義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宋人秦觀在《鵲橋仙》中的詞句,也是關于“七夕”的最著名的一闋詞。特別是最后兩句,幾成絕響。
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除了辭彩豐贍外,后世還許給了他一個“蘇小妹”,并且,他與“蘇小妹”的愛情故事還幾乎蓋過了他的詩名。其實,“蘇小妹”在歷史上是個杜撰的女性,蘇軾根本沒有這個才情卓越、詞采風流的妹妹?!靶煳拿馈辈攀乔赜^的正妻,這是秦觀自己在文章里說的。他的岳父是高郵一位姓徐的富商,有三個女兒,分別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秦觀說:“徐君女三人,嘗嘆曰:子當讀書,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碑斎?,知道秦觀與“蘇小妹”的故事純屬后世杜撰,是老百姓的美好想象,這未免令人喪氣。而更令人喪氣的是,秦觀流傳下來的許多唯美凄婉的愛情詩中,其中女主角,并非他的正妻太太,而多為青樓歌女。學富五車的錢鐘書先生曾經在《宋詩選注》的序里說秦觀的詩是“公然走私的愛情”。
秦觀有一首著名的《滿庭芳·山抹微云》,后來被選進《宋詞三百首》里:“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樽。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秦觀自比曾經身處揚州的杜牧,寫與歌妓分別時的難分難舍,凄絕哀婉,讀來多少讓人動容。詞成后,廣為時人所傳誦,蘇軾也不得不佩服秦觀的才氣,戲稱他為“山抹微云君”。秦觀的情事,他自己是公然寫進詞里的,并不避諱。他有一首著名的《水龍吟》:“小樓連遠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 玉佩丁東別后,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ㄏ轮亻T,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边@是送給營妓樓婉樓東玉的,且巧妙地將“樓東玉”的名字嵌了進去。還有更絕的。他曾寫過一闋著名的《南歌子》:“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這是寫給情人陶心兒的,“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即為“心”的啞謎。詩人一旦多情起來,就將十八般武藝全部使上,才情平平者,大概也只能望其風流項背了。
秦觀詞名頗盛,有人甚至這樣評價:“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焙笫乐颂貏e是老百姓更因為愛才,出于“為尊者諱” 、“為賢者諱”的需要,將秦少游塑造成一個風流倜儻的純情公子,并且將“蘇軾”的才女妹妹嫁他為妻,還通過電影戲劇等文學方式來演繹他們的愛情故事,這實在是對這位風流詩人的另一種諷刺了。秦觀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觀感。
所有以“愛情”的名義說的話、做的事,其實離“愛情”的本質很遠很遠。我們有理由相信,那句著名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是一種無情的借口與拒絕。
寬宥和感謝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臺》的“開壇元勛”——閻崇年老師來安吉觀看體育賽事,承蒙分管文體的任縣長照顧,我有幸叨陪末座。閻老對人生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歸納為“四合”哲學。他認為“止于至善”是《大學》指明的人性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達到“至善”的大境界?!爸褂谥辽啤?,就是要科學地調理天、地、人、己的四維關系,達到“四合”,也就是要達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達到四合是個過程,不斷趨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其中的“人合”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矛盾、沖突。閻老認為,做事、做人,為官、為政,“人合”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做大事業(yè)者,必有大“人合”。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寬的胸懷。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業(yè)。所謂“人合”,碰到的難題是:如何對待小人和敵人。遇到友人和貴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敵人,要感謝。
席間,說起閻老的“人合”時,我這樣請教:“遇到友人和貴人,要恭敬”,這一般人不難做到。因為我們中國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感恩”的理念。“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知恩不報非君子”等成語俗諺,無不體現“感恩”文化的滲透。而“仁義禮智信”的核心也是“感恩”。因此,對待與自己相友善和提攜幫助過的人,大部分都能做到衷心的“恭敬”。但是遇到“小人和敵人”,要做到“感謝”恐怕是很難的。若能做到,那是“圣人”了!
閻老微微一笑:“不能算是‘圣人,那是‘賢人吧!”
閻老真是智慧。一字之差,觀點立現?!笆ト恕迸c我們的距離,猶如天地。普通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是不能達到的。況且高處不勝寒,“圣人”是寂寞的,只有廣寒氣而無人間味。而“賢人”,有才有德的人,我們只要努力提高自己,自我反省,孜孜修煉,還是能進入“賢人”的境界的?!百t人”,充滿了溫暖的甚至熱辣辣的煙火氣。如果說“圣人”是遙遙的理想,那么“賢人”,如同一個經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
我們處在一個沒有槍林彈雨的和平年代,因此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在生活中出現 “你死我活”般的“敵人”幾乎為零,但遇到“小人”總是有過的。其實“小人”也非大奸大壞,只是耍些小計倆,玩些小陰謀,雖不至于奪人性命,但總能讓你產生不順暢不舒服的感覺。面對這樣一類人,我們還要“感謝”他?“一個都不能原諒”還差不多!endprint
閻老向我講述了南非民族斗士曼德拉的故事。
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tǒng)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看押他的看守就有三人。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tǒng)以后,他在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的舉動震驚了世界??偨y(tǒng)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他的來賓。在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后,他說令他最高興的是當初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曼德拉后來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曼德拉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p>
不寬宥“小人和敵人”,你就仍處在自設的監(jiān)獄中;感謝“小人和敵人”,因為他們使你日趨豐富和強大。
北大教授周一良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通曉數種外語,學貫中西。但在“文革”時,頗吃了些苦頭。其中一位“紅衛(wèi)兵”,“其態(tài)度之兇惡、手段之粗暴”,特別令周先生“至今難忘”。但對這位令他“至今難忘”的紅衛(wèi)兵學生,周先生在文章《還想說的話》里這樣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應該是每個人具備的美德?!薄?‘文革這場災難開始以后,幾乎人人受害,我信了‘神……年輕的孩子們也同樣信‘神……我與紅衛(wèi)兵的情況只是上當受騙的程度不同,又有什么理由堅持不肯諒解呢?”
“寬宥”是感謝的基礎,多大的胸懷成就多大的人。斤斤計較、心存芥蒂,只能證明:我還不夠高,走得還不夠遠……
作者簡介:朱敏,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1973年8月生,原籍浙江象山,2009年11月遷居安吉。當過教師、記者,愛讀、愛寫、愛思考。16歲開始發(fā)表文字,在《中國詩歌在線》、《浙江作家》、《參花》、《烏蘇里江》、《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浙江日報》、《聯(lián)誼報》等各級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近千篇。出版有散文集《行走的風景》、《人間有味是清歡》、《蛋糕上的櫻桃》(將于2013年12月份出版)。視寫作為心靈的通道。寫著,快樂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