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戴季陶與泰戈爾:佛法與佛情

        2015-01-04 19:21:26孫宜學
        書屋 2014年12期
        關鍵詞:戴季陶云山泰戈爾

        孫宜學

        因佛結緣

        戴季陶是民國元老,位尊權重,卻虔信佛教。1931年夏,他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寺發(fā)下弘誓,愿世為法侶;1933年,九世班禪因其虔敬,于南京舉行皈依禮,正式收戴季陶為弟子,并授法號。集佛教徒和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等職務于一身的戴季陶遂日先焚香誦經抄經,后處理公文公務,與僧侶之別,僅在一襲袈裟,因此成為政壇的“異類”,且爭議頻頻,如劉半農就譏其為“南無戴傳賢菩薩”,稱其主政的考試院為“考試廟”。但實際上,戴季陶也汲取了佛教中的護教護國、救人救世精神,并與世界時勢和亞洲及中、印兩國歷史命運結合,積極恢復和推動中、印兩國的佛教復興和文化交流。在致九世班禪的信中,戴季陶坦陳心跡:

        傳賢確信應負此救國救世之大責任者,為吾佛教徒,而有此能力者,亦為我佛教徒也?!揖冉叹葒?,其事為一非有二,真能救國,正教必昌;真能救教,國運必盛。

        戴季陶顯然將佛法振興與國家振興視為一體,視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了。他認為,中國文化的凝聚力,自唐以來,與佛教的同化力大有關系,因此,從文化和政治角度,他都相信佛教的力量,從而也一直非常關注中、印文化的交流。

        作為民國政府要人,戴季陶推動中、印文化交流,也是建立在亞洲各民族團結合作,以自強御辱的大背景上的。實際上,中、印合作只是他主張的亞洲合作的一部分,他也一直致力于亞洲各民族的合作。為此他還推動成立了新亞細亞學會,并確定該學會的使命是:

        我們中國在世界上是文化最古的國家,亞洲在世界上是文化最古的地方,可是到現(xiàn)在,亞洲變成很衰弱的地方,中國在亞洲中更是一個衰弱的國家。我們看到這種情形,如果要求得世界文明和造成世界和平,一定要讓世界上文化最古的亞洲,尤其是中國的文化發(fā)展起來,然后可以達到世界和平的目的,然后可以達到人類文化發(fā)展的目的。

        ……

        我們有這種一個目的,我們這個會成立以后,希望在國內把各民族融合起來,造成一個堅固的團體,以這個團體來造成新的好的文化。有了這種力量,再聯(lián)合亞洲各民族造成全亞洲民族的文明,以這個基礎來達到我們世界和平的目的。

        戴季陶與泰戈爾結緣,首先是因為他對佛教的虔敬和對泰戈爾世界和平理想的崇敬。戴季陶視泰戈爾為佛教圣人,為印度文化的象征和東方文明的驕傲,并贊揚泰戈爾“是一個維摩詰長者,他的智慧高廣與辯才無礙,實與維摩詰長者相合”。的確,泰戈爾1924年訪華期間,他與佛教的關系就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關注,包括戴季陶。雖然在泰戈爾的時代,印度佛教的形式與組織已經不完整,但佛教的精神,卻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內在組成成分,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體現(xiàn)在泰戈爾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之中。泰戈爾深得佛教精神浸潤,而且也創(chuàng)作了很多宣揚佛教精神的詩,且參加各種宣揚佛教的活動,并自稱是佛教的崇信者。戴季陶之孜孜推動泰戈爾倡導的種種中印文化交流事業(yè),佛教因緣為動因之一。

        中印學會

        戴季陶據(jù)說是中國翻譯泰戈爾作品的第一人。早在辛亥革命前,戴季陶就曾翻譯過泰戈爾的作品,刊在《天鐸報》上,此為兩人緣始。到三十年代,因緣際會,為共同推動組建中、印學會,戴季陶與泰戈爾結識,并成為連接中、印文化交流之橋的兩個橋頭堡,譜寫了一闕帶有濃重政治氣息的文化佳話。

        在兩人之間鋪設橋梁的是譚云山。1931年6月,周游西藏、印度之后,譚云山就與戴季陶、太虛法師等商議創(chuàng)辦東方學院,作為溝通漢佛文化的機構。同年9月,受泰戈爾所托,為組建中、印學會,譚云山從印度回國商議成立研究機構和中、印兩國交換學者之事,也得到了戴季陶的大力支持。戴季陶熱情接待了譚云山,并詳細了解了泰戈爾擬創(chuàng)辦中印學會的初衷,對泰戈爾推動中印文化交流的愿望深表贊賞。

