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XS1井是江漢盆地的一口風險探井,實鉆過程中見油氣顯示,但測試未獲工業(yè)油流。文章從成藏的角度入手,分析本井區(qū)的生儲蓋條件以及組合情況,得出未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儲蓋組合條件不理想。
關(guān)鍵詞:烴源巖;儲集條件;滲透性
引言
XS1井是江漢盆地潛江凹陷潛北斷裂帶上的一口風險探井。鉆前認為該圈閉具有良好的成油氣地質(zhì)條件,有望取得油氣突破。實鉆僅在潛33油組錄井見油氣顯示,綜合解釋為干層,主要目的層潛四下段未見油氣顯示。是該區(qū)缺乏油源、沒有良好的儲集層,還是圈閉條件不利?文章將對該井的鉆探結(jié)果進行初步探討。
1 烴源巖
區(qū)域上潛江組以上地層勘探程度高,生儲蓋組合資料全面,本井主要針對潛江組錄井所揭示的烴源巖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潛江組烴源巖巖性為暗色泥巖,其中潛一段至潛四上段烴源巖總厚度1392.80m,占其地層厚度的75.84%,潛四下段未鉆穿,對所鉆地層統(tǒng)計結(jié)果為烴源巖總厚度1199.40m,占其所鉆地層厚度的68.99%。
XS1井潛江組各組段烴源巖均較發(fā)育。單就烴源巖厚度而言,本井潛江組潛各段地層(包括本井區(qū)已鉆穿的潛四下段)均具備良好的生油條件。
本井使用YY-3000型地化錄井儀對錄井井段1460.00~4826.00m暗色泥巖的地化特征(包括氣態(tài)烴含量S0,液態(tài)烴含量S1,干酪根裂解烴含量S2,干酪根裂解峰值溫度Tmax等)作了定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本井潛江組潛二段及潛四下段上部地層烴源巖有機質(zhì)類型以Ⅱ2~Ⅲ型為主,偶見Ⅰ型;烴源巖分級為極好~差;烴源巖未成熟~成熟,生油能力較好。潛四下段下部地層烴源巖有機質(zhì)類型以Ⅱ2~Ⅲ型為主;烴源巖分級為好~差;烴源巖成熟,生油能力較好,但相對潛四下段上部地層差。由此證明,本井潛江組地層均具有一定生油能力。
2 儲集層
XS1井錄井井段所鉆遇各組地層均發(fā)育有儲集巖,區(qū)域上潛江組以上地層均無油氣顯示,因此僅對目的層潛江組儲集巖情況進行分析。
文章儲集巖總厚度統(tǒng)計來源于巖屑錄井剖面,測井在潛四上段潛42油組及其以下地層未解釋儲集巖。儲集巖以灰色、淺灰色粉砂巖、泥質(zhì)粉砂巖、灰質(zhì)粉砂巖為主,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泥質(zhì)膠結(jié),較疏松,加稀鹽酸反應(yīng)中等~強烈。
潛三段地層在巖屑錄井及測井解釋上看,儲集巖厚度均為最大,總厚分別為146.70m、117.40m,占本段地層總厚度比例分別為31.08%、24.87%,且最大單層厚度達11.20m;潛一段、潛二段次之,潛一段巖屑錄井累計厚度115.5m,測井解釋89.80m,占本段地層總厚度分別為21.88%、17.00%;潛二段巖屑錄井累計厚度83.20m,測井解釋42.80m,占本段地層總厚度分別為20.62%、10.61%;潛四上段較差,巖屑錄井累計厚度45.90m,測井解釋27.40m,占本段地層總厚度分別為10.60%、6.33%;潛四下段巖屑錄井累計厚度18.10m,占本段地層總厚度僅為1.04%,測井未解釋。
本井區(qū)目的層潛江組儲層潛三段最發(fā)育,潛一段、潛二段次之,潛四上段較差,儲集層欠發(fā)育,潛四下段為本井區(qū)最差,為儲集層不發(fā)育段。
潛一段測井共解釋34層,其中滲透性砂巖33層,非滲透性砂巖1層。滲透率值在0.9×10-3μm2~344.0×10-3μm2之間,平均值為78.5×10-3μm2;孔隙度值在8.0%~30.9%之間,平均值為18.8%;為較好儲層,個別井段為差儲層。
