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因地制宜選用節(jié)水抗旱抗病品種,用玉米選種機械或人工粒選,剔除混雜粒、病斑粒、蟲蛀粒、小粒、秕粒、破碎粒及雜質(zhì)。要求種子純度高于96%,凈度高于98%,發(fā)芽率高于85%,含水量低于13%。在田地里土壤濕度好的地區(qū),可進行浸種催芽。用低于55 ℃的溫水,浸泡種子6~8 h,自然冷卻,撈起瀝干后在25~30 ℃下催芽,至種子露白(芽長0.1 cm)時即可播種。
二、選地整地
優(yōu)先選用大豆、土豆及肥沃的玉米茬,切忌甜菜、白菜等耗肥量大的前茬。第1年的作物在秋收后,不進行任何處理,原地留茬,有效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fā),減少跑墑。玉米播種實行條耕的方法,第2年春季播種前,大行距70 cm,小行距30 cm,沿種植帶集中施用有機肥75 t/hm2、磷肥450 kg/hm2、碳銨450 kg/hm2,并用旋耕機沿種植帶旋耕,把化肥和有機肥翻入土中,以減少耕翻面積和松散表土裸露面積,防止土壤風蝕。
三、適期播種
當?shù)販胤€(wěn)定在10~12 ℃,用穴灌覆膜播種機機械作業(yè),播種、穴灌、覆膜一次完成,灌水22.5 t/hm2左右。密度1.2萬穴/hm2,灌水2~3 kg/穴,用穴灌機灌水。玉米每穴4株,留苗3.6萬株/hm2。機播地膜整體覆蓋時,將地膜壓緊壓實,防止大風吹膜,減少灌水蒸發(fā)和耕后表土風蝕。
四、田間管理
根據(jù)出苗情況適時放苗,放苗后用土蓋好苗孔,防止膜下水分蒸發(fā)。按時間苗、定苗、中耕、松土、除草。玉米幼苗三葉期間苗1次,五葉期適時定苗。及早拔除弱株、小株,以提高群體整齊度,促進玉米苗整體生長。麥田套種玉米,麥收后要及時中耕滅茬,改善透光通氣條件,破除土壤板結,清除雜草,促進根系生長,一般中耕2~3次,行間深中耕10~15 cm。在中耕中,穗期一般中耕1~2次,此時應適當深耕,促進根系發(fā)育,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
五、肥水管理
根據(jù)地力和目標產(chǎn)量確定施肥量,以滿足玉米整個生育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做到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相結合、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努力實現(xiàn)投入與產(chǎn)出達到最大比,爭取獲得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在播種前整地時,基施優(yōu)質(zhì)有機肥(如豬糞)15 t/hm2、有效含量為25%的復合肥1 200 kg/hm2、硫酸鋅及硫酸錳各15 kg/hm2、硼砂1.5 kg/hm2,條施為好。當玉米長至4~5葉時,用尿素30~45 kg/hm2對水或稀薄人糞水澆苗作提苗肥;當玉米長至9~10葉時,用尿素225~240 kg/hm2穴施作穗肥。
六、病蟲害防治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發(fā)生在葉鞘和苞葉上,病斑多由中下部葉片發(fā)生,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葉片迅速干枯,影響灌漿,減產(chǎn)可達15%~30%。玉米粗縮病是由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遲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葉期,為易感粗縮病敏感生育期,與灰飛虱成蟲發(fā)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發(fā)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葉卷曲、萎蔫,嚴重時造成死苗。玉米褐斑病主要發(fā)生在葉片、葉鞘及莖稈上,最初為淡黃色逐漸變?yōu)辄S褐色或深褐色。玉米螟在當?shù)匾荒臧l(fā)生3代,1代玉米螟在春玉米上發(fā)生,2代、3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其他病蟲害還有玉米繡病、玉米紋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蚜蟲等。
1、播期防治
一是選用抗(耐)病品種。如農(nóng)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縮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鄭單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二是減少遲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的播種面積,推遲夏玉米播期,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病率。
2、苗期防治
防治對象為玉米粗縮病、玉米苗枯病等。根據(jù)當?shù)赜衩咨M程及玉米病蟲發(fā)生規(guī)律,春玉米應在4月30日以前播種,夏玉米應在6月10日以后播種,以避開玉米九葉期麥灰飛虱危害傳毒,從根本上解決玉米粗縮病問題。苗期要重點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創(chuàng)造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外部環(huán)境,及時拔除粗縮病病株,減少毒源。玉米苗枯病一般發(fā)生在播后至7月上旬,一般可結合田間管理防治,也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百菌清1 000倍液噴霧防治1~2次。
3、拔節(jié)期防治
防治對象為褐斑病、紋枯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玉米褐斑病發(fā)病初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5kg/hm2,或12.5%禾果利粉劑450g/hm2對水450kg噴霧。如結合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防治,可用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噴霧。有彎孢菌葉時可加5%退菌特,掌握每隔7d用藥1次,連續(xù)用2~3次。玉米紋枯病田間發(fā)病初期,用井岡霉素水劑或可溶性粉劑112.5g/hm2對水噴施玉米基部,視病情發(fā)展連噴2~3次,每次間隔7d左右。在春玉米田1代玉米螟產(chǎn)卵盛期和夏玉米田2代玉米螟產(chǎn)卵盛期,用Bt可濕性粉劑4.5kg/hm2,按藥、水、干細沙比例為0.4∶1.0∶10.0配制成顆粒劑丟心或與其他藥劑混配噴霧。玉米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花葉株率達5%以下時可以不施藥,花葉株率在5%~10%時進行挑治,花葉株率達到10%以上時進行普治,花葉株率超過20%或玉米累計有卵30塊/百株以上,需連防2次,可選用辛硫磷顆粒劑135~180 g/hm2丟心。另外,玉米螟性誘劑的應用效果也很好。及時追肥,培育健壯植株,增強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間積水,降低濕度。
4、灌漿期防治
防治對象為玉米銹病、玉米螟、玉米蚜蟲等。田間初見玉米銹病病葉時,用20%三唑酮乳油900mL/hm2,或12.5%烯唑醇(禾果利)450~600g/hm2對水噴霧防治,視病情酌情補治。玉米螟蟲穗率達10%或花絲有蟲50頭/百穗時,先剪去穗頂花絲,再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900mL/hm2對水噴玉米穗頂。當玉米蚜蟲株率達30%~40%,出現(xiàn)“起油株”(蜜露)時,選用對蚜蟲高效、對天敵殺傷小的藥劑防治,如24%抗蚜·吡蟲啉450~600g/hm2,或10%吡蟲啉(蚜虱凈)450~600 g/hm2,或抗蚜威150g/hm2對水噴霧。玉米收獲后,要將秸稈粉碎還田,或集中銷毀,以壓低翌年玉米螟的越冬基數(shù)。
七、適時收獲
植株苞葉變黃,干枯松馳,玉米籽粒形成黑層(將玉米籽粒從果穗撥下,成熟籽粒基部形成黑層)時,為適宜采收期,將玉米果穗連苞葉一起采收,過早、過遲采收均影響產(chǎn)量。
(作者單位:164022 黑龍江省紅星農(nóng)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