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史上,有很多個盛世,有名的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明朝有兩個可歸入“盛世”的時期:一個是“仁宣之治”,一個是“弘治中興”。明末清初時,有人也把萬歷時期也說成一個盛世,但后來又有言論稱明朝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此后少有人再把萬歷朝稱為盛世了。
明朝治世:仁宣之治
仁、宣,指的是明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和他的兒子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與其他盛世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它的延續(xù)時間特別短,兩朝加起來不過11年。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康乾盛世持續(xù)時間超過了100年,占了整個清王朝約近一半的時間。
康、雍、乾分別是清代入關后的第二、三、四位皇帝,與明朝仁、宣二帝一樣,符合一個朝代開國之后,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國勢逐漸上揚,遂進入升平之世的發(fā)展特點。但盛世的形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準備期和鞏固期,相比之下,仁、宣兩代的11年,就顯得太短促了。
怎樣才算得上盛世?一般來說有兩個標準:首先得物阜民豐、政治穩(wěn)定、社會安寧、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其次,國力強大,有一些讓人印象深刻、能記得住的文治武功。
然而,若僅論國力之強大,仁、宣時期無疑要輸給它前面的永樂朝。明代歷史上著名的下洋入番、五伐漠北、營建北京、經略安南、編纂永樂大典等都發(fā)生在永樂朝;仁、宣時期,幾乎沒什么宏大政績可以稱述,甚至在宣德朝,還接連發(fā)生藩王造反、交阯行省獨立等一系列重大事變。
如果說永樂朝是夏日江水暴漲時的壯闊場面,那么仁宣時期則像立秋之后江水逐漸退時后呈現出的和睦、升平景象。實際上,仁宣朝在國力上呈現出的“頹勢”,正是仁宗和宣宗對永樂朝好大喜功政策進行刻意調整的結果。
永樂時期大興事功,國力消耗非常大,好比鄭和下西洋,花費無數金錢和人力,卻只宣揚了“國威”;朱棣數次北征,耗費巨大錢糧,給國家財政和人民帶來了異常沉重的負擔。仁宗即位后,立刻通過大赦天下的詔書,停止了這些勞民傷財的舉措。
孔子說:“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可是仁宗剛上臺即下令解散下西洋的船隊、召回各地的買辦欽使,甚至試圖放棄新都北京、回都南京等這些舉動不啻于承認,永樂時期的一些政策是加在人民頭上的枷鎖,而仁宗的新政就是要為國家、百姓卸下這些重擔。
宣宗在位期間,雖然處處模仿祖父朱棣,也曾試圖出塞、下洋,但受限于永樂朝巨大消耗之后衰落的國力,已無法承受龐大開支;同時,由于長期的動亂與鎮(zhèn)壓,交阯行省也成為明朝沉重的負擔,宣宗最后被迫放棄朱棣時期的經略,將數十萬軍民撤回國內??傮w上講,宣德年間為民減負的政策使用、較為清明的吏治使得國內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fā)展。
仁宣時期,不僅與前面的永樂朝形成強烈的對比,與繼之而起的明英宗正統(tǒng)朝也有很大不同。正統(tǒng)十四年間,朝政開始出現某種程度的混亂,出現了宦官干政。大太監(jiān)王振被認為是明朝第一個“權閹”。當時,蒙古瓦剌部在漠北興起,嚴重威脅著明朝的北邊,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王振慫恿英宗朱祁鎮(zhèn)親征,天子六師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這意味著,大明王朝的輝煌歲月已為往事。無論是向前比,還是往后比,仁、宣年間,總體上都呈現出穩(wěn)定、寬松的局面,對于百姓來說,是難得的黃金十年。
