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jié)的趣味
1949年10月6日,蘇聯(lián)大使羅申在中南海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儀式后舉行了宴會。豈料烤鴨從前門外全聚德送來全涼了,咬都咬不動,弄得賓主興味索然。此后再逢遞交國書,飯局就免了。同年12月,毛主席訪蘇。起先很愉快,后來因中方未按蘇的要求辦事(“官方”聲明批駁美國國務(wù)卿艾奇遜)而受到斯大林當面批評,毛被激怒了。返回別墅的車上,翻譯師哲為打破尷尬,邀斯大林訪問中方代表團住處,斯欣然同意;不期被一旁的毛猜出了談話內(nèi)容,當即指示:“把話收回來,不請他?!彼勾罅炙朴杏X察,追問師:“他說什么?”師慌忙搪塞了過去。領(lǐng)袖這句“任性”的話頗有喜感,別輕看大人物那一嗔一怒,往往牽動著歷史的走向。這些外交花絮來自《師哲回憶錄》,書里好看的就是這些細節(jié)。
當年的“東北王”高崗作風潑辣,不搞婆婆媽媽。收編一窩土匪談判時,那匪首態(tài)度死硬,動輒再拉隊伍干一仗。高不動聲色,說著話繞到他身后,抄起窗臺上一塊磚頭照他腦袋砸下去。頭目一死,眾匪徒頓時俯首聽命。亡命徒遇見高某人,應(yīng)該是碰上了克星。后來高自己栽了跟頭,那是因為野心膨脹;若論脾氣稟性,倒是沒變多少。有時候細節(jié)像桿秤,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掂出了人的斤兩。1976年“四人幫”被一窩端,分頭押解在密室。一向咄咄逼人的姚文元突然亂了方寸,竟連連問看守:“抓我的是什么人?哪一部分的?”(呵呵,李向陽這部分的?。┛吹竭@個細節(jié),我想起了“秀才造反”那句成語。這等貨色的智商和定力真的不必高看,沒有一桿大旗作虎皮,連個人樣兒都沒有。
藝術(shù)家的細節(jié),就有了別樣的味道。畫家陳逸飛待人細致入微是出了名的。每回見了朋友,他都要逐一問候家人;每次送客,他都送到巷口道別。有外國客人到訪,他常給司機一條接機路線圖,不但行駛順暢,還趁便瀏覽了上海最美的去處。有人說逸飛太瑣碎,但我覺得這恰恰顯現(xiàn)出藝術(shù)家對人的善意與關(guān)懷。這種關(guān)懷表現(xiàn)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就是一種誠意?;艚ㄆ饘?dǎo)演過一部影片《蕭紅》,比《黃金時代》有味。有一場逃難戲,端木蕻良甩搭著手走在前邊,蕭紅挺著身孕拎著行李艱難地跟著。文壇對端木歷有微辭,八十年代有一回開蕭紅的紀念會都沒叫他。另一場戲中,蕭紅病重臥床,護士來換床單,端木抱起了蕭紅。窗單換過許久,他仍抱著她佇立窗前,如凝固一般。這詩化的細節(jié)打動了我,不知此時端木平靜的表情下心緒如何涌動;他對這女人的憐愛,與自身懦弱的性格又怎樣地相互糾結(jié)。
藝術(shù)品的細節(jié),則吸引了鑒賞家的眼球。多少年來,《清明上河圖》的真?zhèn)伪粻幷摬恍?。清代《識小錄》考據(jù),畫里有四個人擲骰子,其中兩顆六點,還有一顆在旋轉(zhuǎn),擲骰者大叫:六!汴(開封)人說六用撮口音,畫中人卻張著嘴叫,應(yīng)是閩人——此畫是閩人偽作!這考證細至秋毫之末,真教人服了。當然推論過于武斷,雖有細節(jié),但邏輯不足。
“細節(jié)決定成敗?!鄙蟼€世紀轟動中外的“趙碧琰遺產(chǎn)案”,在東京法庭上出現(xiàn)了戲劇性一幕:四個老太太都自稱是趙碧琰,言之鑿鑿,不容置疑。法官給每人一張紙、一把剪刀,讓各位剪出地下密庫的圖樣。法官對來自中國大陸的趙老太太暗自點了頭——只有她用左手拿起了剪刀。他們早已知曉,趙碧琰是左撇子!一個細節(jié)便見了分曉。
在漫長的歲月記憶中,細節(jié)不過是枝蔓上的殘葉;但打開記憶簿的某一頁時,也許僅僅夾著一片脈絡(luò)清晰的葉子,其余皆淡去乃至湮散了。1949年,母親帶我從山東赴京與父團聚,膠輪大車走了11天。我腦中只殘留了一片細節(jié)的“葉子”:我執(zhí)拗地要下車走,沒幾步就給大風刮倒;其他記憶就是混混沌沌了。
我記事晚,這個細節(jié)竟成了70年記憶長河的發(fā)端。
《讀稿筆記》專用郵箱:dugaobij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