        1933年6月,戴季陶發(fā)表“贈譚云山序”,高度評價了譚云山推動中印學會之事:

        中、印文化之溝通,其源甚遠;即佛教文明之輸入,亦已及二千年。然自宋元以后,在印度則佛教文明,幾于掃地以盡;在中國則梵學絕響,于是中國雖號為佛教之國,然與佛教起源之印度,殆至離緣矣。夫一切教化,莫不歸宗于道德,而所以傳久致遠之具,則曰聲,曰象。聲象之教,中國久失其義,賴佛教文明輸入,而后再興。及佛教文明衰退,又再失其傳,今日中國之所謂名教者,既無聲以傳其神,亦無象以表其德。一切文教,都成化石;一切信仰,都成迷妄。嗚呼,豈不哀哉!是以中、印兩民族將及八萬萬,而文明所披者,亦及其半;欲創(chuàng)造現(xiàn)世之一統(tǒng)文明,其責任舍此兩族,其奚屬哉?譚云山先生,講學于印度者,數(shù)易寒暑???、印文化之衰落疏離,思有以振興而聯(lián)合之,于是發(fā)起中印學會。其愿力之偉大,殆超奘凈諸法師而又過之。想聞風興起者,必無量際也。敬以至誠虔祝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加披而成就之。使此無量眾生,以是因緣,悉得無量?;?,而娑婆世界,都成莊嚴凈土。固不僅望此會之發(fā)展而已也。

        戴季陶還表示一定盡力推動此事,而且允諾在經費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對譚云山來說,經費支持是雪中送炭,因為之前答應提供建設經費的新加坡華僑胡文虎的許諾已落空。

        1933年9月,在給泰戈爾的信中,譚云山談到了戴季陶“及時雨”般的支持:

        許多知名人士和云山正發(fā)起“中印學會”,目的在于把我們兩國的文化聯(lián)合起來并恢復親切、古老的歷史情誼。已經有適當組織并在中國得到廣泛同情的中印學會不久將正式成立。特此懇請您和圣地尼克坦的教授們從印度給予寶貴支持并且加入。以中印學會為基礎,經過我們共同努力,定能實現(xiàn)您通過發(fā)揚東方文明來構造宇宙和平的偉大理想。

        很遺憾,由于他自己面臨困境,胡文虎沒有實現(xiàn)他在圣地尼克坦建立中國學院的承諾。當云山最近會見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和考試院院長戴季陶時,他們答應了實現(xiàn)胡文虎所作的承諾?!飨壬€愿意援款在王舍城建立一所佛廟。請賜告經費的極限以及能否由戴先生自籌款項請圣地尼克坦代為興建等。

        戴先生是中國圣賢、佛學專家及國家領袖之一,對您的精神無比贊賞,對您的事業(yè)無比欽佩,有三本著作托云山寄贈給您,書上還有他的珍貴墨跡……endprint

        泰戈爾從此認識了戴季陶這個還未謀面的中國朋友,共同的愿望將兩人的熱情匯聚在了一起。

        戴季陶深為即將開展的一系列中、印文化交流的前景所鼓舞。1933年秋,戴季陶為南京的中山學校書寫“中印兩民族之關系”條幅,鼓勵學生們致力于“中印兩民族之和親”這一偉大事業(yè):“印度與中國兩民族文化關系之密切實非言語所能盡。二千年來中國之一切文學美術政治教育,莫不受印度文明之感化,翻譯之書逾萬卷。凡今日求之印度所不能得之典籍,尚可于中國之經藏中求之。中國人因此而得享和平之幸福者無量矣。過去之歷史如此,今后吾人所宜學之于印度所可報之于印度者尚復不少,而世界之真正永久和平其有待于兩民族文化上之努力者更多?!?/p>

        1934年春,譚云山回印度前,致信戴季陶告別,并說明回印度后將盡快開展在中國期間與戴季陶等商談的中印交流計劃。1934年3月11日,戴季陶在回信中對即將以國際大學為中心開展的中、印文化交流又談了一些設想:

        云山先生道鑒:

