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甲方的特殊要求,使我們在處理方案時將抽象與具象的關系放到較為重要的位置。由此引出關于如何表達建筑紀念性的實踐與探討。
【關鍵詞】抽象與具象;紀念性;空間序列;視線設計
紀念性,是指某種事物所具有的能夠喚起人的某種積極記憶或情緒的特性,它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紀念性建筑的定義在于使用建筑語匯來表達紀念性——作為群體的社會文化與作為個體的價值取向,往往精神層面要大于使用功能層面上的要求。
縱觀建筑史,紀念性多體現(xiàn)在宗教建筑中。并且已經(jīng)形成較為成熟的設計方法。高大宏偉、中軸對稱、空間序列等等,在傳承人類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慣性的思維桎梏。多少盲目追求所謂氣勢和震撼的“紀念性地標”,局限在對形勢的簡單模仿以及對思想的盲目復制。紀念的“原真性”缺乏,建筑表達日趨蒼白與模式化。紀念性建筑的設計關鍵在于其紀念主題的表達。首先是主題的鮮明和富有紀念意義。其次采用正確的方法來表現(xiàn)主題,具體為建筑語匯的合理組織。三是建筑師需要表達的信息可以被受眾感知,從而激發(fā)對紀念主題的記憶與情緒。
那么如何采用正確的物質手段來表達精神層面的主題?建筑不像其它造型藝術形式那樣可以非常自由具體地描繪特殊對象,建筑也不能脫離自身的范疇和使用功能。所以必須以建筑的組織手法,運用建筑的語匯來處理和表達。這里就涉及到抽象與具象的概念。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如把建筑平面附會成某種圖形或把建筑造型處理成某種具體事物。前者在常規(guī)人視點下不會被參與者領悟,完全淪為純形式的幾何游戲。而后者在紀念性匱乏的同時使人感到幼稚可笑。建筑是多元有肌的,抽象和具象均有其合理性。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處理其辯證關系。紀念性建筑中的浪漫主義是對獨特細節(jié)的逼真再現(xiàn)。通常情況下理性和抽象的方法多出現(xiàn)在紀念性建筑的全局控制之中,如空間序列的組織和建筑實體的關系構成。而浪漫的具象則由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如墻面肌理、窗花圖案、節(jié)點雕塑等。同時,無論采取抽象或具象的表達方式,需要遵循的原則是信息的可感知??梢酝ㄟ^造型、氛圍使人直觀感知,亦可通過空間、意義使人參與后感知??傊?,度的控制至關重要,刻板直白或是晦澀難懂都是不足取的。
在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歷史紀念館的方案設計中,我們針對以上觀點特別是抽象與具象的關系處理進行了實踐。
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歷史紀念館項目是西藏自治區(qū)為再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西藏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史,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根據(jù)自治區(qū)十二五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安排和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的要求而建設的。紀念館定位為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革命史展覽中心,特別是黨的光輝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建成后將向國內外、區(qū)內外人士全面展示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項目位于拉薩市柳梧新區(qū)門戶的柳梧大橋西南側,北靠拉薩河,南鄰世紀大道。距離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宮約4公里?;爻蕱|北——西南走向的長條形??偨ㄖ娣e約30000平方米。
甲方明確要求建筑的莊重、中性、標志性和唯一性;不刻意體現(xiàn)民族元素、黨的元素等明顯的象形符號。具有紀念、宣傳、教育的內涵。這就明確了本次方案設計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正確處理建筑的黨性、民族性、地域性、紀念性和設計個性的統(tǒng)一;如何正確處理抽象、具象與紀念性可感知的關系。設計之初的方案走向三個方向:超大完整體量表達渾厚的氣勢、云山表皮表達地域性、日月造型反映黨和西藏地方肝膽相照的關系。但分析的結論是方案一走入常規(guī)的慣性思維當中,缺乏個性。方案二三在不同方面過于具象且表達有限,沒有滿足甲方的所有要求。于是在第一輪比選的基礎上,我們整理思路尋找新的突破口。
