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舊例,新年當然是要穿新衣的。然而,也許過不了幾年,“新年穿新衣”所蘊含的那份驚喜和儀式感就將喪失殆盡。用官方的話講,“隨著國民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用老百姓的話說,“什么東西都多了,不稀罕了,肉不香了,酒不醇了,過年也沒有年味兒了?!?/p>
唐宋以來,我國就有新年穿新衣的傳統(tǒng),但大規(guī)模普及乃至成為春節(jié)的“傳統(tǒng)”則是明清以來才逐漸定下來的。那種“唐裝”就是中國人過年要穿的“新衣”的認識,實在是多年精神貧瘠、文化欠缺的惡果。根據沈從文先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服飾歷史的考證,《東京夢華錄》《小窗幽記》里“開襟”“對襟”的衣服不知比旗袍、中山裝好看多少倍。他認為,“面料取材棉麻、剪裁效仿兩漢、花紋取道明清”的服裝,才是既合乎傳統(tǒng)又美觀大方的“漢服”。僅有幾個盤扣和立領的“唐裝”,實在難以稱之為“中華春節(jié)傳統(tǒng)服飾”。
然而世事變遷、往日不再,“新年不穿新衣”的又何止是中國。和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韓國、日本,雖然在遵從傳統(tǒng)方面做得不錯、備受贊譽,但隨著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尤其是90后、00后年青一代審美觀念的顛覆,“和服”“韓服”等傳統(tǒng)服裝也和“漢服”“唐裝”一樣,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
韓服是朝鮮半島的人們過春節(jié)時必穿的民族衣裝,它以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韓國、晉國、楚國等地的服飾為藍本,自李氏朝鮮時代逐漸成型,發(fā)展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韓服設計簡單、顏色艷麗,但是渾身上下一個口袋也沒有。在朝鮮和韓國,韓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是最為稱道的“韓服三美”。但是由于韓服寬大松垮,穿著實在不便,所以除了在春節(jié)、婚喪嫁娶等特別正式的場合,日常生活中韓國人很少會穿。
日本人在保護傳統(tǒng)上向來為人稱道,他們過春節(jié)時穿的禮服自然就是“和服”了。和服的源頭是“吳服”,是在中國東吳江浙一帶漢服的基礎上改進、演變而來的,后被大和民族改稱“和服”。雖然融入了一些日本人的審美情趣和意識形態(tài),但和服與漢服仍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在日本人生活的重要場合它都是不可或缺的選擇。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新年穿的和服并不能算是“新衣”,因為一套質量一般的和服便標價幾十萬日元,所以日本人的和服都是反復穿的。一個日本人的一生,一般只會準備4~5套和服,分別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時期穿著。
南亞的印度人過新年,最經常穿的也是他們的傳統(tǒng)服裝“紗麗”,只不過新年款比平日款更莊重、更正式而已。印度人相信,新年穿著有切割、有縫合的衣服是不吉利的,因此沒有縫合、用一整塊布做成的“紗麗”是最好的選擇。新年到來,女人身披一條艷麗的紗麗,男人身穿亞麻寬松白袍,來年就能交到好運。
東南亞的越南有一項上升至國家層面的規(guī)定:每逢春節(jié)、端午等重大節(jié)日,官員、平民都最好穿著“奧黛”等國服。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展示越南美女曼妙身姿的“奧黛”,其歷史還沒有中山裝和旗袍悠久。因為越南曾是清朝的附屬國,對清朝文化頂禮膜拜,“奧黛”就是八旗女子服裝的“熱帶版”。但即便新春佳節(jié),越南也是烈日炎炎,故“奧黛”均開衩到腰際,防止少女們中暑。
歐美地區(qū)的新年禮服,像律法上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也大致分為兩種。法國、意大利等地區(qū)崇尚繁復華麗的“洛可可式”禮服,即便成人男子,在新年的時候也是穿得里三層外三層,極盡繁瑣之能事,而大家閨秀們從禮帽到花襪子的全套裝扮,要花上三個小時。英國、德國等“清教徒國家”則崇尚節(jié)儉,不喜鋪張浪費,所以簡單的馬甲西裝三件套以及長款大衣,就是新年的“新衣”了。
最后,回答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美國人新年穿什么?美利堅建國至今不過239年的歷史,經常自嘲“沒文化”,他們新年經常穿的衣服,就是長袖T恤和牛仔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