        讀尊簡,并拜厚贈,此與舍利玉佛,并為賢終身供養(yǎng)之寶。他日當為建塔,與天下人同作累劫之供奉,期行永世不舍眾生之愿耳。先生之功業(yè),但從艱苦、恒久、沉默中努力前進,必有光耀大地之期,且其期必不在遠。國內賢但有可以為力者,必與諸同志至誠進行,不負先生之愿。在學問事業(yè)兩面,今后佛教史之研究,為第一大事業(yè)。即中國佛教之復活,與中印兩國民族宗教、文學、哲學、藝術上之結合,亦必須就此中下手。國際大學中,將來對于此科,宜有深遠廣博之努力。中國關于教史之書,其敘述印度事情者亦頗不少,如《佛國記》、《西域記》、《寄歸傳》、《三藏法師傳》、《釋迦譜》、《釋迦氏譜》、《釋迦方志》等,均可全部譯傳彼邦。僧傳中,關于來中土弘法諸師,及中土之西行游學諸師之記載,并可選譯,成為專書,以資考證(其教史諸大著,亦獎勵專門研究之人。地理史事,并須一一博采諸國著書,詳考現(xiàn)在情況,作注疏考證之工作。只要此科一有進步,自然引起兩國諸種人士之興趣,而百般事業(yè)皆自然興起,比之空事宣傳,功能殊不可并論。且此事有百利而無一害,且為學術上所不可少之功夫,千留意之。又印度諸名勝古跡中與中國佛教關系特深之處,均宜有中國人布施之跡,表揚之事,或為佛堂塔院,或為碑志,可量力因地為之。前所談四大處、八大處外,如古佛道場、因緣勝跡,均宜立一中國文字之碑志,上刻中文教史上重要之記載,及當?shù)噩F(xiàn)有彼方碑志等之釋文。此猶之歷史上之志功碑、紀勝碑,功德不小。而對于國人之游彼者,自然人得莫大幫助。千年萬古,永為兩民族文化之連鎖。惟文字上須十分注意,除教史之記載外,不可更有記載,以免召文字之冤業(yè)也)。將來若須國內之幫助時,賢夫婦均當勉盡微力也。此后必早晚在佛前為先生祝平安,為兩民族祝吉祥,請安心前途。中國之青年,覺醒之期必在不遠,為后繼者必不少也。肅頌安到彼岸,并祈于彼土眾善信前,代達微忱耳。

        譚云山到國際大學后將戴季陶托送的書轉交給泰戈爾,并談了他在中國得到的熱情支持。泰戈爾了解到中國人,尤其是戴季陶對成立中印學會的真誠支持后,1934年4月18日,他特“致函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及各學術團體”,希望在中國盡快成立中印學會。他在信中感謝戴季陶贈送的書和對自己的問候,表示從中看到了戴季陶及中國友人恢復與發(fā)展中印友誼的誠意。他動情地說:“空間與淡漠之阻障,已將吾人分離數(shù)百年”,他希望中、印兩國再度攜手,“互相了解,互相增益”。他回顧了中、印兩國悠久的友誼,“昔者印度與中國本極親密,曾攜手同心,以共同信行仁愛與犧牲之精神”。如今世界為欲望所控制,各國互相征伐,東方文化固有的仁愛精神,應是拯救此種世界的良藥。因此,東方各民族應攜手,“重振固有精神”,以友愛和平之力,破解仇恨與侵伐之力,因此,中國諸同人“發(fā)起中印學會,以圖恢復中、印文化之溝通,與人民之聯(lián)合,此實為吾畢生所致力之事業(yè)。今得諸位以為溝通奮斗之同志,使余至為慶幸”。他還提出以國際大學作為中印學會的活動中心,以期“此偉大學會保持兩國文化之永遠交流”。

        泰戈爾與戴季陶共同推動成立中印學會一事,引起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期待,并被視為東方民族聯(lián)合對抗西方文化的具體舉措。如媒體稱泰戈爾因“極端菲薄歐西文化而推重東方精神文明”,所以欲借組織中印學會,“光大東方文化,征服歐美的科學文化”,并特致電戴季陶,“請求贊同”,并為此“言將來華”。

        在中、印各界的共同推動下,1934年4月23日,印度中印學會在國際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泰戈爾親自擔任會長,尼赫魯任名譽會長。在典禮上,泰戈爾特意宣讀了一封致中國友人的信,感謝中國各界對中印學會的鼎力支持。

        1935年5月3日上午10點,中國中印學會發(fā)起人在南京舉行大會。出席者有蔡元培、戴季陶等二十四人。會上,戴季陶和譚云山報告了中國中印學會的發(fā)起緣由、籌備經過。隨后會議討論通過了學會章程,議定“中、印兩國人士贊成該會宗旨,曾受高深教育,對于中、印學術文化有相當研究,并熱心者,皆得加入為會員”。會上,戴季陶先被推舉為五名監(jiān)事之一,并在隨后舉行的第一次理事會和監(jiān)事會聯(lián)席會議上被推舉為監(jiān)事會主席。

