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赤楊群落分布在谷地低濕地段,具有顯著的水源涵養(yǎng)和水土保持功能。
關鍵詞:嶺西林場;毛赤楊;群落;分布狀況;經(jīng)營措施
1 嶺西林場自然概況
嶺西林場位于雙鴨山市西部郊區(qū),場部距雙鴨山市區(qū)5千米。本場經(jīng)營范圍在東經(jīng)130°57′08″-131°11′56″,北緯46°34′18″-46°40′53″之間。經(jīng)營總面積7302.82公頃。地處完達山脈北麓,屬低山丘陵地帶,境內多丘陵漫崗,地勢起伏較大,西高東低。最高海拔719.5米,最低海拔128米,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山地坡度16°,最大坡度45°。
森林植被屬于小興安嶺-老爺嶺植物區(qū),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亞區(qū)。地帶性森林植被是溫帶針闊混交林,頂極森林群落是紅松占優(yōu)勢的針闊混交林。
2 毛赤楊分布狀況
2.1 立地分布
毛赤楊是典型的溫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樹種,喜好溫和濕潤的氣候條件。毛赤楊常常生長在河谷、沼澤及河流沿岸,多為叢生狀,團狀分布,少散生分布。在嶺西林場,凡是未經(jīng)開墾的谷地,都有毛赤楊分布,且多數(shù)占優(yōu)勢。分布區(qū)呈凹型帶狀分布,坡度均在5度以下,土壤為草甸沼澤土或草甸暗棕壤,相對應的立地類型為谷地草甸沼澤土型或陰(陽)緩坡中層草甸土型。(在大于5度的坡地上,鮮有毛赤楊分布,僅在林場西南部陰坡山地上發(fā)現(xiàn)幾株,不包括在以下的統(tǒng)計中。)
2.2 群落分布
毛赤楊(Alnus sibirica)屬樺木科,別名遼東榿木,又稱水冬瓜。落葉喬木,高可達12米。嶺西林場毛赤楊群落類型可劃分為三種:毛赤楊純林;毛赤楊、白樺混交林;毛赤楊、胡桃楸、水曲柳、白樺、榆樹、柳樹混交林。三種群落類型的伴生灌木和草本基本一致,灌木有柳葉繡線菊(Spiraea salicifolia)、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灌柳(Salix rehderiana var. dolia)等,草本植物有大葉章(Dayeuxia langsdorffii)、小葉章(Dayeuxia angustifolia)、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紅花鹿蹄草(Pyrola incarnate)等。
2.3 面積分布
依據(jù)2010年spot-5衛(wèi)星2.5米分辨率和2009年Alos衛(wèi)星2.5米分辨率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融合制作1∶2.5萬遙感圖像。利用ArcGIS地理信息軟件,根據(jù)不同的影像勾繪毛赤楊群落輪廓,并參照原有資料確定毛赤楊群落界線;然后通過“星瑞源資源調查系統(tǒng)接口程序3.0.exe”對調查單位的影像進行裁切,生成可在PDA中加載的相關影像文件。再將勾繪的毛赤楊群落數(shù)據(jù)也通過“星瑞源資源調查系統(tǒng)接口程序3.0.exe”轉換成PDA格式的相關文件,最后將影像及相關數(shù)據(jù)都加載到PDA中,在外業(yè)調查時根據(jù)現(xiàn)地情況在PDA上對毛赤楊群落界線進行修正,最終確定其界線,面積在PDA中自動求算。經(jīng)統(tǒng)計,嶺西林場毛赤楊群落面積160.2公頃,其中毛赤楊純林21.4公頃;毛赤楊、白樺混交林53.5公頃;毛赤楊、胡桃楸、水曲柳、白樺、榆樹、柳樹混交林85.3公頃。
2.4 蓄積分布
采用角規(guī)測樹的方法進行毛赤楊蓄積量調查。即在毛赤楊群落內選擇有代表性的觀測點,用角規(guī)測取毛赤楊的每公頃斷面積,用測高儀測得平均高,查相應的標準表,求出疏密度及每公頃蓄積。經(jīng)統(tǒng)計,嶺西林場毛赤楊蓄積6728立方米。
2.5 齡組分布
毛赤楊林10年為一個齡級,可劃分5個齡組,1-10年為幼齡林、11-20年為中齡林、21-30年為近熟林、31-40年為成熟林、41年以上為過熟林。經(jīng)調查,嶺西林場毛赤楊面積按齡組分布:幼齡林面積28.3公頃、中齡林33.6公頃、近熟林40.5公頃、成熟林35.3公頃、過熟林22.5公頃,各占該場毛赤楊林面積的17.67%、20.97%、25.28%、22.03%、14.04%。蓄積按齡組分布:幼齡林蓄積555立方米、中齡林1488立方米、近熟林1981立方米、成熟林1773立方米、過熟林931立方米,分別占該場毛赤楊林蓄積的8.25%、22.12%、29.45%、26.35%、13.83%。
