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堂
領導干部說話是個“功夫活”,也是個“技術(shù)活”。說得好,三言兩語就能切中要害、打動人心、引起共鳴;說得不好,往往越是滔滔不絕,越讓人聞而生厭、招致反感。
“說話”的能力,是一個人知識積累、思想水平、工作歷練、人生感悟的綜合反映;說什么樣話、怎樣說話、話說得怎么樣,體現(xiàn)著一個領導干部的個人素養(yǎng)、公眾形象和領導水平。領導干部擔負著宣傳群眾、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的重要職責,必須善于說話,說群眾聽得懂的話。
要善于向群眾學習說話。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期間曾強調(diào):“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比罕娭g的言談話語,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新鮮活潑,言簡意賅、以小見大,不僅充滿智慧和哲理,而且富于感情色彩,傳遞著重要的民情信號。一句民謠、一個段子,往往折射著深刻的社會問題和群眾的喜怒哀樂。細心觀察群眾說話的特點,留意并借鑒群眾說過的話,可以豐富自己的“語庫”,提高與群眾溝通交流的能力,從而克服“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的本領恐慌。
要善于說群眾的話。群眾的話,通俗明了、形象生動、道理直白、思想深刻,好聽、好懂、好記、好用,說起來順嘴、聽起來順耳、用起來順手。但時下一些領導干部甚至會說幾個國家的話,就是不大會說群眾的話,硬是放著群眾聽得懂的話不說,總是習慣于說一些正確的廢話、漂亮的官話、嚴謹?shù)奶自?、時髦的新話,讓人聽了一頭霧水,不明就里。習近平總書記善于使用群眾的話,比如,用“缺鈣”“軟骨病”來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墻頭草”“推拉門”來描述干部隊伍中的好人主義,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來說明農(nóng)業(yè)是立國之本,等等。這些源于生活、源于實踐、掛在群眾嘴邊上的話,不僅聽起來親切、自然,而且平實中蘊藏著智慧、飽含著哲理、綻放著魅力,深為人們喜聞樂見。
要善于說能說到群眾心里去的話。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認真揣摩群眾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不斷用基層鮮活的語言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話語體系”,去掉官僚氣,多點鄉(xiāng)土氣,用群眾的話、用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述觀點、亮明主張,從而教育和引導群眾、動員和組織群眾、團結(jié)和帶領群眾致富并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