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龍虎斗不了,殺氣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胡人單于或日本之意)。”寫這首詩的,不是別人,是袁世凱。袁世凱這個人,長得不怎樣,讀的書也不多,卻從小有大志。
一開始,袁世凱也想著“學(xué)而優(yōu)則仕”??蓭状慰婆e敗北后,他把詩文付之一炬,決定投筆從戎,還信誓旦旦:“大丈夫當(dāng)效命疆場,安內(nèi)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言必信,行必果。很快,袁世凱帶領(lǐng)“其家舊部數(shù)十人”,從河南項城前往山東登州,投奔了一個幫辦海防的慶軍統(tǒng)領(lǐng)。從此,袁世凱走進(jìn)了中國近代史的大舞臺,而且上演了一幕最富爭議的歷史劇。
起初,袁世凱是個沒名氣的小人物,但他不甘居人下。為了出人頭地,他苦心鉆營,到處活動,拼命結(jié)交上流社會的官僚名士。天公作美,他竟攀上了李蓮英這棵大樹。
原來,有一年外出,袁世凱在途中結(jié)識了一個叫阮忠樞的人。二人結(jié)伴同行,相處數(shù)日,言談甚歡,互引知音。分別之時,阮忠樞見袁世凱囊中羞澀,還送了他一筆數(shù)目不菲的銀子,可見情誼之深。
沒想到,十多年后,兩人再次在京城重逢。此時,阮忠樞正在李蓮英家做教書先生。由于文才出眾、處世靈活,阮忠樞很受李蓮英賞識。就這樣,阮忠樞穿針引線,袁世凱有幸拜會了李蓮英。
這天晚上,袁世凱被阮忠樞帶到李府花廳。當(dāng)然,阮忠樞也在座,還時不時幫襯著。讓阮忠樞都深感意外的是,李蓮英與袁世凱言來語去,氣味相投,簡直是一見如故。沒過多久,袁世凱便與李蓮英結(jié)為金蘭好友,彼此相差11歲,袁世凱年幼為弟,李蓮英年長為兄。
之后,兩人來往日漸密切,李蓮英還時常在府中設(shè)宴款待袁世凱,視為上賓。而袁世凱每每借機(jī)大獻(xiàn)殷勤,千方百計地討李蓮英喜歡。袁世凱深知李蓮英在宮中的顯赫地位,為了巴結(jié)“李公公”,他費盡心機(jī)。除了逢年過節(jié)厚禮相送,在平日也是噓寒問暖,讓李蓮英格外暖心。而且,一般人都是短期示好,袁世凱卻連續(xù)多年,從不間斷,從不含糊。
中國人都講究“禮尚往來”。對于袁世凱的盛意,李蓮英也心知肚明??善婀值氖牵嘟欢嗄?,袁世凱從不向自己提要求。李蓮英派人去問,袁世凱只是說:“仰慕公公為人,并無一事相求?!?/p>
李蓮英無功受祿,時間長了,也坐臥不寧,心想,這小子葫蘆里究竟賣什么藥呢?如果有什么需要,知會我一聲,幫忙擺平,也好讓我心安?。】稍绖P遲遲不見動靜。有一天,李蓮英聽說袁世凱有要事相告,特別高興,可見了面,袁世凱又給了自己20萬的銀票,卻絕口不提幫忙的事。
李蓮英收了這張銀票,按捺不住:“兄弟有何吩咐?”袁世凱笑笑,說:“很簡單,就是想麻煩公公介紹幾個人認(rèn)識認(rèn)識?!边@還不容易!北京城再大,大得過李蓮英的面子嗎?在李蓮英的引薦下,袁世凱拜慶親王奕匡為師,后來又結(jié)識了榮祿、增崇等朝廷大員,成為日后官運亨通的重要推手。
為了讓袁世凱在慈禧那里受寵,袁世凱與李蓮英還達(dá)成了特別的約定。那時的禮制是,大臣叩見皇上和太后時,都必須俯首跪地。所以,袁世凱低頭看李蓮英的雙腳,雙腳叉開代表老佛爺很喜歡聽這類話,雙腳并攏就表示太后不高興了,不要再說。這樣,袁世凱理所當(dāng)然地“應(yīng)對無不稱旨”,為日后積累了關(guān)鍵的人脈。
在晚清撲朔迷離的政局動蕩之下,袁世凱成為數(shù)十年政壇不倒翁,而且扶搖直上,權(quán)勢越來越大,實在不算意外。
俗話說:“寧打一口井,不挖十個坑?!痹绖P的“太極公關(guān)”,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投資于人這件事情,時間越長、越隱蔽,往往回報越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