        顯然,中、印兩國的中印學會的成立都有賴于政治力量的支持,但戴季陶作為監(jiān)事會主席,卻一直堅持學會致力于中、印文化溝通,不涉政治。1935年2月,譚云山回國具體籌備中、印學會成立之事時,就學會宗旨與戴季陶多次協(xié)商,兩人都一致同意中印學會以推動中、印學術交流為主旨,避免政治的干擾,也不干預政治。為統(tǒng)一認識,戴季陶曾致信學會理事陳大齊、許崇灝說:“云山先生此次由印歸國,關于中、印學會事,已近完成,泰戈爾先生負責在印組織,甘地先生雖不加入,然表示極好。其實目前中、印文化之聯(lián)絡,只能限于文化,尤以偏于宗教為宜。若稍涉及政治,結果必不好。吾人為此運動,在重于中、印文化之聯(lián)絡,而使萬人受福,不欲借萬人之名與力,卷起風潮,轉使萬人受苦。”為此,他計劃“在印度各大學中設中國國學及中國佛教講座,在中國各大學中設印度佛教及印度文明史講座為目的,至前年計劃,布施以完全之中國圖書館與國際大學,已完全籌劃確實。他還建議中國的中印學會不要急于作宣傳,而應踏踏實實開展實際工作。endprint

        中國學院

        中、印兩國中印學會先后成立后,泰戈爾對之的首要愿望,是在國際大學內創(chuàng)設中國學院,并求助于中國各界。戴季陶予以了具體支持與推動。

        成立中國學院也是國際大學的需要。泰戈爾1920—1921年在歐洲訪問期間,目睹歐洲“一戰(zhàn)”之后的凋敝、蒼涼,痛感世界和平的急迫性,萌生了建立一所以促進世界和平為目的的大學的想法。1921年,泰戈爾捐出自己的諾貝爾獎金,在圣地尼克坦學校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國際大學。這所大學針對英國統(tǒng)治者的奴化教育,倡導根據(jù)印度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印度自己的愛國人才。學校招生,不限宗教和種姓,不限民族和貧富,不限男女,都可以入學。這種教育方式在印度引起了軒然大波,不但英國政府壓制,不少印度人也反對。但泰戈爾堅信自己的辦學宗旨,不少國際著名人士也予以支持。大學最終取得了成功,成為印度一百多年來唯一一所印度人自己創(chuàng)辦、為印度自己培養(yǎng)人才的學校,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大的聲譽,各國學生和教授紛紛放棄原先優(yōu)厚的待遇,來到國際大學,與詩人一起為世界和平這個全人類最偉大的目標辛勤工作著。

        國際大學原先只招收印度學生,后來,許多國際著名人士紛紛給泰戈爾寫信,說國際大學所顯示出來的精神不但有助于印度人民的團結和融洽,即使對當時正處于爭霸掠奪的世界也是一個偉大的啟示。這種熱情的鼓勵,加上泰戈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周游世界所看到的滿目瘡痍的狀況以及所到之處各國人民對他的熱烈歡迎,都使他深受觸動。在一次又一次的演講中,他一再宣揚要溝通各國文化,各國人民要互相了解和支持,從而消除戰(zhàn)亂,達到世界和平的最終目的。他愿意以自己狹小的園地栽培參天的大樹。就是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他決心把圣地尼克坦學校擴展成一所世界性的、可以使各國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的大學,使國際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學。

        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曾多次與中國友人談到國際大學,并表示國際大學歡迎中國學子和學者去學習、交流。而成立中國學院,則是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基礎。但沒有中國人的幫助和合作,這個基礎則絕對不能完成。實際上,泰戈爾一直在為創(chuàng)辦中國學院爭取各方面的支持,他希望在中國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盡快成立中國學院。

        泰戈爾促進中、印文化交流的誠心感動了中國,中國政府和文化界紛紛響應,以各種形式推動中國學院的成立。為了實現(xiàn)泰戈爾為中、印文化交流所設計的這個藍圖,中國社會各界、各文化團體以各種方式積極投身進來,呼吁支持建立中國學院,“不論書籍、人才、經費,皆無不可”。泰戈爾還親筆函至中國各文化團體和知名學者,希望得到中國的支持:“望貴國國學前輩加以提倡,與以維護,使貴國文學經術得以流傳敝土?!薄叭缬懈┵n贊助者,乞函示鄙人。或予以年捐,或贈以書籍,皆學院急需之品。”他還特意致函戴季陶等,“商陳此事”。1934年4月18日,他在給戴季陶的信中,甚至專門列了一個詳細的預算計劃:“一個扎實的開端就是興建一座大廈,叫做‘中國大廈,專供貴國的學生和學者住宿,以便我們合作致力于文化復興。需要的費用,包括大廈的維持費,大約為三萬盧比。”其他還包括中印學會的運作,學生的獎學金,聘請教授的費用和建設中國圖書館的費用。對此,戴季陶深表贊同。

