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的名人能讓全世界幾代人都記住那太難太難了。然而,也有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但是確確實實給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人們。
世界上每天發(fā)生這么多事,這兩天轟動的人和事再過幾天就會沒人提了,然后再被別的什么事情進行新一輪朋友圈的刷屏。厲害的名人能讓全世界幾代人都記住那太難太難了。然而,也有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但是確確實實給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人們。
別人是怎么讓鉛污染消失的
克萊爾·卡梅倫·帕特森是一位美國的地質專家,他長達20多年與大公司對抗,最終讓鉛退出日常消費品生產(chǎn)。
先說一下美國人民當時用鉛的程度,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生活在一個富鉛的世界之中。他們的汽油采用了鉛作為穩(wěn)定劑,他們的牛奶裝在含鉛的罐頭里,他們的水流經(jīng)鍍鉛的水管,儲存在襯鉛的水桶中。牙膏管是鍍鉛的,葡萄酒的軟木塞上也有一層鉛皮。就連天然的水果上也有砷酸鉛的農(nóng)藥殘留,而在入口之前,它們還得裝在上了釉彩的盤子中,而那些釉彩也含有一定的鉛。
對于鉛的危害始終沒有展開大規(guī)模研究,人們認為少量鉛的攝入是無害的。
而實際上鉛是一種毒性極強的金屬,能直接影響到幾乎所有人體器官與生理系統(tǒng)一一尤其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成人與兒童都無法抵御。
有一次帕特森被請去做一個隕石樣本鉛含量的檢測。但在檢測途中,每次實驗過后鉛含量的數(shù)據(jù)都不一致,帕特森疑惑了,他知道肯定是因為大氣中就含有鉛從而導致這一情況。
后來他發(fā)現(xiàn)鉛工業(yè)是大氣和人體內(nèi)的鉛含量急劇上升的原因。他的努力和呼吁在禁用四乙基鉛和食品罐頭鉛焊料的運動中貢獻巨大。帕特森的努力最終成功促使環(huán)境保護局在1973年宣布分階段減排60%~65%。1986年,美國將諸項標準、消費者和車用汽油中的鉛全部剔除。到了上世紀90年代,報道稱美國人血液中的鉛含量已經(jīng)下降多達80%。
潛艇員的一票否決權挽救世界和平
瓦西里·阿爾希波夫,名字拗口也不能阻礙一個人被人記住的理由啊,因為他被公認為一度拯救了世界。
50年前古巴導彈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身為蘇聯(lián)B-59潛艇副艇長的阿爾希波夫在一次行動中違抗長官命令,拒絕在對抗美國軍艦時發(fā)射核魚雷,從而直接避免了兩個超級大國的核戰(zhàn)爭。
當時美國軍艦并不知道這艘潛艇攜帶了核武器,他們朝它附近丟了幾枚深水炸彈,想逼迫其浮出水面。
此時潛艇上的蘇聯(lián)軍官們已經(jīng)與莫斯科失去聯(lián)系,他們甚至斷定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開始,其中兩名軍官均贊同用核武器“將美國軍艦炸上天”。在這個必須三人一致才能執(zhí)行該命令的潛艇上,瓦西里副艇長投了關鍵性的反對票。而幸虧如此,我們今天的世界才如此美好。這個例子說明,懂得拒絕是多么重要。可惜的是,瓦西里軍官直到去世時依舊默默無名。說到物理學,別光惦記著牛頓
羅伯特·胡克,英國博物學家。這是一位名副其實被歷史不公平忘卻的大牛。他因與牛頓在關于“咱倆誰先發(fā)現(xiàn)了‘平方反比關系’”這一問題上產(chǎn)生爭論而得罪了牛頓,導致他去世后鮮為人知。實際上牛頓借用了許多胡克的研究,更有說法是牛頓毀掉了不少胡克研究成果的證據(jù)。
有證據(jù)證明在在重力和行星運動方面,胡克比牛頓有更準確的看法。這位博學的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成為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到細胞的先例,在沒有照相技術的當時靠自己的繪畫天分把顯微鏡下的情景畫了出來。
可惜的是,胡克自己的畫像卻一張也沒有留存下來,據(jù)說唯一的一張胡克畫像毀于牛頓的支持者之手。2003年在胡克逝世300周年紀念曰那天,英國牛津大學等地舉行紀念會,給被歷史不公平忘卻的、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胡克正式“平反”,重新評價和恢復他在科學史上的地位。
海外代購者要感謝的人
馬爾康·馬克林是集裝箱運輸?shù)膭?chuàng)始人。20世紀中葉,他締造了現(xiàn)代交通運輸最偉大的進步——集裝箱運輸。在此之前運輸途中人們裝貨都是手動把物品一件件放進去,卸貨也是如此,因此光裝貨卸貨的過程都要幾個星期,更別說如果運輸途中需要換車換船該有多麻煩了。
他發(fā)明的這種可拆卸的集裝箱,可直接在發(fā)貨人的倉庫裝貨,運到收貨人的倉庫卸貨,中途更換車、船時,無須將貨物從箱內(nèi)取出換裝。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真的是近代才有的產(chǎn)物。集裝箱從陸運擴展到海運,到后來的集裝箱碼頭,到國際海運成為現(xiàn)實,馬克林的發(fā)明引發(fā)了世界交通運輸?shù)囊粓龈锩?。想象一下你從國外代購的東西到了家門口后還要快遞員徒手卸幾個星期的貨才能卸到你的,就能理解這人確實改變了你的甚至全世界人的生活了。聽診器化解萬千女性的尷尬
雷內(nèi)·拉埃奈克是一位法國醫(yī)生,他發(fā)明了聽診器。你不知道聽診器怎么改變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是一位女士,你就能明白。
本來這位醫(yī)生在遇到肺部或心臟有問題的病人時,也一直是采用頭貼在病人胸脯上側耳傾聽病兆的方法,直到他遇到一位女士,還是胸脯肥胖的女士。
因為聚集在胸脯上的脂肪隔音效果實在太好了,致使醫(yī)生即便貼在病人胸前也聽不到從內(nèi)部傳出來的聲音。他就把一個筆記本卷成筒形,一頭放在胸上,一頭放在自己耳朵上。他高興地聽到心臟的聲音真是很大。他進一步用木頭做成圓筒,總之,就這樣發(fā)明了他取名的“聽診器”,而這項在19世紀的發(fā)明目前還在被全世界的醫(yī)生通用。(資料來源: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