所謂盛世或治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概念的定義標準是有矛盾的。在專制時代,無論是要新建宏大的土木工程,還是要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等,都不可避免要加大對地方及百姓的盤剝,換言之,證明國家強大的事例愈多,百姓身上的負擔愈加沉重。即便是所謂“圣君”在位,如明朝的洪武、永樂時期,國內矛盾也非常突出,經常發(fā)生民變和動亂,只是這些都被掩蓋在“盛世”的榮光之下。
可見,在一番豐功偉績之外,真正的國盛民強,還需要“與民休息”。仁、宣二帝在歷史上立名,不稱盛世,而稱“治世”;威武張揚的永樂朝,卻沒人稱之為“盛”,其要義皆在于此。
仁宗、宣宗死亡疑案
明仁宗在稱帝之前,已經作為皇太子在南京監(jiān)國多年。但他只負責處理日常的朝政,對于征伐、人事等大政,并沒有什么權力。要命的是,他的父親不喜歡他,起初都沒想讓他入居儲位,最后還是一個相士,給他父子相了一面,得出佳兆,才一錘定音。
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相面大師,就包括元末明初的袁珙,人稱袁柳莊,又稱柳莊神相。想當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之前,猶豫不決,于是軍師姚廣孝把袁珙請來,給燕王相了一面。袁珙是這么說的:
“(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須過臍,即登大寶矣?!?/p>
朱棣生于1360年,1402年登基,正好年過四十。此判語準確,袁珙得到了朱棣的信任。
那么當朱棣為繼承人的選擇而遲疑不決時,袁大師的相語就非常關鍵了。史云:
“珙相仁宗曰:‘天子也?!嘈谠唬骸f歲天子?!瘍ξ荒硕??!?/p>
仁宗從永樂二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到永樂二十二年即位,在儲君的位置上一坐20年,過得相當辛苦。他父親經常尋借口打磨他,使他做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做事束手束腳;他兩個弟弟又不服氣,不斷向他的地位發(fā)起挑戰(zhàn)。幸運的是,穩(wěn)健的仁宗最后仍然順利繼位。但奇怪的是,仁宗即位還不到一年時間,就突然去世了。他是怎么死的呢?
從明朝官修國史《明仁宗實錄》的記載來看,仁宗屬于暴亡。他死在洪熙元年的五月,而就在一月之前他還下敕給南京守備太監(jiān)王景弘,命其修理南京宮殿,以備明年春天還都南京。同時,他派皇太子朱瞻基親自到南京坐鎮(zhèn),太子于四月十三日離開北京。如果仁宗身罹痼疾,有性命之憂,絕不會在這個時候把皇位繼承人打發(fā)到幾千里外的地方去。
五月十日,仁宗照舊處理政事,還因為翰林院侍讀李時勉和侍講羅汝敬言事不中聽,發(fā)了脾氣,將兩人降了官。十一日,忽然就“不豫”了,而且是病來如山倒,仁宗馬上預感到可能不行了,當即下令急召太子回京,次日即告“大漸”(臨終之意),仁宗在病榻上口授遺詔,并于當日駕崩于欽安殿。
仁宗從忽然發(fā)病到死亡,僅僅兩天時間。其死亡之速,與清代雍正皇帝近似。據張廷玉記載,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圣躬偶爾違和,猶聽政如?!保蕉胀黹g,忽然就“大漸”了,眾臣“驚駭欲絕”,紛紛趕到圓明園寢宮請安,沒過多久,到次日凌晨子時,雍正帝即“龍馭上賓”了?,F有學者研究指出,雍正帝是長期服食丹藥致身體中毒,才突然死亡的。對于仁宗的死,民間議論紛紛,流傳著其死因之謎的諸多傳說。仁宗朱高熾之死也是明朝十六帝死亡鑒定中最大的疑案。
明成化時人陸釴《病逸漫記》說:“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后,誤中上”,指出當時社會上有兩種猜測:被雷震死,被宮人誤殺。
明代中期以后流布較廣的《明記略》一書則指出:“仁宗或云死于雷,或云為宮人所毒,或云為內官擊殺?!笨梢姾髞韨餮杂衷鲆环N:為宦官所弒殺。