        中國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圖書館。為此,國際大學專門辟出“地皮數(shù)畝,建筑圖書館”。1934年10月,為籌借建設國際大學中國圖書館所需藏書,譚云山回國向中國各學術教育機構及相關政府機構求助,并獲得了當時“幾乎所有重要人物的同情與熱心”,其中最主要的推動者仍是戴季陶。他和蔡元培等以中印學會的名義贈予國際大學“中國經史子集及佛經等圖書共十數(shù)萬卷”。1936年6月,這批圖書由譚云山隨行帶往印度。隨后,中印學會等還捐贈了第二批圖書。泰戈爾也多次在信中或請譚云山代為邀請戴季陶訪問國際大學,戴季陶也一直期待成行,親眼看看自己傾注了熱情與心血的國際大學。無奈身居要職的他身不由己,多次抱憾。1936年冬,他從歐洲返國時,曾計劃順訪印度,拜訪泰戈爾,并參觀國際大學,只因“國事縈身,急于返里”,未能如愿,他深覺遺憾。

        中國學院經中、印兩國共同努力,終于完成籌備工作,定于1937年4月14日舉行開幕典禮。譚云山將此喜訊轉告國內,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并多言及戴季陶之功。

        泰戈爾深感戴季陶為中國學院成立所付心血。在開幕典禮前,再親書戴季陶,請他擔任學院的護持人(共七人);譚云山亦來信邀請。1937年4月8日,戴季陶復信泰戈爾,欣然應允。他在信中說:“知尊者雅意經營復興中、印兩國久滯交通之文化委世界眾生種菩提新苗之中國學院已經落成,定于四月十四日揭幕。多年夙愿,今始獲遂。雖艱苦之工作尚有俟于將來,而歡喜之心情實已充乎現(xiàn)在。此間同志莫不同心同口贊美嗟嘆,視此為空前之盛事,亦莫不同心同口感激稱譽,認此為漢唐而后千余年間兩國無量數(shù)舍身命財而為法為眾生所種善因孕育成長之勝果。惟愿從此以后如是之善因善果,互相滋潤放大光明,揚先圣先賢之碩德,作百世千秋之隆基,則后代之歡喜贊嘆者益將百千萬億倍于今日矣。辱承雅意,推傳賢為尊者所主持之最高學府護法之一人,既感殊榮,益贈愧悚。今后但為智力之所及,必當更竭盡誠意以報高賢。天竺文明之在中國翻譯講論思惟行修。北宋而還,幾于絕響。如何使之繼續(xù)發(fā)展,則尤有望于尊者與諸上善之提攜誘掖也。所贈中文書籍之第二集,購置整理已粗就緒,不日便將付郵寄上矣。仰企西天,無任懷想?!彼詈笞V袊鴮W院“基礎堅固,光明無量”。

        4月14日的開幕式上,泰戈爾收到蔡元培、戴季陶以中印學會的名義發(fā)來的賀電:

        加爾各答中國總領事館轉國際大學太戈爾先生臺鑒:

        中國學院成立,曷勝欣慰!愿共同努力,發(fā)揚東方之學術與文化,以進人類于和平幸福之城,而謀大同世界之實現(xiàn)。愿以至誠,祈中印文化合作偉大之成就,并祝先生暨諸同志之健康。

        在開幕式上,泰戈爾發(fā)表了著名的演講:“中國與印度”。他說:“中國學院在今天開幕了。中印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友誼與日俱增。學院將成為這種了解的一個核心和象征。中國和印度接壤數(shù)千里,通道不計其數(shù)。這些通道不是戰(zhàn)騎和機槍開發(fā)出來的,而是和平的使者往來不絕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兩國人民現(xiàn)在要把這些通道開闊平整起來,使之暢通無阻,以便更密切地交往。而這開闊平整的任務,我們已經開始,有賴我們和我們的后人繼續(xù)努力,以期迅速完成?!眅ndprint

