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的位子還沒坐熱,田自力就主動把官給辭了。在中國的官場生態(tài)中,主動請辭的官員并不多,所以,媒體報道用了“罕見”來描述。
很多人都在關注這位湖南岳陽平江縣前縣委書記為何選擇辭職,以及在辭職背后他遭遇了什么。直接事由,涉及到一座可能將落戶平江的火電廠。因為擔心環(huán)境污染,項目遭遇本土官員及民眾反對,甚至引發(fā)較大規(guī)模的簽名反對活動和群體性游行事件。因無力應付困局而倍感壓力,田自力選擇辭職。
那么,一個縣委書記“非正常離職”,然后呢?
事實上,在以往的群體性事件中,我們鮮有看到主政官員主動辭官的舉動,免職、調(diào)離反而才是常態(tài)。如果將辭官舉動全部歸因為一次群體性事件的治理壓力,或?qū)o法理解田自力面臨的深層困境。
領導和民眾,聽誰的
資料顯示,2013年5月,平江縣政府與華電集團湖南分公司簽訂協(xié)議,欲在平江建設一座大型火電廠。對于一個全年工業(yè)稅收只有1.3億元的國家級貧困縣而言,火電項目每年可為地方財政增收約6億元,吸引力不言而喻。
污染問題卻也無可回避。之于國家生態(tài)示范區(qū)、綠色產(chǎn)業(yè)示范區(qū)的平江,對污染的擔憂,不僅在普通群眾中間蔓延,甚至導致了縣委常委級別的官員反對。圍繞火電項目的落地,地方官場內(nèi)部的分歧,官民之間的分歧,都需要彌合。作為縣委書記,這個工作毫無疑問落到了田自力頭上。
實質(zhì)性的壓力,或許源自上級政府部門。所以,在和眾多平江官員一樣一度態(tài)度猶疑后,上級官員“把握好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就火電廠建設再給平江一次機會”的視察指示,促成了田自力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他開始毫無保留地推進這一省里的戰(zhàn)略部署項目。
更何況,地方發(fā)展的壓力實實在在,在數(shù)字出官的背景下,它會變成具體的政績目標,是GDP或者財政指標。
接下來的故事就不陌生了:平江縣政府開足馬力動員宣傳,各種開會,統(tǒng)一思想;制作宣傳手冊、光盤,廣布媒體,全方位科普宣傳;甚至,出臺文件,推行“株連追責”,防止公職人員及其家屬參與與火電項目有關的不良言論的傳播。
這個過程不難看出縣委書記田自力面臨的困境。民眾要發(fā)展,同時又拒絕污染,鄰避效應由此產(chǎn)生;但在從上到下的整個權(quán)力系統(tǒng)中,發(fā)展被量化為數(shù)據(jù),而且官員的評價權(quán)和晉升通道,牢牢掌握在上級領導手中。即便他平衡了地方官場內(nèi)部的分歧,卻也難以應付高層領導與民意間的裂縫。
在順應官意還是順應民意之間,田自力必須做出選擇。這絕不是可以左右逢源的問題。
至于選擇的后續(xù)結(jié)果,就是“主動辭職”。
矛盾前沿的縣委書記們
其實,在GDP崇拜、唯上不唯下這些邏輯式微之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個縣委書記,面臨著田自力當初面對的選擇難題。
當下的公共決策機制中,一方面缺少民意的逐級反饋機制,另一方面上級意志又容易成為雷打不動的指揮棒。上級意旨的傳遞,可以是紅頭文件,也可以口耳相傳,形式不一,那種制度性的壓力卻大同小異。比如有關GDP增長指標,中央要保八,省一級就得保九,到地方可能就得保十,層層加碼,逐級增壓。
領導當然不會為地方官指明達成指令的方式,一切都得摸索,在矛盾中突圍闖關。摸索不意味著自治,而僅僅意味著以怎樣的方式實現(xiàn)發(fā)展指標。這樣的運行機制,篩選淘汰后留下的,往往都是調(diào)和各方利益的維穩(wěn)高手。因此,在同僚看來“駕馭大局的能力不強,政治上不精明”的田自力“罕見”地辭職,也可以理解。
層層加碼的壓力堆積到基層一級,就等于埋下了一個壓力鍋。再者,當下中國社會的一些問題,比如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仇官情緒,都不同程度滲透到民眾的意識深處。它或許是一種很宏觀的情緒,沒有具體的目標,但一旦官民利益沖突發(fā)生,這種情緒就會寄生到地方民眾的心態(tài)和行為之中,引起激烈的對抗沖突。
所以,位于官場相對末端的“田自力們”,很容易被推至矛盾的前沿。
這種角色困境,有點近似于城管一一大包大攬,什么都得管,但由于直接與民眾打交道,在推行上級政府決策的過程中,不被容許有過多彈性,公共決策與民意間的分歧,導致這個群體成為矛盾高發(fā)、沖突頻現(xiàn)的集合點。
尤其是征地拆遷、污染項目落地這些尖銳問題,基層主政者必須直面。
地方發(fā)展這類對上級官員而言的宏大議題,在基層具體化為如何推動釘子戶拆遷。所以我們看到,群體性事件多發(fā)生在基層。
官不“聊”生的決策機制
比之于灰色福利的剝落帶來的生存壓力,或者反腐加碼引發(fā)的心理危機,“田自力們”所面臨的困境,無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官不聊生”。
由于處在官場與社會的接縫處,基層官員往往是官不聊生的“受害者”,他們面臨著民意與權(quán)意罅隙導致的沖突。
當然,地方主政者并非毫無憑據(jù),至少他們會被默認可為“顧全大局”而維穩(wěn),維穩(wěn)這一獨具特色的詞匯,因此被廣泛運用,直到觸發(fā)“鬧大才解決”這一更高層級的權(quán)力法則。
矛盾沖突在基層多發(fā),一度給我們造成錯覺,以為基層治理是問題的全部原因。
所以,在沖突發(fā)生后,糾偏之舉往往是調(diào)換主政官員。事后,很多以地名命名的事件被當做教訓總結(jié)出來,以供警醒和反思。但到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各地的事件、抗議只適用于當?shù)?,決策機制的深層次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那么,田自力請辭背后的火電風波呢?
實際上,從2013年4月至今,項目歷經(jīng)三任縣委書記、兩任縣長,“三起兩落”。隨著縣委書記的再度更換,一場“火電事件大反思”正在展開,項目宣傳也在重啟。如果考慮到項目方華電集團的強烈反彈,這樣的結(jié)果其實不難想見。
只是,一次群體性抗議,一場辭職風波,總不能如田自力自述,只是“空留下一段是非與恩怨”,然后一切恢復如昨,就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公共決策的機制性弊病遲早得面對,否則就算換了縣委書記或縣長,誰又知道火電事件在“三起兩落”之后,迎來的是起還是落?(資料來源:鳳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