2.6 株樹分布
通過在不同的毛赤楊群落中分別設置5個10×20米的樣帶,推算出嶺西林場毛赤楊的總株樹和各徑級組株樹。嶺西林場共有毛赤楊297972株,其中小徑級組(胸徑6-12厘米)59594株、中徑級組(胸徑12-24厘米)41716株、大徑級組(胸徑26-36厘米)35757株、特大徑級組(胸徑38厘米以上)14899株、幼樹(樹高1米以上,且胸徑小于5.0厘米)146006株。
2.7 天然更新等級分布
在上述設置的樣帶中,同時調查了毛赤楊的天然更新狀況。對一個靠自然生長,少人為干預的樹種來說,毛赤楊的天然更新狀況,實質上是其群落動態(tài)演替的核心,它決定著毛赤楊發(fā)展的方向。調查中發(fā)現(xiàn),毛赤楊的自然更新方式主要是靠種子萌發(fā)形成新林,即所謂的實生林,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中旬是落果期,落果數(shù)量占果實總數(shù)的45%左右。另一種更新方式是在伐根或老樹根部萌發(fā)新的枝條,即所謂的萌生林。調查結果顯示,嶺西林場97%的毛赤楊是靠種子更新形成的,3%的毛赤楊是靠根部萌發(fā)更新形成的。在毛赤楊純林中,每公頃毛赤楊幼苗均在5000株以上,更新評價均為良好等級;在毛赤楊與其它樹種混交群落中,每公頃毛赤楊幼苗在3000株左右,更新評價為中等等級。
2.8 枯立(倒)木分布
在上述設置的樣帶中,還調查了毛赤楊的枯立(倒)木。由于毛赤楊壽命較短,且處在近自然經(jīng)營狀態(tài),所以枯立(倒)木數(shù)量較大,基本上是每18株就有1株枯立(倒)木。據(jù)調查,嶺西林場共有毛赤楊枯立(倒)木16554株,枯立(倒)木蓄積312立方米。
2.9 自然度分布
由于毛赤楊的材質較差,而且生長環(huán)境不利于經(jīng)營,所以幾乎沒有針對毛赤楊林進行采伐和撫育經(jīng)營的,只在采礦、修路、建水庫、放牧等活動中,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干擾,這也使毛赤楊資源得以保留其自然狀態(tài)。嶺西林場80%的毛赤楊林自然度都處在Ⅰ級狀態(tài),15%的毛赤楊林自然度處在Ⅱ級狀態(tài),5%的毛赤楊林自然度處在Ⅲ級狀態(tài)。
3 毛赤楊群落的經(jīng)營措施
3.1 毛赤楊的歷史經(jīng)營狀況
毛赤楊是包括嶺西林場在內的廣布于東北林區(qū)的喬木,由于其材質較差,所以在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年代,人們在經(jīng)營活動中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它的作用只是被當作燒柴。在2010年以前的森林資源調查中,毛赤楊都是被當作下木對待,森林資源統(tǒng)計完全把它排除在外。時至今日,毛赤楊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數(shù)表,只能借用其它樹種的數(shù)表進行統(tǒng)計。
3.2 毛赤楊的經(jīng)營價值
3.2.1 毛赤楊的重要生態(tài)作用
隨著人們對森林生態(tài)認識程度的提高,毛赤楊群落的生態(tài)作用得以彰顯。毛赤楊能夠在溝谷低濕地段成活,且生長良好,無論是水源涵養(yǎng)功能,還是水土保持功能,或是碳匯功能,都是其它樹種或群落無法替代的。此外,由于毛赤楊群落內水源充足,且林密草深,所以成為了包括熊、野豬、鹿、狍等野生動物的良好棲息地。
3.2.2 毛赤楊的經(jīng)濟價值
科技的發(fā)展,木材的短缺,使毛赤楊的價值逐漸被發(fā)掘,并逐漸被開發(fā)利用。人們把過去只能作燒柴用的毛赤楊,如今發(fā)展為多種用途。木材可用于制造樂器、家具、文具、農具;果實和樹皮可作染料;樹皮富含單寧,用于制藥。
3.2.3 毛赤楊的經(jīng)營措施
嶺西林場的毛赤楊群落均分布在防護林林種區(qū)中,所以其總的經(jīng)營措施要以封山育林為主,禁止一切商業(yè)性質的采伐。對于郁閉度大于0.7的幼齡林和中齡林,要及時進行透光撫育和生長撫育;對于病腐木和枯立(倒)木要及時伐除、清理。毛赤楊群落草本茂密,一旦發(fā)生火災將使林木全部燒死,所以秋冬季燒防火線時,要嚴防明火進入毛赤楊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