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電影成為2013年和2014年暑期檔電影的大贏家,精準的市場目標定位與全方位的市場營銷及宣傳炒作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外在因素,而奢華場面、唯美華麗的影像迎合了年輕觀眾的觀影口味,滿足了觀眾對物質生活的想象,這是它在我們這個消費主義時代得以成功的內在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時代》系列電影并非脫離現(xiàn)實,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氛圍的一種表征,更是關于現(xiàn)實也即我們身處的消費主義時代的一部青春鏡像。
[關鍵詞] 消費主義;《小時代》;郭敬明
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電影成為2013年和2014年暑期檔電影的大贏家,從2013年6月第一部上映到2014年7月第三部上映,整體票房收入高達13億之多,成為國產系列電影票房之最。[1]不僅如此,影片本身也成為一個熱議話題,從網(wǎng)絡、報紙雜志、電視甚至到《人民日報》等媒體,眾多粉絲及專業(yè)人士卷入其中的討論,呈現(xiàn)出兩種針鋒相對的聲音,一種是年輕觀眾(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郭敬明的粉絲)的支持,與之相反的則是電影專業(yè)人士嚴厲的批判。不同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展開爭論,有從藝術水準的缺失、價值觀的錯誤及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進行批判,有從商業(yè)營銷、傳播學的角度對影片的巨大成功原因進行探討。確實以專業(yè)眼光來看,這樣一部缺乏藝術水準、故事交代不清晰、演員表演生硬、各種炫富、脫離現(xiàn)實的影片乏善可陳,然而為何卻在年輕觀眾那里喚起巨大的共鳴,心甘情愿地走進影院?除了影片導演、電影明星巨大的市場號召力、影片的成功炒作、市場營銷等原因之外,其深層原因在哪里?或許影片的名字已暗示著答案,不同于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熱血沸騰的大時代,這是一個小時代——一個以“小”“微”的個體為中心的消費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時代》系列電影并非脫離現(xiàn)實,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氛圍的一種表征,更是關于現(xiàn)實也即我們身處的消費主義時代的一部鏡像,影片的成功也最終源于在某種程度上它成功把握了消費主義時代一部分青年人真實的心理追求。
一、消費主義時代商品邏輯的產物
作為一名暢銷書作家,郭敬明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賽,而后通過網(wǎng)絡媒體、圖書市場的推波助瀾,逐步成為“80后”作家中的領軍人物。《小時代》是郭敬明的代表作之一,原著小說銷量突破400萬冊,其閱讀接受群體集中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個數(shù)量龐大的年輕群體是電影《小時代》的主要受眾,也是保證電影票房的中堅力量?!缎r代》在上映前就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大討論,而正是這些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粉絲通過網(wǎng)絡上的大討論、極高的點擊率使得這部電影成為娛樂圈的熱議話題從而引起普通網(wǎng)民的關注。
從這部電影的制作來看,由作者本人郭敬明擔綱導演不失為恰當?shù)倪x擇,盡管從專業(yè)水準來說,這僅是郭敬明作為導演身份的處女作,但這可以充分利用其本人的影響力能夠提高影片的關注度??梢哉f,從影片制作的開始就是完全按照商業(yè)電影的制作路數(shù)打造的產品。而后在改編成電影中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各種宣傳炒作,尤其在網(wǎng)絡微博上郭敬明及電影主演明星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擴大了影片的知名度,另外多檔娛樂綜藝節(jié)目、電視采訪、廣告宣傳等種種市場營銷手段表明《小時代》系列電影作為商業(yè)電影消費品的本質。
不僅如此,作為消費主義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同時作為作家身份的郭敬明熟悉這個消費時代年輕觀眾的口味,他曾公開表示,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年輕人想看什么,于是在電影《小時代》中,他竭盡所能地去滿足那些有可能會購買電影票的年輕觀眾的幻想與趣味。電影中華麗的畫面、奢侈的物品、都市化的場景滿足了年輕觀眾對于充滿物欲色彩的繁華都市的想象;電影的笑點、各種襯托氣氛的、煽情的、渲染的音樂風格也都是考慮到不同的效果、精心計算的產物;各種特寫及近景鏡頭甚至與劇情毫無關聯(lián)的男主角大秀身材的鏡頭滿足了觀眾的窺視欲。從影片內容看,電影劇本帶有明顯的大眾文化的娛樂制作元素,電影中各種類型的美女帥哥似乎是為各種不同口味的觀眾量身定作,從美麗冷酷、精于算計的“富二代”美女顧里、富有心機的才女南湘、善解人意的林簫、簡單快樂的開心果唐宛如,再加上顧源、崇光、宮洺、簡溪這些無一不帥、性格各異的男主角,年輕觀眾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一款??梢?,《小時代》的系列電影完全是一部文化工業(yè)制作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品,也是消費時代消費者至上觀念的體現(xiàn)。正如阿多諾在大眾文化批判中指出,作為大眾文化的接受者,公眾僅僅被當作消費者,逗樂的技術、效果、幽默諷刺方式都是按照一定格式考慮設計出來的,消費者被作為統(tǒng)計材料,“消費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經(jīng)??梢栽诮M織研究的圖表上反映出來,并根據(jù)收入狀況被分成不同的群體,分為紅色、綠色和藍色等區(qū)域;這樣,技術變成了用于各種宣傳的工具”[2]??偠灾?,《小時代》影片從一開始就是嚴格按照消費時代目標受眾的趣味量身打造的一部媚俗電影。
二、消費主義時代的青春夢
《小時代》系列電影從第一部上映開始影片中強烈的拜金主義價值觀就遭到各方媒體的嚴厲批判,甚至《人民日報》專門撰文批評《小時代》電影:“在中國社會物質文明日益發(fā)達的今天,文藝作品對于物質和人的關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價值的,但探索如果僅僅停留在物質創(chuàng)造和物質擁有的層面,把物質本身作為人生追逐的目標,奉消費主義為圭臬,是‘小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3]確實影片中金錢至上、物質欲望觀念赤裸裸呈現(xiàn),甚至津津樂道于各種奢華的鏡頭。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這無非是網(wǎng)絡中各種郭美美炫富現(xiàn)實的影像版本呈現(xiàn),也是物欲化時代成人世界物質價值觀的折射。