仁宗是被雷劈死的嗎?嘉靖時人張合說,雷只是個幌子,仁宗其實是被宦官擊殺的。他在《宙載》一書中說:一個陰雨天,仁宗上罷朝,退回后宮,突然就報“崩”了——有傳聞稱,仁宗回宮后被宦官刺殺,剛好那天打雷,宦官就偽稱仁宗是被雷震死的。至于宦官為什么要弒君,張合解釋道:“仁宗即位后,惡宦官,每欲誅戮”,結果被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
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陸釴曾好奇地向一位雷姓太監(jiān)求證,這位太監(jiān)給出的答案是“蓋陰癥”至于陰癥是什么,陸釴沒有詳說。筆者也不敢亂解,但另有一個大膽揣測,為仁宗之死補上另一種可能:仁宗或與雍正帝一樣,是服食丹藥中毒而亡。
據史書記載,為人溫文爾雅的仁宗,在生前的最后時光,一反常態(tài),脾氣異常暴躁,很容易被激怒,而一旦發(fā)作,幾乎難以遏制自己的行為。比如大理寺少卿弋謙,響應皇上初登基時求言的號召,多次上疏言事,仁宗就怪他“逾分”、“賣直沽名”,每當臨朝之際,惡感“數形于詞氣”,話不好聽,臉不好看,大概事也難辦吧,搞得“朝臣皆悚仄,相與以言為戒”。
還有一次,他差點把明初的名臣、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明朝最高學府的校長)的李時勉當朝打死。李時勉是個好言敢諫之人,為此在永樂年間吃過不少苦頭。洪熙元年五月的一天,李時勉又出來講話了,當著百官的面,他直言皇帝守孝之期還未結束就派宦官遠至福建選取侍女的丑事,遂深深激怒了仁宗,當朝爆發(fā),命侍衛(wèi)打斷了他三根肋骨,并降了官。不料李時勉也是個暴脾氣,性格亢傲得很,他三天內連上三份奏章,提了更多的意見。仁宗認為李時勉是故意挑釁,干脆將他抓起來,施以嚴刑。虧得詔獄掌刑的錦衣衛(wèi)千戶曾受過李時勉的恩,秘密請來醫(yī)生,為他療傷,才僥幸不死。不過仁宗真是氣著了,直到“大漸”那一天,猶有余恨,切齒對大臣夏原吉說:“李時勉當廷辱我!”一念此事,還是忍不住勃然暴怒,當晚就死了。
脾氣暴躁、動輒發(fā)怒是服食丹藥者的共性之一。仁宗生前煉丹,且為丹藥斃命,從他的死亡的地點也可看出端倪。仁宗沒有死在“天子正寢”乾清宮,而是死在位于紫禁城中軸線北端的欽安殿。這座宮殿至今還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格,它始建于永樂年間,供奉的是永樂皇帝的保護神真武大帝,是明宮進行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雖然沒有直接材料記述仁宗晚年都在欽安殿里干什么,但顯然想必除了燒符煉丹,也別無其他事可做。仁宗身體底子本來就弱,兼之煉丹服食操之過切,內火旺盛,所以脾氣也變得暴躁。對此,曾在翰林院供職的羅汝敬后來說:“先皇帝(仁宗)嗣統(tǒng)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可謂直接證據。
仁宗之父明成祖朱棣死在北征回師的路上,也屬于“暴崩”。朱棣篤信道教,大約永樂十五年后就很少出朝理政了,而是在宮中建立玄壇、齋醮扶鸞。他晚年患病,卻不好生吃藥,只吃靈濟宮道士給他進的金丹。吃了丹藥之后是什么情況?神相袁珙之子袁忠徹說:朱棣服藥后,“輒痰壅氣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諫”。他實在痛心,便大膽諫了一句說:“此痰火虛逆之癥,實靈濟宮符藥所致?!辈涣现扉β犃税l(fā)怒道:“仙藥不服,服凡藥耶?”永樂二十二年四月,朱棣率師出塞,出兵時身體還無恙,中途還多次宴飲群臣,不想突然發(fā)病,沒幾天就死了,他甚至沒能撐到大軍入塞。這種突發(fā)而驟亡的情形,與仁宗之死非常相似。
仁宗作為不討朱棣喜歡的兒子,為了投其所好,也學他鉆研道教,大搞修合燒煉那一套,是再自然不過之事。對于仁宗服毒,外臣多不知,或知而不敢言,但在內廷行走的近臣多有所了解。好比那位袁忠徹,還有一位名叫盛啟東的御醫(yī),這兩人都是入了《明史·方技傳》的人物,但都不討仁宗喜歡。為此盛啟東非常憂慮,有一次袁忠徹偷偷對盛啟東說:“你不要過于憂慮,我觀仁宗之相,非永壽之人,他不會在寶位上坐太久的?!痹覐氐脑捄髞砉粦?,仁宗只做了8個月天子就去世了。這難道是袁忠徹相術高明,判人生死如寄?筆者推測應該是他深知仁宗與他父親一樣,中毒已深,不是醫(yī)藥所能挽救,故此才敢如此放言。