        這開闊平整之工的第一鏟土,無疑有戴季陶之功。的確,中印學會和中國學院的創(chuàng)立,戴季陶都是堅定而關鍵的支持者,他基于中印文化合作與交流的大業(yè),以其對佛教的虔敬之誠,以其在中國政界和文化界的地位和影響,甚至其權力,為泰戈爾的這一“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了具體而穩(wěn)固的支撐。因此,說他是中印學會和中國學院的奠基石之一,應不為過。

        戰(zhàn)火情誼

        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泰戈爾與戴季陶同仇敵愾,互相支持。尤其是隨著泰戈爾對中國的聲援與支持不斷加深,兩人的友誼也日益加深。

        1937年秋,泰戈爾染重病臥床。9月18日,蔡元培、戴季陶等人聯(lián)名,以中國中印學會的名義發(fā)來慰問電:“譚云山先生鑒:本日報載太戈爾先生抱病重,不勝遙念。請即代元培、傳賢暨中國中印學會同人等懇切致問,并敬祝早復健康。”

        當從譚云山之口得知中國此時正被日寇暴虐,已“在生死存亡奮斗之際”,中國友人卻仍掛念著他的病情,泰戈爾非常感動。9月21日,泰戈爾回信,并明確表示:“貴國人民此次對于所加于貴偉大和平國土之非法無理之侵略,作英雄勇武之抵抗,余已不勝欽敬。并叨禱閣下等之凱旋,得以護持。”他還在信中強烈譴責日本軍國主義者誘導日本人民背離東方文化的至善理想,并深表痛心。他表示,自己雖曾深愛日本民族,但現(xiàn)在迫于殘酷的現(xiàn)實,不得不“祈望彼等之失敗,使彼等或可覺悟其非,實益加感覺有無限之傷痛”。這封電報發(fā)出以后,迅速在印度各報刊轉載,并由路透社向世界各地廣播?!吨醒肴請蟆返葒鴥让襟w也予以轉發(fā),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抗爭精神。就這樣,泰戈爾開始以各種方式對日本軍國主義予以譴責,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浴血抗戰(zhàn),他則以各種方式聲援和支持,并帶動印度政府和人民以各種方式幫助中國,使印度成為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堅定同盟。在整個世界都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中、印兩國成為了“支撐世界的兩根擎天大柱,照耀世界的日月,濟度世界眾生的大船”。

        值此,戴季陶鼎力支持成立中印學會、中國學院的意義,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作為信佛的政府要人,戴季陶推動中印學會和中國學院的建設,一開始并非得到普遍的贊同。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泰戈爾及印度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堅定支持者,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崇尚佛法與弘揚正義并不矛盾,理解了戴季陶多年苦心維持中、印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戴季陶也因此成為密切中、印關系的關鍵人物,為世人矚目。

        1940年9月,因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影響到英國在印度的統(tǒng)治地位,英國照會蔣介石,希望中國能派人到印度,利用中、印友好的形勢,對印度施加影響。中國國民政府為此組成訪印代表團,而戴季陶則是代表團團長的不二人選。

        1940年11月18日,戴季陶率團抵達新德里,受到熱烈歡迎。在加爾各答,他專程去拜訪了泰戈爾。兩人神交已久,一見如故,坦陳長談。

        12月10日,戴季陶專程參觀了國際大學。泰戈爾安排在國際大學為中國代表團舉行盛大歡迎會。他雖因病不能出席歡迎會,但仍親筆寫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感謝戴季陶和中國政府、社會各界為推動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對浴血奮戰(zhàn)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表示敬佩:“先生與先生率領的友誼訪印團,光臨國際大學,鄙人極表歡迎。先生之光臨鄙校,實為中印兩國悠久文化,重新發(fā)生密切關系劃另一新階段。我相信此兩古老文化重生關系,乃當代重大事件之一?!F(xiàn)下,我愈深切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光榮勝利地度過當前的困難,中國將以精神戰(zhàn)勝侵略的事跡,昭示于現(xiàn)代。”應國際大學師生之邀,戴季陶則作了題為“中、印兩國文化興衰離合因緣頌”的演講。他詳細分析了中、印兩國文化的興衰離合的因緣,贊揚泰戈爾訪華恢復了中斷千年的中、印友誼,呼吁中印兩國人民共同發(fā)心,“中、印再造,世界生輝”。

        在國際大學,戴季陶有感于印度人民的熱情和厚誼,還特別發(fā)表了“告別印度人士書”,表達了對印度支持中國抗戰(zhàn)的感謝。他說:

