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追求的是一份光明;大禹治水,追求的是一份責任;愚公移山,追求的是一份執(zhí)著;項羽自刎,追求的是一份悲壯。事物在不同的歷史人物眼中有著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當我們將思維定式勢稍作轉(zhuǎn)換,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jié)論,看似愚蠢的決定,背后卻有著別樣的意義。
某日,公司為員工設(shè)計了一組邏輯推理的拓展游戲,其中當然存在團隊信任與合作的目的,但是精髓也在于思維角度的轉(zhuǎn)換。當絕大多數(shù)人在運用按部就班的數(shù)學邏輯推理的方式去思考時,均以失敗告終,而真正能巧妙地換位思考后,才發(fā)現(xiàn)問題如此簡單。
其實,當大家都在喊著“希望就在前方”時,我們寧愿換個角度去思考:相信有些時候,“希望就在拐角處”。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家人決定搬進城里,于是去找房子。
全家三口,夫妻兩個和一個5歲的孩子。他們跑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好不容易看到一張公寓出租的廣告。他們趕緊跑去,房子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就前去敲門詢問。這時,溫和的房東出來,把這三位客人從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
丈夫鼓起勇氣問道:“這房屋出租嗎?”
房東遺憾地說:“啊,實在對不起,我們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戶?!?/p>
丈夫和妻子聽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們默默地走開了。那5歲的孩子,把事情的經(jīng)過從頭至尾都看在眼里。真的就沒辦法了?他用小手又一次敲開房東的大門。這時,丈夫和妻子已走出5米來遠,都回頭望著。門開了,房東又出來了。
這孩子精神抖擻地說“......”
房東聽了之后,高聲笑了起來,決定把房子租給他們住。
問:這位5歲的小孩子說了什么話,終于說服了房東?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是可以馬上想到答案的,因為故事最后,幾乎是說出了答案。
5歲的孩子說:“老爺爺,這個房子我租了。我沒有孩子,我只帶來了兩個大人?!狈繓|聽了哈哈大笑,就把房子租給他們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即便百思千慮,似乎仍然看不到希望和光明。而這時便需要一種精神,叫做“思可相反”,這也是我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吧。因為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難免會夾雜個人看法來評價問題,而每個人也都有其固定的思維模式。而“思可相反”讓我們轉(zhuǎn)換了思維,辨證的看待問題,認識到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它的兩面性,這樣,分析問題的能力就能在境界上得到一個提升。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覺悟就在當下,當經(jīng)歷了“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的困惑,經(jīng)過思維的轉(zhuǎn)換,很可能就會達到“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境界,所謂“得需相成”就是如此吧。
正是一個人的觀點難免有片面和思維定式的情況存在,我國古代便有思想家荀子提出:“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成大事者,并非生來就有異于常人,只不過他們懂得轉(zhuǎn)換思維,將別人的能力為自己所用,從而達到目的。
推古及今,真正偉大的人物,并不是因為擁有如雷貫耳的名聲,也不是傲視群雄的財富和地位,他們最動人的地方是其自省、理性以及追求理想價值觀的精神、積極健康的生命態(tài)度和精神訴求,哪怕鶯歌燕舞,哪怕地動山搖,哪怕物欲橫流,都可以保持清醒,洞察人生的軌跡將何去何從。正如風險投資家王潮涌在金融界風起云涌的同時,轉(zhuǎn)換了思維角度,帶領(lǐng)著中國第一支參加美洲杯的帆船隊揚帆遠航,那份成就不是投入的幾億元人民幣所能衡量的。
思維是廣闊無邊的,人生亦是如此。不因為激情,而不懂得溫情;不因為掌聲,而聽不到心聲;不因為敢于承受,就疏于享受;不因為自己的精彩,而無暇為他人喝彩;不因為成就,而忘記如何遷就。懂得在合適的時機適時轉(zhuǎn)換思維,做到“思可相反,得需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