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鋪天蓋地的素材,剪輯工作者們常常會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那些畫格,每一個都凝結著眾多電視工作者們的心血和汗水。如何取舍才叫恰如其分?如何架構才能呈現(xiàn)出最佳的風格、節(jié)奏和效果?剪輯師的這雙手將最終決定觀眾會看到什么。有時剪掉一個小畫格或是增加兩個小畫格,也許就決定了一個鏡頭、一場戲、甚至是一部片子的好壞;決定了全部工作人員付出努力后能否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藝術的價值。因此,作為一個剪輯師,必須了解每一幀畫面里都包含了什么,以及要怎樣來處理這些小小的畫面。
關鍵詞:影視;剪輯;分析;
中圖分類號:J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9-00-02
一、構圖、光影和色彩
影視構圖是一種空間的布局和安排,它不像其他一些視覺藝術匯總的構圖,它的關鍵之處在于活動。一般來說有縱深和平面、動態(tài)和靜態(tài)、封閉和開放的區(qū)別。
縱深構圖,是說畫面采用大景深鏡頭,造成強烈的透視感和縱深感。像大的活動場面,全景展示的天空環(huán)境等空曠的場景??v深構圖帶有強烈的抒情意味,也能展現(xiàn)較為復雜的環(huán)境,在影視剪輯中,除非是藝術片,一般來說,這類鏡頭在全片中所占的比例不會太大,但常常能起到很好的調節(jié)節(jié)奏和某種情緒渲染的作用。
平面構圖,則是用長焦鏡頭壓縮空間造成獨特的視覺意味,從而獲得簡潔的平面化空間效果。
動態(tài)構圖是影視作品區(qū)別于其他造型藝術的運動天賦,它是一種多構圖的組合,也就是說一個鏡頭里包含著多種構圖組合形式。構圖的動態(tài)可以是所拍攝畫面內主體外在或內在的運動,也可以是攝影機的運動。動態(tài)構圖對于電影來說至關重要,他使鏡頭間產生更多的關系,使得構圖更具有關聯(lián)性和連續(xù)性。靜態(tài)構圖是繪畫中的概念,表現(xiàn)在影視中,則是一種特殊的形式,相對于動態(tài)構圖,它是一種單構圖結構,在影視中其所表現(xiàn)的對象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負載的內容含義也凝聚在靜態(tài)之中,這種構圖往往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風格。
構圖的封閉和開放使得電影具有了獨特的空間效果。封閉構圖一般來說要求畫面內部是一個完整均衡的結構形式,動作發(fā)生者和接受者都在同一畫面中,展示人物關系或是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開放構圖則打破了畫框的限制,形成了畫外還有空間的意味,畫內和畫外的空間結合成一個整體,比如運動的出、入畫就是開放構圖的一個典型例子。
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影響構圖的因素很多,像鏡中人或物所處的位置安排(上下、左右、前后等)的變化、鏡頭景別(特寫、近景、中景、全景)的變化、鏡頭角度(俯、仰、斜等)的變化、攝影機的運動(推、拉、搖、移、跟等)方面的選擇。
構圖是剪輯師處理素材時至關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
光影在影視中是兩個概念,即光和影。
“光”指用光(燈光和自然光),是根據創(chuàng)作意圖,恰當地運用各種光線條件下的光線效果特征及其造型的可能性,塑造藝術形象,揭示戲劇內容,創(chuàng)造個性風格。巧妙地運用光的屬性,可以造成豐富感人的視覺效果。
“影”指影調,是影像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明暗層次,按畫面中白色影調所占面積的大小有高調、低調和中性調之分。在影視作品中,調子不僅存在于畫面中,還存在于畫面運動即前后鏡頭影調的銜接中,乃至整部影片影調的鏈接和統(tǒng)一中。鏡頭的光影,對于其組接的流暢性和展現(xiàn)內部涵義,繼而形成影片獨特的風格和意境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剪輯師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與光影緊緊相連的就是色彩。色彩分冷暖,紅、黃等為暖色,青、藍等冷色,黑、白、灰為消色(或素描色)。色彩在影視作品中是極好的感情渲染工具和風格展示原色。色塊的運用,不僅為影片劃出了章節(jié),概括出章節(jié)的主要思想情感,也展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和講述心理,比如《滿城盡戴黃金甲》。