對于《小時代》的影迷來說,這滿足了他們物質化時代的青春想象。這種青春想象有別于《青春之歌》《青春萬歲》之類影片中青春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宏大敘事,也不同于《紅衣少女》中所反映的青春意識與個人意識覺醒的理想主義色彩,甚至不同于同期上映的影片《中國合伙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帶有懷舊色彩的奮斗、愛情、友誼主題。而《小時代》里的青春散發(fā)著強烈的物質欲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類型以及關于這種青春的敘事,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生長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物質越來越豐裕的環(huán)境里,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全然有別于父輩。對于這些青春成長期適逢20世紀90年代之后消費文化氛圍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注重時尚、物質的追求。法國學者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開篇語就提出:“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xiàn)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huán)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盵4]不同于物質匱乏的時代,消費主義時代物質豐盛,人的欲望不再遮遮掩掩,也不再僅僅滿足于商品的實際效應,享樂主義至上,商品攜帶著更多的符號意義和價值,成為某種特定生活方式及個體身份地位的確認。消費成為一種炫耀式的消費,個體通過消費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財富和身份地位,顯示自己的社會優(yōu)越感。由此,可以理解影片中何以處處充斥著各種奢侈品、豪宅、都市地標建筑。如果從這個消費主義時代去尋找《小時代》的票房成功的深層次原因,影片確實折射出了當下一部分青少年的真實心理,許多“90后”青年對郭敬明描繪的生活充滿著向往之情,當理想主義逐步消失,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必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潮流,青春也必然踏著迷戀名牌、崇尚消費、向往奢靡的舞步登場。
小說文本中描寫了大量的時尚流行元素,種種奢侈品牌滿篇皆是,甚至稱得上是一本時尚奢侈品大百科。與小說相比,影片中各種華麗場面、演員的精致妝容,甚至包括GUCCI、Marc Jacobs、Celine、Fendi、LouisVuitton、Burberry等大牌的服飾更直觀也更吸引人,呈現(xiàn)出奢華浮夸的風格?!缎r代3》開場的時尚服裝節(jié)秀場,四位女主角穿著華貴的貂皮大衣,腳踩高跟鞋狂追兩名搶包賊,敞篷跑車配上香檳美酒,種種影像甚至不再是出于劇情的需要而僅僅是無度堆砌、過分渲染各種時尚符號元素,滿足了青年觀眾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的物質欲望。主人公經(jīng)常出入的各種高檔場所,顧里家掛滿各式奢侈品牌服裝的豪華更衣室、浦東的麗思卡爾頓酒店天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東方明珠、外灘悅榕莊屋頂?shù)穆短炀瓢伞⒎比A都市的璀璨夜景,等等,這些場景的過度呈現(xiàn)導致觀眾的注意力已經(jīng)轉移到這些符號身上,從而在影像中滿足自己潛意識中的物質欲,獲得極大的快感。宮洺的位于黃金地段的整棟玻璃陽光房、幾千元的水杯、精致奢侈的生活則成為一面鏡子,讓年輕觀眾得以窺視富人的生活品位。LV、卡地亞、愛馬仕等頂級奢侈品牌是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追逐的符號,同時也是當下消費主義時代眾多青少年的生活夢想。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這樣一部情節(jié)矯情而單薄的影片能夠在青年人那里受到熱捧。這樣的青春與奮斗、理想、責任、社會情懷無關,甚至與純粹的情感無關,用劇中人顧里的話來說:沒有物質的感情就像散沙,風一吹就會散去。對物質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如果青春僅僅以一種物質化、夢幻般、符號化的影像來呈現(xiàn),那多彩的青春也就徹底淪落為單面的、物質主義的淺薄。
三、消費主義時代電影何為
《小時代》票房的巨大成功已成為業(yè)內的典型個案,精準的市場目標定位與全方位的市場營銷及宣傳炒作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外在因素,而奢華場面、唯美華麗的影像迎合了年輕觀眾的觀影口味,滿足了觀眾對物質生活的想象,這是它在我們這個消費主義時代得以成功的內在原因?!缎r代》的成功,無疑是消費主義時代物欲的勝利。
仍舊有必要回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真正的、有意義的電影能夠給觀眾帶來什么?僅僅注重商業(yè)追求而迎合觀眾平庸趣味的電影能走多遠?電影需要明星、畫面、技術,但同樣需要故事、情感、文化底蘊,作品本身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電影需要考慮票房、觀眾,但單純地迎合觀眾趣味、以票房為惟一目標的影片必定在藝術性方面有所缺失,因為具有非凡藝術感染力的電影,必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精美的制作,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某種期望和獨立思考,實現(xiàn)思想性和娛樂性、商業(y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 《小時代1:折紙時代》以4.83億元的票房奪得2013暑期檔國產片票房冠軍,《小時代2:青木時代》的票房有2.94億元,《小時代3:刺金時代》系列的票房達到5.1億元[OL].http://news.hexun.com/2013-09-11/157915220.html.
[2]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10.
[3] 劉瓊.不能無條件縱容小時代2、小時代3出現(xiàn)[N].人民日報,2013-07-15.
[4]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作者簡介] 張靜靜(1976— ),女,安徽歙縣人,文藝美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現(xiàn)代西方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