蠐螬是我縣地下害蟲中分布最廣、為害最重的類群。各種農(nóng)作物、蔬菜、果樹、林木、牧草的地下部分都能為害;而且生活周期長導致作物生長受到持續(xù)為害,而給我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嚴重威脅,必須綜合防治。
1蠐螬類的生物學特性及發(fā)生規(guī)律
蠐螬,屬于鞘翅目,是金龜甲科幼蟲的總稱;完全變態(tài)。分布我縣的主要是大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
1.1大黑鰓金龜甲
1.1.1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6—21mm,寬8—11mm,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澤。鞘翅長度是前胸背板的2倍。卵:初產(chǎn)長橢圓形,大小為2.5×1.5mm,白色稍帶黃綠色光澤;發(fā)育后期呈圓球形,大小為2.7×2.2mm,潔白而有光澤。幼蟲:三齡;三齡體長35—45mm,頭寬4.9—5.3mm。頭部黃褐色,胴部乳白色。蛹:為裸蛹,體長21—24mm,寬11—12mm;初期白色,漸轉(zhuǎn)紅褐色。
1.1.2生活史
遼寧兩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和幼蟲交替越冬。
成蟲4月下旬至5月初始見,5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盛發(fā)期,9月初為終見期。5月中、下旬開始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在6—12厘米深的表土層。卵期15-22天。6月上、中旬孵出幼蟲。10月中、下旬以3齡幼蟲越冬。越冬幼蟲于第二年5月中旬,上升到土表為害植物,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蟲期約340—400天,冬季在55—145厘米深土層里越冬。7月中旬,老熟幼蟲作土室化蛹,蛹期約20天;羽化的成蟲當年不出土,在土室里越冬。成蟲歷期約300天
1.1.3主要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有假死習性。性誘現(xiàn)象明顯。成蟲幾乎沒有趨光性,不宜采用黑光燈做預測或防治。卵大多散產(chǎn),在田間呈核心分布,能多次交配產(chǎn)卵;喜食大豆、花生的葉片,并在其田上產(chǎn)卵;牲畜糞、腐爛的有機物有招引成蟲產(chǎn)卵的作用。成蟲出土的適宜土層溫度為12.4—18.0℃。
幼蟲:始終在地下活動,與土壤溫濕度關(guān)系密切。土溫:一般當10cm達5℃時開始上升至表土層,氣溫13—18℃時活動最盛,23℃以上則往深土中移動。適宜土壤含水量為10%—20%,以15%—18%最適宜,土壤過干或濕都會造成大量死亡。土壤濕潤則活動性強,尤其小雨連綿天氣為害加重。
1.2銅綠麗金龜甲
1.2.1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長15~18毫米。背面銅綠色,有光澤。頭部較大,黃褐色。前胸背板兩側(cè)有黃邊,鞘翅為黃銅綠色。卵 :白色,長2.3毫米。初產(chǎn)時長橢圓形,以后逐漸變?yōu)榻蛐?,卵殼表面光滑。幼蟲:末齡體長30-33毫米,體乳白色。頭部暗黃色。臀部腹面具刺列。 蛹:體長約20mm,寬約10mm。橢圓形,裸蛹,土黃色。
1.2.2生活史 以幼蟲在土中越冬。
1.2.3主要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20-22時活動高峰。趨光性強,燈誘雌性多于雄性。每雌產(chǎn)卵30-40粒,多散產(chǎn)。產(chǎn)卵多集中在3-10厘米的土層。成蟲食量大,食性雜,喜食蘋果、梨、豆類作物的葉片。幼蟲取食馬鈴薯、甘薯、花生是鉆蛀為害,咬成孔洞。春秋兩季為害嚴重。
2 為害癥狀(診斷)
取食萌發(fā)的種子,整齊平截地咬斷幼苗的根莖,導致地上部分幼苗枯死。
3 防治
3.1防治指標:田間調(diào)查每一平方米有1頭幼蟲以上時就要進行防治。
3.2 防治方法
3.2.1農(nóng)業(yè)防治
春季、秋收后翻耕土壤,實行精耕細做,通過機械損傷以惡化地下害蟲的生存條件;合理輪作,禾谷類與油菜等輪作和間套作;鏟除雜草;科學施肥:農(nóng)家肥必須腐熟、利用深施銨態(tài)氮的腐蝕熏蒸作用、減輕為害。
3.2.2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具趨光性;成蟲發(fā)生期采用黑光燈誘殺??杉嬷纹渌呲吂庑院οx。
當幼蟲在近一地表活動時,翻上拾蟲,或挖蟲。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羽化盛期捕殺。
3.2.3.化學防治(所有的農(nóng)藥按說明施用)
成蟲防治:發(fā)生期可結(jié)合防治其他害蟲進行防治。噴灑2.5%功夫乳油或敵殺死乳油、或用90%敵百蟲、40.7%毒死蜱乳油。成蟲出土前或潛土期,用5%辛硫磷顆粒劑加細土做成毒土,均勻撒于地面后,立即淺耙以免分解,并能提高防效。
幼蟲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說明拌種或制成毒谷,均有良好的保苗防蟲效果。也可用藥劑處理土壤:采用噴灑藥液、施用毒土和顆粒劑于地表及播種溝;以顆粒劑效果較好。也可用5%辛硫磷顆粒劑或50%辛硫磷乳油按說明灌根。
(作者單位:117100遼寧省本溪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