        十余年前,泰戈爾先生之來訪中國,不獨于中、印兩國之友誼有莫大之關系,亦實大有助于中國文化復興之運動。自是而后,中國人民益知自寶其固有之文明,為復興民族之要義。戰(zhàn)事發(fā)生,印度國民予中國國民以精神上莫大之同情,尤足使吾國人感奮,中絕數(shù)百年之國民友誼至是復活。余可斷言,此一偉大事實,即兩國文運重光,河山再造之表征,亦即世界人類曙光之肇始。八萬萬文明民族最大忍耐,而造成最大精進,其足為世界人類無上之至寶,由此而造成永久之世界和平人類互助中心,使世界咸知侵略與掠取為無益而有害之愚事,重返于真正之道,殆無疑也。

        戴季陶訪印并與泰戈爾交流,成為中、印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不但深化了中、印兩國的友誼,也加深了他和泰戈爾的友誼。兩人都表示將繼續(xù)攜手,以中、印學會和中國學院為樞紐,全面推動中、印文化交流,進而實現(xiàn)世界大同。

        魂留中國

        然而,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卻因病逝世。

        葬禮上,譚云山貢獻了兩個花圈,其中一個代表蔣介石及戴季陶、孔祥熙、陳立夫、朱家驊,“因為他們都是大師的好友和欽敬者”。

        1941年11月29日下午,在戰(zhàn)時中國陪都重慶,在日寇的耽耽虎視下,中國佛學會、中印學會、東方文化協(xié)會、掃蕩報、中央日報、新華日報、教育部、(重慶市國民黨)黨部、韓國獨立黨、中國哲學會、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等各機關、團體二百余人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為泰戈爾舉行追悼會。

        二時,公祭開始,主祭為戴季陶,朱家驊、陳立夫、張道藩等十一人陪祭。

        公祭畢,追悼大會開始。戴季陶、陳立夫分別講演。

        戴季陶在講演中回顧了一年前與泰戈爾見面的情形:“一年前之今日正泰戈爾先生病危之時,本人曾親往床前探視。當時先生之表情,至親至切。談及中國情形,尤表關心。時本人請先生病愈后重來我國觀光,先生眼中炯炯發(fā)光,依然答曰‘一定去?!庇纱俗阕C先生愛中國的熱情。

        戴季陶高度評價泰戈爾為推動中、印友誼和世界大同理想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他看來,泰戈爾不僅是印度最杰出的愛好和平的哲人,而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和平主義者。所以泰戈爾去世,不獨為印度最大之損失,“其于中、印文化融化之前途所失者尤大”,泰戈爾恢復了中、印兩國中斷已久的文化交流,“蓋自五代以迄于今,兩國文化交往漸疏,直至尊公東來,重繼騰、竺以后文光脈之統(tǒng)緒,而益以現(xiàn)代之文化交流方乃復興。然而襁褓之孩,所賴于保育之力者大而且切”。但這個“孩子”剛一出生,其母泰戈爾就“舍世,其于兩國文化復興,實共失所怙”。戴季陶希望中、印兩國國民以泰戈爾為榜樣,“繼二千年來兩國先賢之志,能為道而舍身,體尊公愛眾親仁之心,互弘大道。交通之便,既大異于漢唐,則雪嶺流沙,已無礙于文化,人人恢復固有之道德,當體便是金剛,共同趕上現(xiàn)化之科學,法器皆成輪寶”。endprint

        當天下午,戴季陶還拿出自己珍藏的用泰戈爾的音樂詩歌制成的留聲機片,“擇其中若干種”,囑中央電臺“分別用長短波廣播”。戴季陶特致信譚云山,請他將國人對泰戈爾的這種深切悼念轉告泰戈爾家屬及國際大學的諸位敎授,并代國人表達繼續(xù)推進泰戈爾所恢復的中印友誼之意愿:“嗟乎!中印文化之互相幫助者,久矣大矣,天竺敎澤之普及于中土人民者,廣矣深矣,雖宋元而后,傳道求法之士漸疏,而圓音之已普宣者,依然深印于人心。東盡大陸,南逾嶺表,西起雪藏,北越大漠,雖荒山窮谷之間,無不為天竺敎澤之所感被。太翁遠來中國之后,國人對于現(xiàn)代印度精神于是重生認識,舊種新芽漸至繁茂,他日滋榮傳播,廣利人群,將無涯矣?!弊返繒?,“泰戈爾先生追悼大會籌備會”還計劃編輯泰戈爾紀念冊,請戴季陶和朱家驊各撰序文一篇,同時還請戴季陶等代為搜集追悼會期間的各種函電,收錄于紀念冊。