潛二段測井解釋12層,滲透性砂巖12層。滲透率值在3.2×10-3μm2~76.8×10-3μm2之間,平均值為31.5×10-3μm2;孔隙度值在10.4%~23.5%之間,平均值為16.5%;為較好儲層。
潛三段測井解釋40層,其中滲透性砂巖39層,非滲透性砂巖1層。滲透率值在0.9×10-3μm2~54.4×10-3μm2之間,平均值為12.7×10-3μm2;孔隙度值在7.8%~20.8%之間,平均值為13.1%;為中等儲層,個別井段為差儲層。
潛四上段測井解釋10層,滲透性砂巖10層。滲透率值在1.7×10-3μm2~37.6×10-3μm2之間,平均值為13.1×10-3μm2;孔隙度值8.3%~18.9%之間,平均值為13.7%;為中等儲層。
潛四下段測井未解釋。
縱上所述,本井潛江組儲集層物性潛一段組最好,潛二段次之,潛三段及潛四上段相對較差,潛四下段最差。橫向上,本井目的層潛四下段勘探程度低,資料來源較少,潛四下段儲集層橫向?qū)Ρ容^困難。目前鉆井揭示潛四下段沉積時期潛江凹陷中北部以巨厚的鹽巖及泥巖沉積為典型特征,中部及南部廣大地區(qū)由于缺乏碎屑巖供給,以膏鹽巖及碳酸鹽巖沉積為主。砂體主要發(fā)育并分布于潛北斷層前緣較窄的范圍內(nèi),儲集條件欠佳。
本井區(qū)橫向上潛江組地層潛三段儲集層砂體厚度最大,且最穩(wěn)定,儲集層分布向高部位減薄離散,向低部位增厚集中,本井潛三段滲透性砂巖占地層總厚度的24.36%,為中等,說明滲透性砂巖穩(wěn)定。潛四上段砂體變化較大,說明砂體不穩(wěn)定且物性差,不利油氣成藏。
3 蓋層
蓋層是形成圈閉和阻止油氣溢散得以保存的主要條件之一。本地區(qū)蓋層條件良好,本井錄井井段潛江組潛二段、潛三段及其以下地層由厚層泥巖、石膏質(zhì)泥巖、灰質(zhì)泥巖等組成的一套地層厚度大,區(qū)域?qū)Ρ确€(wěn)定,泥巖最大厚度14.50m,累計厚度達2592.20m,占本組所鉆地層厚度的72.50%,可作為理想的蓋層。潛四下段地層的鹽巖、油浸泥巖、泥巖組成的韻律層發(fā)育,不但厚度大,且分布廣,亦可作為理想蓋層。
因此本探區(qū)具有良好的蓋層條件。
4 儲蓋組合條件
通過對本井生儲蓋層組合的分析,本井區(qū)生油巖巨厚,具有中等生烴能力,同時在潛一段、潛二段、潛三段各段均有相當?shù)臐B透性砂巖作儲層,各段厚層泥巖、膏質(zhì)泥巖、灰質(zhì)泥巖及砂質(zhì)泥巖可作為良好蓋層,構(gòu)成了幾套完整的自生自儲式生、儲、蓋組合。
潛四下段巨厚的油浸泥巖、泥巖生烴條件較好,有鹽巖、油浸泥巖、泥巖等組成的沉積韻律作為良好蓋層,由于缺乏碎屑巖供給,未發(fā)現(xiàn)良好儲層,造成生、儲、蓋組合不完整,油氣難以成藏。
5 結(jié)束語
(1)井區(qū)潛一段~潛三段具有較好的儲蓋組合條件,潛四下段儲蓋組合條件不理想。
(2)橫向上潛江組地層潛三段儲集層砂體厚度最大,且最穩(wěn)定,儲集層分布向高部位減薄離散,向低部位增厚集中,本井潛三段滲透性砂巖占地層總厚度的24.36%,為中等,說明滲透性砂巖穩(wěn)定。潛四上段砂體變化較大,說明砂體不穩(wěn)定且物性差,不利油氣成藏。
(3)本井在潛江組潛三段潛33油組見油跡顯示5.20m,綜合解釋為油水同層,證明潛33油組在本井區(qū)為一含油圈閉,建議在構(gòu)造高部位布井,以獲取工業(yè)油流。
參考文獻
[1]方志雄.潛江鹽湖盆地鹽間沉積的石油地質(zhì)特征[J].沉積學報,2002(4).
[2]童小蘭,盧明國.潛江鹽湖盆地生儲蓋組合特征[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zhì),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