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探討我國高等院校電鏡實驗室存在方式的發(fā)展歷程,以“資源共享、科學管理”為宗旨,總結出專管共用,服務科研的工作模式,“管”“用”科學結合,真正體現(xiàn)貴重大型精密儀器的實用價值,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避免資源浪費。
【關鍵詞】電鏡;實驗室;高等院校;模式
電子顯微鏡簡稱電鏡,是利用電子與物質作用所產生的信號來觀察分析微區(qū)結構、微細組織以及元素成分的電子光學設備,根據(jù)功能主要分為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從80年代前后剛引進電子顯微鏡到現(xiàn)在,電鏡實驗室的存在形式以及發(fā)展模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專人專用科研型
70年代末80年代初,為了滿足發(fā)展的需要,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相繼引進了掃描電鏡、透射電鏡以及相關的制樣設備,比如離子濺射儀,臨界點干燥儀,超薄切片機等。由于電鏡的價格昂貴,結構精密,操作復雜,并且數(shù)量有限,每個單位僅有1-2臺,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只供少數(shù)專家教授使用,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僅針對高端科研,不對外開放使用或者對外收費非常高,這種工作模式,使得電子顯微鏡給人們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專人專用,確實能對儀器設備形成一種保護,儀器壽命也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鏡相關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科研需求量相應地大幅增加,電鏡已成為醫(yī)學、材料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不可缺少的科研工具。顯然,專人專用,僅為部分人服務的模式實際上不利于儀器的管理和使用,涵蓋面太窄,既制約了實驗技術的提高和完善,又限制了整體科研的開展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另外,儀器的工作量也不飽滿,對國家資源也造成了浪費,綜合來說,利大于弊,并且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前的科研發(fā)展局面。
二、開放共用,重在服務型
根據(jù)電鏡的需求情況,有關部門提出大型精密儀器應該“資源共享,開放共用”,目的是提高儀器的使用率,達到高效運轉,使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因為專人專用科研型電鏡室僅為少部分人服務,閑置時間會比較多,所以也有人提出一種觀點:不怕用壞,就怕放壞。于是2000年前后,許多高校的電鏡實驗室進行了轉型,實行開放共用、重在服務的管理體制。
精密貴重儀器突然全面放開,一段時間內為科研、教學和高級人才隊伍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充分發(fā)揮了電鏡的功能,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大多實驗室的開放缺乏嚴格的管理,因為不是專人專用,專人專管,儀器經(jīng)常受到非熟練者的使用,有些使用者僅僅是過客,只是為了得到自己的數(shù)據(jù),常常違規(guī)操作,對儀器造成一定的傷害,也有經(jīng)短期培訓速成的使用者,往往會因為不了解儀器原理而無意間造成損壞,都會導致儀器老化加快,故障率增多,嚴重縮短使用壽命。
因此,長期開放后,對于電鏡來說產生了三種后果:1.故障率高。完全開放,使用者大多只是經(jīng)過短期培訓,不熟練或者責任心不強都容易導致儀器經(jīng)常出現(xiàn)故障。2.儀器使用壽命縮短。經(jīng)常的不規(guī)范操作,必然會破壞精密度,故障率提高了,使用壽命必然縮短。3.資源浪費。因為基本上都是進口產品,維修費用的壓力巨大,開放的服務收入對于維修以及日常維護來說僅是九牛一毛,所以經(jīng)費充足的單位可以維修,經(jīng)費不足的單位因無力維修而導致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如果維修比較麻煩,經(jīng)費充足的單位可能選擇更新儀器,容易導致重復購置,購置閑置,惡性循環(huán)。實踐證明,大眾化的全面開放對于珍貴資源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開放值得鼓勵,但必須采取措施來保護資源,要“用”,也要“管”[12-14]。
三、專管共用,服務科研型
電鏡在眾多領域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廣大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為著國家科學技術的繁榮進步,電鏡室還是應該把高端科研放在首位,但不僅僅為其服務。因為貴重,數(shù)量極其有限,資源需要共享,但同時必須全面考慮電鏡的承受能力,要“用”還要“管”。在國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電鏡通常由高薪聘用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定期的維護、保養(yǎng)、調試和修理,國內大多高校目前還做不到,但也必須有人員管理,無論高端科研分析還是普通檢測都必須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培訓和監(jiān)督,做到專管共用,盡量避免違規(guī)操作。管理方面應以“資源共享,科學管理”為主要宗旨,以降低儀器故障率、延長儀器壽命為目的。專人管理,本身的責任感會促使去保護、愛惜資源設備,在此基礎上實行共享,才能真正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挖掘潛力,體現(xiàn)價值。
專管共用,科研服務型的實驗室是當前對高校電鏡室較為合適的定位,是經(jīng)歷過摸索實踐得到的寶貴經(jīng)驗,但也對實驗室整體水平尤其是對人員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上以人為中心,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完善人員結構,知人善用,形成合理的技術平臺,才能確保“人”能管好“機”[15]。
當前,部分高校電鏡室已經(jīng)采用專管共用,服務科研的工作模式,在實行的過程中或許也會有各種問題出現(xiàn),所以還需要逐漸完善。因此,對于電鏡工作者來說,這可以作為永遠的課題繼續(xù)摸索,不斷成長,才能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徐柏森.生物電鏡技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
[2]張仲凱,方琦,丁銘,等.生物電鏡技術的應用實踐[J].云南大學學報,1991,(21):5-7.
[3]徐柏森,楊靜.實用電鏡技術[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4]林均安.實用生物電子顯微術[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5]蔣建國.電子顯微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21(3):13-16.
[6]劉學春,郭延奎,崔德才,等.高等農林院校生物電子顯微技術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農業(yè)教育,2001,(6):36-37.
[7]周平凡,周孝康. 我校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初探[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996,5(1):62-64.
[8]程緒鵬,可金星,陶忠芬,等.開放型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8):98-99.
基金項目: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1872).
通信作者:徐柏森,教授,主要從事電鏡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