        戴季陶確也成了泰戈爾中印大同精神的中國繼承者,并發(fā)揚光大。他終其一生都在關心與支持他與泰戈爾等共同成就的中、印文化交流事業(yè)。中印學會、中國學院的重大活動,他皆致電或致函祝賀。

        1942年3月17日,在中、印兩國國民友誼周,戴季陶發(fā)表“中、印兩國國民救世的精神”,呼吁中、印兩國人民共同努力,“恢復曾經親密了一千年,又疏遠了一千年的中、印兩國人民,心心相印,超越一切世間眾生自私自利欲念的純潔友誼。惟愿從今天起,精誠團結,為了降伏擾亂世界的魔鬼,救濟全世界的人類,建立世界的和平秩序,而勇猛精進,努力奮斗?!瓰槿澜绲囊磺斜娚ㄔ煊谰脽o邊無量無盡的自由平等快樂的世界?!?/p>

        1942年8月13日,中國中印學會在重慶舉行會員大會,蔡元培仍當選理事長,戴季陶仍被推舉為監(jiān)事長。中印學會至此實際上已不僅僅為一學術機構,但戴季陶仍堅持走高端學術路線。為此,他曾致信陳立夫:“目前欲求中、印文化發(fā)生密切關系,是由大學或研究院,聘請一二位純潔無疪、足以代表印度精神之學者,來華講學……賢以為若能請一位人品信譽代表印度之學者而師之,其效力之大,將不可思議?!贝骷咎者€致書曾接待過泰戈爾并素有賢名的張君勱:“先生為素來熱心于溝通中印國民文化,復興兩國固有慈悲仁義精神,以救濟世界人類厄運之仁人,必肯對此學會之前途,作最大之法施。至今后進行,賢意要義,仍在于學術,必須真能盡其學會之能事,然后于時間則能融過現(xiàn)未為一時,于空間則可融東西中為一地,所謂十方三世、二諦融通、三昧現(xiàn)前者,當體即是也?!逼鋵χ杏W會和中、印文化交流之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泰戈爾成為戴季陶一生崇尚的精神豐碑。老詩人雖已逝去,但他對人類和世界普遍的愛永存,中國人對老詩人的那份愛和感謝,如同詩人這份愛,亦將永存!1946年冬,戴季陶撫今追昔,思及泰戈爾,情不能以,揮毫作《泰戈爾大師贊》:

        敬以至誠默念,心禮太戈爾大師在天之覺靈,為之贊曰:天憫眾生,妙德再來,聰明仁恕,萬眾洞開,道承先圣,智遠九垓。覺明輝耀,無礙辯才。十方崇仰,美矣大哉,惟師之才,超絕世學,德行道藝,人間大覺。財法無畏,十方普施,寃親一體,平等無私。我今至誠,敬禮大師,至道不二,至德無名。燈燈相繼,普度眾生。示宇宙之至德,放日月之大明,顯前類之情狀,發(fā)人類之正聲。斯皆充實之美,聲象現(xiàn)乎至誠,嘆世間之俗子,假道藝于斯文。既無真誠濟世,何善美之足云。愿大師之再來,以救此眾群生,為天中之大天,作仁中之至師。今天竺與震旦,為法侶以相親。endprint

        猜你喜歡
        戴季陶云山泰戈爾
        十二點鐘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云山圖
        金秋(2020年16期)2020-12-09 01:41:48
        Accident Analysi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Effect Research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in Taiyuan Metro
        國民黨右派 戴季陶的“紅”黑人生
        華聲文萃(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戴季陶:“姐姐”的話兒記心上
        云山的樹
        中學語文(2017年25期)2017-01-29 01:12:10
        戴季陶的戒酒戒指
        飲食保健(2016年15期)2016-09-27 02:35:51
        戴季陶酗酒險送命
        健康必讀(2016年7期)2016-08-30 04:49:04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 日本韩无专砖码高清|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 久久久亚洲色|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播|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小视频|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另类综合| 音影先锋色天堂av电影妓女久久| 美利坚亚洲天堂日韩精品| 亚洲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88综合| 少妇人妻出水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桃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不卡| 成人偷拍自拍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av在线| 性欧美牲交xxxxx视频欧美| 国内无遮码无码| 亚洲精品女人天堂av麻| 日韩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日日爱| 亚洲中文字幕第15页|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2022|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中文| 免费在线观看av不卡网站| 国产97在线 | 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不卡| 91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美女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电驱蚊液可以插一晚上吗|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精品美女黄色av| 亚洲婷婷久久播66性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