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鑒于此,我們應該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意識地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培養(yǎng)識字能力。
一 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我們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diào)動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fā)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二 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識字
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直觀,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和效率。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xiàn)代漢字簡化字,以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xiàn),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同時也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如“森”和“林”二字,先出示一片樹林畫面,讓學生觀察、思考、感受“森林”的意思是樹木眾多,大片生長的樹木。然后分解“森林”為五個部件,引導學生念兒歌“三木是森,兩木是林,森林已成蔭,請去大自然中行”,這樣就幫助學生理解了“森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認知策略,能激起學生探索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三 在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識字能力
一般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7周左右,便基本上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并能利用音節(jié)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如能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感興趣的課外書,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字的意義。因此可以在班中建立圖書角,發(fā)動學生們自愿捐課外圖書讀物。每周設一節(jié)閱讀課讓學生自由選讀。或許他們并沒有看懂圖書的內(nèi)容,或許他們只是被豐富多彩的畫面所吸引,或許他們感到這樣的讀書方式新鮮有趣,不管怎樣,他們愛上了讀書?!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主動識字的愿望。除此之外要求學生每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都讓他們記下閱讀時間、書名、作者、好詞語。它不但可以增加識字量,幫助學生積累優(yōu)美詞語。定期在班內(nèi)搞展覽、交流活動。讀書使孩子的識字量大大增加了,課外知識也豐富了。
四 小故事,識漢字
從漢字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有關漢字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以故事的形式教學生識字,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這些漢字的印象,還能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推”“敲”二字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與“推敲”有關的故事:韓愈在長安做官時,一天外出巡視遇到一個人。這個人在驢背上做推敲動作,神情十分專注,竟沖撞了儀仗隊。經(jīng)過詢問知道這個人名叫賈島,因為在自己寫的一首詩中不知是用“推”還是用“敲”好,神情過于專注,才撞了上來,以后這個故事就流傳開來。講了這個故事后,在教學“綠”字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王安石寫“綠”的故事,然后講給大家聽。
五 編識字兒歌
識字教學中會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這些字的讀音和字形學生最容易混淆,在寫字時常常會出現(xiàn)錯別字。為了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生字的識記,避免對同音字和形近字的混淆,教師對這些字可以編成兒歌,用兒歌的形式進行教學,幫學生記憶。如讓學生給熟字“青”加偏旁,組成“清、請、睛、晴、情、蜻、精”等新字,并給這些字注音。根據(jù)這些字的字音和字形編一個兒歌:有水就說“清”,有言就去“請”,有目是眼“睛”,有日天氣“晴”,有心就是“情”,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編識字兒歌能使學生提高識字的準確率。
六 競猜謎語輔助識字
猜謎語,能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也能讓學生長知識,開闊眼界,是培養(yǎng)學生從小養(yǎng)成求知欲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好渠道,它用有韻順口的語言形成,描述著某個漢字所表事物的特征,朗朗上口,易學易記。像糖不甜,像鹽不咸,冬天飛滿天,夏天看不見。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還應該多注意鞏固學生識字的效果,讓學生自覺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克服遺忘現(xiàn)象,以防回生;并注意激發(fā)學生識字的持久興趣。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潛心研究教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一定會樂于識字,喜歡學習語文知識。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