鏡頭連接的流暢性、影片的內在情緒和邏輯常常與前后的色彩相關聯(lián)。所以在剪輯時,這也算剪輯師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二、景別
景別是電影創(chuàng)作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單從信息量的角度來說,景別本身并無意義,只是一個拍攝和場面調度時的操作概念,但由于被拍攝物的大小引起觀眾視覺沖擊力的強弱不同,于是不同的景別及劇情的張力,從而左右觀影者的情形反應。
特寫組含大特寫、特寫和近景。以“人”為例,大特寫一般是人體某個部分,如眼鏡、手等;特寫一般是頭部,有時會稍稍帶上肩;近景則是胸部以上。特寫組有利于展現(xiàn)細節(jié)和人物視點,創(chuàng)作獨特的視覺形象,對人物內心進行表達,使觀眾融入劇中人的感情,產生認同。一般來說,特寫鏡頭是一組鏡頭的重點,起強化作用,有利于剪輯師在做高潮和節(jié)奏時使用。以特寫為主的影片,有利于深刻反映人物內心世界、表達人性主題。這類影片通常會有強烈的視覺效果,靠大量特寫形成節(jié)奏,這是今天好萊塢做視覺奇觀常用的剪輯方式。
中景組含中近景和中景。中近景所拍鏡頭是腰以上的部分,中景則是膝以上的部分。中近景一般適用于對話場面,中景則適合表現(xiàn)小動作場面。這一類鏡頭在現(xiàn)當代影片中所占數量最多,是一種常規(guī)敘事手法的景別,用來交代故事行進、人物、環(huán)境關系,還能作為全景與特寫之間的過度。但其感染力較大全景的滄桑遼闊和特寫的細致感人要弱化許多。在做剪輯時,一般用作客觀呈現(xiàn)。
全景組則包括全景、遠景、大遠景等。全景多為一個人撐滿這個畫面,頂天立地,或是描述一個場景或一群人的全貌;遠景的人物比例較小,主要用來表現(xiàn)環(huán)境;至于大遠景,更多的是空鏡頭(只有景)或是表現(xiàn)成千上萬的人(軍隊),用于戰(zhàn)爭和藝術片的情況較多,用來制作深遠的意境、凝重的情緒或是恢弘的氣勢。全景組的鏡頭多用來表現(xiàn)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又因為其畫面所含信息元素較多,一般都有一定的長度,節(jié)奏相對較緩,這一類鏡頭不利于過多地在影片,尤其是商業(yè)片中運用,但若與特寫組、中景組相結合,則能有力地控制節(jié)奏,造成緊張后的舒緩,也善于表現(xiàn)影片的抒情段落。
三、軸線原則
軸線原則是說在剪輯過程中上下鏡頭間的方向性問題。
剪輯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軸線這個問題,是因為影視中的運動常常不是單個鏡頭完成的,而是通過一個個鏡頭的組接來實現(xiàn)的,每個鏡頭里都只會呈現(xiàn)出運動軌跡或是運動主體的某一個環(huán)境、某一部分。由于動作被分解再重新組合,因此若不處理好現(xiàn)場運動主體所處的位置,不處理好相鄰兩個鏡頭間的方向關系,就有可能造成視覺上的不流暢并干擾觀眾對內容的理解,甚至因為看不明白而對影片失去興趣。所以掌握軸線的規(guī)律就成了剪輯師必須了解的一個內容。
軸線,又叫關系線、運動線、180度線,是拍攝中為保持空間統(tǒng)一感而形成的一條無形的假想線,之間影響鏡頭的調度。軸線原則,要求在用分切鏡頭拍攝同一場面的相同主體的時候,攝像機的總方向必須限制在同一側(若軸線為直線,則拍攝點應規(guī)定在這條線的同一側180度以內)。越軸所拍攝鏡頭的組接,在沒有明顯過渡的情況下,會破壞空間的統(tǒng)一性。
軸線根據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動作軸線、關系軸線和方向軸線。動作軸線也叫運動軸線,是被拍攝主體運動的方向、路線或軌跡,它是一條假想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關系軸線是兩個以上相對靜態(tài)的主體每兩者之間的假設連接線。而方向軸線則是鏡頭中人物視線和其所看到的物體之間所構成的連接線。
當然,軸線原則已經并非不可打破,現(xiàn)在的電影鏡頭組接,最先要考慮的是鏡頭內人物或主體的情緒狀態(tài),食物的發(fā)展和內在隱蔽的意義。若同時也符合軸線規(guī)律,當然最好;若不可兼得,在不影響情緒渲染和敘事推進的情況下,可用騎軸、過度等一些手法彌合;如再不可,則寧可打破軸線規(guī)律,也不能妨礙影片應有的情緒延展和敘事狀態(tài)。
作為一個剪輯師,了解了構圖、光影、色彩、景別和軸線之后,就能比較好地根據其特點,找到上下鏡頭間的匹配關系,讓組接變得流暢自然。