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歷史紀念館著重反映的是西藏的歷史變遷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與之相伴的光輝歷史和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歌頌的是西藏人民的歷史功績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歷史功績。我們希望通過樹立一座“雪域豐碑”來展現(xiàn)和紀念這些功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豐碑,更是西藏人民的豐碑。用“豐碑”來表現(xiàn)紀念性非常貼切。但是“豐碑”是紀念館的常用概念,僅此一項體現(xiàn)不了方案個性和甲方要求的“唯一性”。
巍峨雄偉的布達拉宮是西藏的標志性建筑和文化遺產(chǎn),位于拉薩舊城核心區(qū)。而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歷史紀念館處于拉薩新城門戶區(qū),正好從西南方向遠遠望見布達拉宮。這一新一舊的對比,和遙相呼應的關系讓我們感到充分利用這一點,能非常巧妙地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和西藏人民的緊密關系,體現(xiàn)黨性和民族性,讓方案的思想深度產(chǎn)生質的改變。
另外從環(huán)境來看,拉薩市處于青藏高原腹地,四面群山環(huán)抱,“山脈”是體現(xiàn)地域性較好的概念。
于是我們對以上設計思路進行綜合處理,結合場地特點以及建筑功能要求,形成最終方案。
我們在城市地圖上將用地與布達拉宮連成一線,以此作為整個方案的出發(fā)點。由于總體的視線設計為朝向東北的布達拉宮方向,又結合規(guī)劃的要求,將用地東北側緊鄰柳梧大橋設置為城市綠化與水景公園作為布達拉宮核心景觀的近景。而建筑主體——觀察主體則處于用地西側。這是一個梯形地塊,我們用一條平行于柳梧大橋的內部分區(qū)道路將梯形劃分為一個大平行四邊形和一個小三角形,正好對應主體展館和輔助用房的功能劃分。這和貝聿銘美國國家美術館的總平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營造紀念性,將建筑的負一層覆土設置為基座的造型。在這里布置了會議廳、餐廳、紀念品商店等展覽的相關功能。從西北面臨河可平街進入。而從西南面世紀大道的主入口方向就必須攀登階梯。展廳部分造型為重中之重。首先我們在平行四邊形中朝向布達拉宮方向設置帶狀共享中庭;在柳梧大橋和火車站兩個主要建筑觀察點方向將體量拔高,營造崇高的氛圍;再結合豐碑、山脈的意向,形成最終的造型。從拉薩老城走來,他是高原中的巨巖;經(jīng)過柳梧大橋,拾級而上,一座紅色的豐碑映入眼簾;來到基座之上,站在寬闊的前區(qū)廣場中央,在高原山脈的背景下,他又好像是最高的山峰。敦厚莊重的體量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光輝歷史的展現(xiàn),紅色的石材是對革命記憶的完美詮釋。來到入口跟前,網(wǎng)狀的五星表皮肌理像碑文一般記錄著西藏各族人民手牽手、心連心,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由遠而近的視線設計,使建筑富于感染力,符合紀念性建筑應有的氣質。
建筑內部的展線完全以共享中庭為核心進行組織。除一層的環(huán)幕電影院較為獨立外,各展廳延歷史順序布局,螺旋而上。盡量做到即可以單線瀏覽,又可以穿梭其中。進入主入口,首先背向布達拉宮方向行走一段距離,寓意西藏解放歷史當中的曲折。然后回過頭來朝向布達拉宮,延雪白的樓梯拾級而上,不再更改方向。仿佛朝圣的無悔教徒在雪山上行走。兩側的展館紅墻做了若干構成開洞,像佛經(jīng)刻于巖石之上,亦似碑文記錄著歷史的印跡。展館的燈光透過洞口照在樓梯上,將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你可以追尋碑文的方向,進入展館去細探究竟,也可以繼續(xù)你的旅途。來到頂層最靠近布達拉宮的地方,設置了觀景平臺。近處的水景公園,遠處的布達拉宮,更遠的群山均盡收眼底。作為空間序列的高潮,你可以在這里休憩、瞭望、紀念或頓悟。
總 結:
中國共產(chǎn)黨西藏歷史紀念館的方案設計,讓我們能有機會去探討如何在抽象與具象的平橫中去塑造紀念性;探討如何讓主題統(tǒng)領全局,通過處理紛繁復雜的矛盾來獲得方案的個性和唯一性。紀念性建筑是文化建筑的突出代表,將建筑的精神層面帶到了相當?shù)母叨?。雖然沒能作為最終實施方案,但其中的過程卻讓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