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開始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大家都會在認識品聚書吧的過程中支持品聚書吧。作為一個文化平臺,這也是品聚書吧的使命和路徑。事實上,這不是品聚書吧的獨創(chuàng),而是很多獨立實體書店的共識。
Q:你目前的狀態(tài)很放松,怎樣看自己這份退休以后的工作或事業(yè)?
A:文化產(chǎn)業(yè)成為一個年度用量很高的詞匯,但真的把文化做成產(chǎn)業(y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較長時間的打磨推進和品牌建樹。做一間書店,供大家來讀書、會友、呈現(xiàn)、吸納,我感到很開心。不少人說品聚書吧是“濟南的文化地標”“濟南的誠品”,這都是溢美之詞。我們只是安心做自己,做特色品牌,但這并不簡單,需要外力的支持,需要理想的支撐,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當然還要有資金的實力。
很高興目前在品聚書吧工作,我之前都是以公益的方式在參與,現(xiàn)在有了明晰的責任。品聚書吧恒隆店的發(fā)展勢頭還不錯,我也很努力地在做,但或許,我只是階段性地參與。因為一個品牌恒力的堅持和發(fā)展,需要更加有市場張力和活力的運營專家,而不是一個發(fā)揮余熱的老太太。不過,因為參與這件事,而與不同的人合作,認識很多朋友,得到很多朋友的鼎力相助,是很不錯的經(jīng)歷。
Q:參加品聚書吧活動的人很多都是你的粉絲,你個人對于這家書店是有品牌影響力的嗎?
A:或許會有一點影響力,但不絕對。在品聚書吧開始做文化活動時,需要呼朋喚友,“猜猜誰來參加”成為很糾結(jié)的事情。非常感謝我的粉絲們,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了最適合的支持。但一間好書店的持續(xù)發(fā)展,還是應該靠書店自身的品牌而不是依賴于某個人的影響力,而且個人影響是不可復制的,書店的品牌卻是可以無限大的。大家來品聚書吧忘了我的時候,說明品聚書吧的品牌做成了。
Q:說說你最近在讀的幾本書吧。
A:來書店應聘的朋友這樣說,“我希望在這里工作,可以讀到更多的書?!蔽夷菚r會笑,因為自從開始在品聚書吧工作,我的讀書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下降到了這輩子的最低點。通常,人們?nèi)菀缀鲆暋吧磉吘?、架上書”,現(xiàn)在我直接就無視“架上書”了。不是不想看,實在是不能看了。這個不大的小“吧”跨越三個行當:書、文化活動、輕餐飲,事情的頭緒太多,絕非做一間書店那么簡單。
《耶路撒冷三千年》《耳語者》內(nèi)容比較沉重,有意思的書如《如何看一幅畫》《重讀: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等,還有一些生活格調(diào)類的閑書,翻書黨般地翻翻就好。最近我讀了《消失的愛人》,這本書的情節(jié)非常離奇又有些驚悚,但直指婚姻的本質(zhì):控制和被控制,無處可逃。我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個人不會推薦別人讀什么書。但書店是應該推薦閱讀的,既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格調(diào)。
Q:我們看到你身上有不少時尚元素,你是怎樣保持這樣的狀態(tài)的?
A:不是很刻意吧,我其實是一個很隨意的人:簡單、松弛、自我,對于生活品質(zhì)的理解不會從眾,但會堅持,不適合自己的不會選擇,同時也喜歡新鮮有趣的物品。之所以對時尚有一定的敏感度,我想大概與職業(yè)有關(guān),更因為朋友圈里都是比我年輕的人,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我時常說自己是老狐貍,和年輕人交往是吸他們的精血,多可怖啊,我這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