其實朱棣祖孫三代都是服食丹藥的愛好者,過去人們對宣宗本人的情況注意不多,我們通過一些史料片段也能發(fā)現一些端倪。宣宗與他父親仁宗一樣,也是“驟崩”的。他從宣德九年十二月底發(fā)病,到次年正月駕崩,時間非常的短,且歿年僅38歲。據太監(jiān)阮安留目擊,宣宗死時“肌膚燥裂猶燔魚”,身上的皮膚就像燒烤架上的烤魚一般。阮太監(jiān)說,出現這種情況是“以烈劑故”。烈劑應該就是煉丹爐里的產品。只是不知道它的功效是壯陽還是修合長生不死之術的。
宣宗好色,是眾人皆知的。在這方面,他與其祖父朱棣有同好。宣宗在他父親仁宗三年的喪期還沒出,就亟不可待地派人去某藩屬國選美。該國國王大為詫異:“(仁宗)初喪,(宣宗)使人求女,意實急急?!痹趪鴨势陂g選女,顯然與傳統(tǒng)的“君德”是大相違戾的。
據明英宗天順朝閣臣李賢提供的可信材料,宣宗很喜歡修煉這一套把戲。宣德年間時有個叫常中孚的,做了一個巡檢的小官。傳言說此人身懷奇術——能“煮白金”(煮非煮酒之煮,乃指煮煉,是一種化學工藝,煮白金就是燒煉白銀的意思),誰家寶玉之器損壞了,他能修補如舊。宣宗聽說他的大名,便把他找來,要試他本事。后來宣宗一高興,授他正五品的吏部郎中之職,并經常召他進宮,還專門為他在宮里造了一處場子,方便他行其密術。他們在里面干什么,外人自然是“閑人不許入內”,就是宣宗非常親信的太監(jiān)也不得一窺究竟。
身為天子的宣宗,當然不在乎江湖燒煉的那幾兩銀子,恐怕主要還是煉丹。丹藥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汞也就是水銀,是劇毒之物。人長期服食硫、汞這些毒物,對內臟及神經系統(tǒng)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損傷。據祝允明《野記》記載:宣宗曾乘一時之怒殺了兩名小太監(jiān)。怒氣消后,方覺死者無辜,死得可憐,但悔之無及矣。一日在宮中游幸,突然瞪大眼,指一處大叫:“那廝又在此!”即命取彈丸亂射。左右不知何故,奇怪地問:“那是什么?”宣宗驚魂未定,喘著粗氣道:“就是被我殺死的兩個太監(jiān),他們見朕來了,伏在那里,一言不發(fā)。”但左右什么都沒有看到。以后這樣的怪事愈發(fā)頻密,直到宣宗晏駕。這恐怕就是宣宗在中毒之后出現的幻覺。
仁、宣二帝,一位活了48歲,一位活了38歲,都是猝死。《明史》本紀對仁宗的評價是:“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币馑际侨首谌绻芏嗷钜恍┠?,他一定能實現明代的文景之治。其實仁宗在位雖然未及一年,人們已將“仁宣之治”的美冠加冕于他。
對于宣宗,《明史》的評價更為具體,說他“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yè),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稱贊宣宗“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說宣宗是能繼述祖宗美德和事業(yè)的好皇帝。故后世將宣宗與仁宗聯在一起,合稱仁宣之治,是較為公允的評價。
那么仁、宣二帝服食丹藥的內幕,是否要顛覆對他們的歷史評價呢?并非如此。史書中的皇帝多不像“人”,只是一具被包裹在圣君金紙之下的、沒有內心世界的偶像。正史當然不會記載仁宗死亡的真相,但我們卻從關于他死亡之謎的種種猜測中,看到這位皇帝生活的不幸——20多年惟謹惟危、險象環(huán)生的太子生涯,嚴苛暴虐的父親、強勢的妻子、不友的弟弟、爭寵的妃嬪和他本人軟弱的性格,這都驅使他去“仙藥”中尋找片刻的安寧。而我們透過宣宗“英姿睿略”的形象背后,看到的是一個富有情趣、性靈而多欲的紈绔形象。這些與躺在帝王宗廟里的那副畫像綜合起來,才構成一個立體的“人”,使我們得以全面地認識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真實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