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車維護的安全與可靠性和其結構破壞性的測量修復直接相關,論文從汽車結構破壞性的變形模式出發(fā),分析碰撞的特點和車身的安全結構,通過車身結構性破壞的測量和修復來闡述其中的作用,筆者結合工作經(jīng)驗,以下將簡要論述,相關論點僅作參考。
【關鍵詞】汽車車身;結構性;破壞;測量;修復
1.引言
汽車在碰撞過程中,由于強大的撞擊力會導致汽車的巨大損傷,直接作用于乘車人員,由于其碰撞的復雜性,諸如正面碰撞、翻滾碰撞、后面碰撞等,作用的撞擊力的方向和大小也非常復雜,導致的車身結構的破壞形式難以界定,其導致的破壞形式主要有外觀輕度破壞、關鍵部件損壞和結構損傷三類,因而根據(jù)不同的損壞形式對車聲結構進行測量和修復,將損失降低到最少。并且車身結構的測量和修復工作關乎到以后的使用情況,可以說是汽車后續(xù)質(zhì)量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避免再次出現(xiàn)同類險情。論文將從汽車車身的撞擊特征和安全結構等方面著手分析,提出測量和修復方法,為改善相關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2.汽車車身結構與撞擊分析
在日常使用的汽車當中,主要的節(jié)后采用薄壁梁形和接頭組成框架,形成承載式的結構模式,整個車體的強度根據(jù)其特點有所不同,主要有三類強度區(qū)域:其一,車身前部結構區(qū)域,為緩沖吸能區(qū)域,當遭到正面撞擊時允許較大的變形,緩解乘車人員承受的沖擊力;其二,乘車安全區(qū),此區(qū)域是保證乘車人員安全的最為重要的區(qū)域,不允許部件有大的變形,以免傷害到人員,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其三,后部結構區(qū)域,為緩沖吸能區(qū)域,當汽車后面遭受撞擊時允許較大的變形,緩解乘車人員承受的沖擊力。車身碰撞時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縱向碰撞和側向碰撞,以下將分別論述:
(1)縱向碰撞:縱向碰撞分為低速區(qū)、中速區(qū)和高速區(qū),低速區(qū)碰撞時由于車體的整體剛性可以承受此類力的撞擊,變形較?。恢兴倥鲎矃^(qū)的受力比較均勻,能量能夠被均勻的吸收,以前梁的“預變形技術”來吸能,可以弱化某些部位的變形程度,當撞擊力達到屈服值時,前梁斷面會縮小,繞梁彎曲以承載沖擊力,其表現(xiàn)的形式如圖1所示;高速碰撞區(qū),也稱為自身保護區(qū),由于車身前圍板與懸架之間的應力集中,變形急劇上升,而為了阻止大變形傳遞到乘車安全區(qū),要求該段有很大的剛性和強度。
(2)側向碰撞:一般車身遭受側向的碰撞時,其部位為立柱或車門,側向碰撞導致的事故比較嚴重,由于乘車人員的空間受到較大的擠壓,一般乘員的跨點水平面上的內(nèi)板凹陷不能超過0.3m,因而確保立柱和車門的變形要很小,側面的構建剛度必須足夠大,一般有兩個方面的關注因素:其一,車門底板下的橫梁和車門抗撞梁的設置,其剛度和吸能能力都對側向力的作用有很大的影響;其二,門檻接頭與車身立柱的剛度,這是抗側向擠壓的最重要指標,其剛度大小直接決定了側向撞擊的作用損害程度。側向碰撞中變形順序分別為彎曲、壓縮、增寬和扭轉(zhuǎn),而其結構的修復必須逆序進行,才能保證結構性的修復效果較好。
3.汽車車身結構破壞性的測量與修復方法
3.1 車身結構破壞性的測量
車身結構破壞性的測量一般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1)車身的固定:由于車身受到撞擊,變形較大,其結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為了準確測量車身結構破壞的程度,首先要取得精確性的數(shù)據(jù),因而車身的固定必不可少,也是對車身結構破壞檢測人員的安全保障,以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一般要確定3個固定點,通過主夾具將車輛固定在校正臺上,使之成為一個剛性整體,減少測量的波動性。但在固定中,還要適當?shù)囊胼o助固定點,對車身的對個方位進行適當?shù)墓潭ǎ瑴p少應力集中對車身結構的破壞,便于測量方向的控制,而且這也是為車身結構的修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2)車身結構破壞性的測量:車身結構破壞性的測量主要集中在車身構件變形的測量,測量中一般要用到多個測量基準:其一,高度尺寸測量基準,利用車身后橫梁、車門橫梁、圍板橫梁等作為控制點,以車身底板為基準水平面,作為高度測量的對照;其二,長度尺寸的測量基準,將汽車分為左右對稱的兩部分,兩個平面以后車橫梁和前圍板處,其中心面是長度測量的基準;其三,長、寬、高三維數(shù)據(jù)測量的基準,利用機械臂、電子測量、萬能測量和聲吶測量等手段,實現(xiàn)空間三維坐標點的測量,此時就要規(guī)定三維坐標的原點和坐標軸,此外,此類測量還能實現(xiàn)直線夾角、平面夾角的測量,可以得到任意的三維數(shù)據(jù),三維測量可以有效的減少測量的誤差,提高車聲修理的精度,尤其是校正儀配合拉伸修復的同步進行,可以掌握實時化的動態(tài)數(shù)據(jù),降低返修率。
3.2 車身結構破壞性的修復
車身結構破壞性的修復首先要對車身進行校正,通過車身測量,取得橫、縱、垂直的三維數(shù)據(jù)之后,利用碰撞變形逆序修復法和牽引校正法來進行修復,首先要確定拉伸力,既包括方向,也要掌握其力值的大小,拉伸方向與變形的方向相反,由于變形的部位和大小比較復雜,因而要分步驟的修復,如圖2所示。
對于損壞比較復雜、嚴重的車身,必須采用復合牽引方法,提高每個點位的牽引精度,以免造成損傷。當車身固定好之后,拉伸裝置和夾具分步操作,進行牽引校正,一般誤差要控制在3mm以內(nèi),修復中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先固定未變形部位,再校正變形部位;其二,一般修復的順序為變形逆向修復,即變形中出現(xiàn)彎曲、壓縮、增寬和扭轉(zhuǎn)時,相反的步驟進行修復;其三,先縱向后橫向的原則,最后修復高度方向的變形;其四,先底部后頂部的原則;其四,先損傷大的區(qū)域,依此遞減;其五,損傷嚴重的不見要及時更換,然后校正;其六,由于牽引有局部撕裂的危險,因而進行預加熱處理,但溫度不能超過金屬的臨界溫度,時間在3分鐘左右。
4.結論
汽車車身結構破壞性的測量與修復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汽車性能,是后續(xù)使用質(zhì)量與安全的保障,因而相關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元鵬,許書權.事故汽車損傷等級評定與修復技術規(guī)范的研究[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0,6:74-78.
[2]戴建國.有限元分析在事故車修復中的應用[J].拖拉機與農(nóng)用運輸車,2010,37(5):89-94.
[3]上官登仁.車身定位夾具在事故車修復過程中的作用[J].汽車維修與保養(yǎng),2004(2):47-48.
[4]劉亮.車身修復后的安全性[J].汽車維護與修理,2008(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